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非遗视域下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推广和传承

2018-05-14 09:06丁国美
丝路视野 2018年30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音乐是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繁荣的当代,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的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入手,分析民族音乐在非遗语境下传承和推广工作的重点,希望可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传承推广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族生产、生活场景出现巨大的改变,原有民族音乐创作、传承、发扬的结构被瓦解,民族音乐生长繁荣的土壤受到冲击,在西方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影响下,民族音乐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愈发狭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和难题。在民族音乐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细致划分民族音乐的关键内容、重点内容、基础内容,挖掘出民族音乐传承推广的必要条件,进而逐步完成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工作,完成对民族音乐的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表现、实践形式、知识体系、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类历史变迁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成果,其中凝聚中群体、团队对于自身的历史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人类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口头语言表现形式、艺术表演形式、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体育游艺、有关自然界知识的实践等,其中民族音乐属于艺术表演形式范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其民族性、活态流变性、文化性、相对落后性和脆弱性,进行针对性地保护、传承和推广,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增强实用性、自然性、非官方性,使其能够在现代化发展浪潮中得以延续,不被同化或遗失。

二、非遗视域下传统民族音乐传承推广的工作内容

(一)关键内容:民族音乐思想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历史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优秀的思想价值观,这些思想价值观是民族音乐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性原因,也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关键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基础目标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物,建立人类对自我的历史认同感,而音乐作为人类最初的沟通方式,是民族文化最初的载体,在人类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现代专家学者穿越时间的长河触及人类最初思想的工具。音乐在世界中任何一个民族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对于无文字传承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音乐取代了文字的部分功能,成为民族历史的载体,在具有艺术特点的同时兼具了思想文化的价值,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的抗争、民族性格的成长、思维方式的建立都可以从民族音乐中寻找到蛛丝马迹,例如:侗族大歌中的自然天籁、蒙古长调中的苍凉与悠远,也正是因为民族音乐承载了思想文化,才显得如此丰富多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进行传承和保护,还应当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推广,使民众更能够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有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推广。

(二)重点内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前文笔者曾提到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文化遗产的文化性,即要将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历史内涵、思想文化等信息尽可能的保存和传承下来,保持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不使文化遗产在保存、传承和推广过程中出现异变。由此可知,想要做好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传承与推广工作,我们首先要对民族音乐有全面、深入地认知,还原其历史本来面貌,保证历史文化内涵的完整性,因此非遗保护工作人员需要正确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与其本身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技艺、加工、表达而物化,然而物化后的产物并不能表达其全部内容,且由于不同民族对于思想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物化产物中的隐藏性、特殊性表达方式承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的可能概率较大。因此,在进行民族音乐传承和推广过程中,不应当局限于音乐曲调、节奏、旋律小节、演奏技法、歌唱技法等音乐方面知识,应当透过物化的音乐本身进行音乐中文化元素的传承与推广。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音乐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场景、文化、节日、舞蹈、服饰都会与音乐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因此在进行民族音乐传承和推广过程中应当将民族音乐放置在其衍生、发展的环境中去学习和理解,方能够恢复民族音乐的本来面貌,丰富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推广更加顺利和有效。

(三)基础内容:民族音乐艺术要素

每一种文化都是有核心要素、主体要素、外围要素所组成的,核心要素是将一种文化形式与其他文化形式相区别的决定性元素,主体要素是一种文化形式的框架要素,是文化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围要素是一种文化形式的活态流变性产生的原因,是文化形式的边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根据此种特点对文化遗产进行功能、影响上的分类后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第一,核心要素。在民族音乐领域中,核心要素是民族音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相区别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众多民族音乐之间相互区别的关键性因素,例如:发音方式、音色、旋律特点等,蒙古长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民族音乐,带有蒙古族人特有的开阔与豪迈,也有蒙古族人民世代聚居草原所形成的苍凉和悠远,接触过的人非常容易将其与其他民族音乐相区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推广过程中需要保持原汁原味以进行保护和传承的部分。

第二,主体要素。民族音乐的主体要素主要由音准、音律等音乐元素组成,建立起属于民族音乐的框架结构。主体要素的变化对民族音乐的核心要素并无特别影响,例如:同出自一个民族的腾格尔、韩磊、凤凰传奇玲花,在演唱蒙古族歌曲时音准、演唱形式、演唱特点均有所不同,但并不會影响到蒙古长调的苍凉和悠远;主体要素对于民族音乐具有组成意义,正是这些不同风格、演唱形式、作品的同族歌手的演绎,使我们能够领略到蒙古族人民在歌唱方面的天赋,帮助我们全方位的、真正意义上把握民族音乐的形式,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助力。

第三,外围要素。民族音乐的外围要素主要指其所属民族、主要分布地区、产生年代、所有者等信息要素,虽然不影响民族音乐的核心要素和主体要素,但外围要素是民族音乐的边缘要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边缘辨识意义,帮助非遗工作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外围要素承担了民族音乐活态流变性的主要表现,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推广工作中更具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使公众在了解、认识民族音乐使有所依靠,不使民族音乐的传承过程出现缺失和偏颇。

三、非遗视域下传统民族音乐传承推广的必要条件

在非遗语境下的民族音乐传承推广与常规民族音乐传承推广有所不同,并不是针对某一音乐曲目的推广,也并非常见的娱乐圈歌手推广,而是针对一个文化形式进行的传承与推广,由于民族音乐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属于较为宽泛、庞大、抽象的概念,想要进行有重点、有范围、清晰的普及推广需要首先对民族音乐进行适宜的、正确的评价,使民族音乐能够被民众清晰地认知。当前,我国对于民族音乐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音乐评估不完善,没有将民族音乐进行原生态评价;过度注重发声技巧、音准、旋律。

(一)建立完善的民族音乐评估机制

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并完善民族音乐评估机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蓝本,建立省市、国家级的评价体系,与地区科教文化部门、高校、私人机构进行联动,对民族音乐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分析评估,肯定民族音乐的价值和底蕴,对民族音乐进行明确、细致的划分,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奠定基础。

(二)注重对于民族音乐的全方位评价

在非遗语境下对民族音乐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完整性,从核心要素、主体要素、外围要素三方面对民族音乐进行全方位评价,不可忽略民族音乐的原生态定位,不可忽略民族音乐在民族文化中的组成地位及其与其他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联系,对民族音乐边缘进行准确划分,为普通民众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传承奠定基础。

(三)注重民族音乐艺术要素的原生态评价

鉴于当前音乐领域中西方理论占据优势地位,民族音乐艺术要素的评价中应当着重加入对于原生态元素的评价,不仅从音准、音律、技巧、旋律等方面对民族展开理论性评价,还要从音乐起源、常见场景、搭配舞蹈、功能作用、历史人文等方面对民族音乐进行文化性评价,弥补单纯理论性评价的偏颇和不足,避免评价过程中将民族音乐的地域特色、原生态特色丢弃,对民族音乐进行客观的、完整的评价。

(四)注重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特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推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在对民族音乐进行评价时,也不可忽视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否则进行的评价就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在对民族音乐文化内涵进行评价时,我们要重视民族音乐与其他民族文化、学科的联系,从民族文化的大视角上对民族音乐进行评价,肯定其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载体作用,肯定其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延续作用,肯定其在民族审美提升、思想转变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注重衡量民族音樂中的思想价值

民族音乐在民众思想价值建立、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但当前对民族音乐的评价体系中并未将其在思想价值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纳入其中,忽视了民族音乐对于个体、群体、团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使得当前民族音乐传承和推广工作不够客观,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需要更深入的挖掘和发展。

四、结语

民族音乐是极具民族特色、人文历史元素的音乐,无论能否被正式纳入国际非遗组织的保护行列,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当被审慎对待,应当得到传承、推广和保护。民族音乐中包含的思想文化要素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民族音乐传承和推广的关键点,从此方面着手能够更好地对民族音乐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周勇.“非遗”语境下民族音乐传承推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8):60~63.

[2]黎琼.探讨“非遗”语境下民族音乐传承推广研究[J].北方音乐,2016,36(12):10.

[3]刘永武.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艺术教育,2013(12):54~55.

[4]温梅琴.浅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在校园环境中传承与保护的必要性[J].音乐时空,2013(16):90~91.

[5]曹量.传承黎族音乐文化与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思考[J].大舞台,2010(03):152~153.

[6]徐海波.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存在状态浅析———以甘肃省会宁县南门村徐川社眉户戏10年来演出情况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8(03):118~124.

[7]尹勋锋.音乐地理学与音乐人类学的综合运用———以江西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05):243~245.

作者简介:丁国美(1968.10—),女,傣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深化策略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