语文意识:唤醒文本之心开启生命之眼

2018-05-14 10:31李新国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李新国

【摘要】文本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产物,它在师生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在达成教学目的,生成动态的言语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通过咬文嚼字、多元解读和文本延伸的言语实践,可以唤醒文本之心,感受文脉思路。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情感,形成敏锐的语文意识,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意识 文本之心 生命之眼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一种文选型教材,一篇篇文章是作者精准立意、巧妙构思、适体表达的语言作品。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首篇写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意为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这些作品经过编者精心节选,匠心改编成为课文收录在教材中。这些文本富含教学内容创生的素材和科学的信息,在言语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应从功利的语言文字训练解放出来,让学生走进文本,体察和唤醒文本之心,整合学习内容,链接丰富的生活,开启学生的语文生命之眼。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意识才会觉醒,生命认知逐渐丰富,他们学会用语文的眼睛来观察语文、观照生活、思考人生,提高自身语文的敏感度、生活的幸福感。

一、“破”的意识,观生命形象

孙绍振先生在《审美阅读十五讲》一书中写道:“文本是一个立体结构,它有意象群落和深层意脉,它的表层是天衣无缝的,有很强的封闭性,而意脉是深层、隐性的,其连续性在语言的空白处。我们就要突破表层进入深层意脉。”

文本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呈现有时依靠作者塑造的人物原型,有时依靠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有时依靠文体特征和谋篇结构,这个“生命”是立体丰富的。但更直观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字、一个个词,甚至一个个标点符号。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些充满意象的语言符号,许多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才形成整篇课文的意识,才有了更深、更远的深层意脉。因此,咬文嚼字是解析文本,触摸文本之心的必经之路。

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学生初读文本,对人物形象认识既不深入,也不全面,怎么办?就要靠咬文嚼字。教学中,当然离不开品味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诸如“登”“拉”“提”“闯”“翻箱倒柜”“搜寻”“周旋”等。在文本中还有几个对应三个人物的词语,分别是“一口气”“一心想”“一口吞”,这三个“一”的词语虽没有上述词语显眼,但能够给人以想象的张力。例如:围绕“一口吞”思考嫦娥的动作怎样?(迅速)感受嫦娥勇敢,毫不犹豫。嫦娥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老百姓,个人)嫦娥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难过、欣慰、自豪等)体会真实、善良的嫦娥。学生对美丽善良、舍己为民的嫦娥认识就全面、丰满了。

文字是构成文本的材料,我们在咀嚼文字时,就是在进行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活动。我们在“破”的过程中,是对作者塑造的人物再认识、再建构的过程。“破”解文本时,我们要善于发现语言的空白,抓住富有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字词,才能与文本的语言对话,与文本的生命交流,从而也丰盈了自己对不同生命个体的认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启迪对生命真善美的追寻。在学习解构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咬文嚼字的妙处,还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语文思考的意识。

二、“合”的意识,悟生命状态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在《语录》中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读书有自己的感受和体悟,此时的文本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生命里展现独特的姿态和魅力,自己也因文本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要多元解读,让文本不断与文本、他人、自己生活整合,多视角、多立场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生命感受,让学生不断发现文本内在的“宝藏”,获得生命的丰厚馈赠。

《嫦娥奔月》一文中紧扣课文题目的是这段话:“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外,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学生初读这段话,可以感受到嫦娥奔月的柔美。接着我让学生结合书中插图中嫦娥的头饰、服饰和轻盈的姿态,让他们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印象和插图表象,与图“合”,感受表层的美。学完第一到五自然段,让学生再读这一段,这时学生感受到了嫦娥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美。这种由表及里地结合人物故事情节,去感受人物形象,与人“合”,体悟到的是人物的内在美。

学完第七自然段后羿追赶月亮的情节后,学生明白原来嫦娥因为夫妻分离,是有留恋的情感。学生想到了真实的生活境遇,读出了伤心和不舍。这种体会与人性相“合”,具有人性的美。但嫦娥为了人类还是离开了深爱自己的后羿,离开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学生再读这段时心中充满正气,感受与整个人类相“合”,是种壮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的个体感知在与图画、生活、人物、人性、人类等整合中不断丰富,有了对嫦娥奔月这一细节的多重认识和丰富体验。在多元解读中,学生的生命状态不仅因为文本的解读真实发生,更因为对文本的多样体验才有了丰富的姿态。学生在感悟文本的生命,自身的生命状态也在丰盈。学生因文本而生动,文本因学生而精彩。

三、“立”的意识,达生命情怀

我们触摸文本,解读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体会文本生命的搏动。文本解读结束了,但文本的影响并没有结束,我们的学习也没有结束。如何让文本更具有生命影响力,教学的后续不应戛然而止,而应适当延伸拓展文本,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

《嫦娥奔月》故事中的嫦娥就是人们心目中喜欢和崇敬的英雄人物。教学中可以用“你会想念谁?你为什么特别想他呢?”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跳出文本,观照自己的生活,思念自己生命中的人,自由说话并打开自己的心灵。他们因文本而珍视自己的情感,因文本而体验属于自己的生命历程。

神话故事总是充满神奇的想象,充满正能量。教學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如何实现人们的愿望,让嫦娥和后羿相见等,让学生通过想象续编神话故事。有的学生设想后羿又得到仙药,吃了药上天与嫦娥团聚;有的学生设想桂树叶从月亮飘落下来,成为传话的信笺,桂树在地球安家生长;有的学生设想逢蒙受到应有的惩罚等。学生想象神奇大胆,神话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落地生根。他们在想象创作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生命情怀,表达自己的美好诉求。

因为这是一篇故事,我们还可以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期间,学生既要设计剧本,揣摩动作,想象人物语言,还要选演员,想办法做简单装饰、布置舞台,再到彩排、化妆、欣赏、评价等,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素养得到提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体现,有时甚至跨学科。学生在有板有眼的表演中,感受更新奇、更好玩,也更有意义。学生在走出文本时,才会有“带得走”的能力。

文本通过说话、写作、排演等方式,延生了自身的长度和宽度,使文本的生命有了延续性和生长点。学生在这一项项活动中“立”住自己的感受,“立”自己的情思,也“立”住自己的能力素养。他们提升了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与自己的情感思维也成了多向立体交互的,自己的生命情怀也在其中一览无余。

文本是有生命的,有一颗跳动的内心,它因阅读和思考而富有价值;学生更是有生命活力的,他们因觉醒和体悟而格外迷人。我们通过一个个充满意义的语言实践训练,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价值,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情感,打开语文生命之眼。这样,他们才能积淀自身丰厚的人文情怀,形成敏锐的语文意识,提升语文素养,造就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