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品牌的锤炼与升级

2018-05-14 12:12曾俊森
今日财富 2018年29期
关键词:强国精神建设

曾俊森

一、“四新”展现文化建设新格局

文化作为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对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特别是对于培育共同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形成共同的民族理想意义深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日趋成熟,“四新”大格局逐步形成。

(一)“四个自信”提升国家发展战略新高度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源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以此构筑起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支点。文化建设成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的中坚力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新理念。

(二)“两创”引领传统文化释放新活力

“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创”要求,为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明了实践方向,打破了传统文化的镜花水月,深刻回答了传统的文化发展与继承当着眼于回应时代挑战与现实需求,引领优秀传统文化释放新活力展示新力量,服务于培育时代精神、造就时代新人之重任。

(三)“红色基因”谱写中国精神新面貌

“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在肯定革命精神与文化时代价值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既要求以“红色基因”谱写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当代图谱,又着重强调优秀革命传统对当代“依法治军”、“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意义与时代价值。优秀革命传统遗留下的“红色基因”务必要“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赋予当代中国精神最鲜明的民族标识和崭新面貌。

(四)“不忘初心”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始终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既是我党执政兴国之要义,同时也是“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的实践路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应对目前国际背景下文化大融合、冲突与同化并存的根本方略,“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如此,才能从容化解敌对势力妄想的文化入侵与同化消解,才能使文化真正“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才能使我们在“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的道路上势不可挡充满力量。

二、切实履行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

全新的文化建设战略布局需要系统科学的文化建设新思维与操作化手段予以支撑。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文化建设而言既是目标又是动力,需要我们全方位审视文化建设的内在发展逻辑,理顺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准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关键。

(一)中国精神的构筑与弘扬:文化立命之基

文化对于一个种族、一个族群、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都是立命之基、立足之本。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进而提炼积极向上的健康国民精神,是文化施加在社会互动这一表层机理影响中的深层次内涵。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发表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情结是中华民族坚实团结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则是华夏文明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时代骄傲。这些外化成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的中国精神才是真正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其自然也是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灵魂所在。一个缺乏共同信仰的民族,就如一群缺乏方向感的饥饿流民,更多只能依赖其本能的驱使觅食生存。一个缺乏普遍认同的国家,其社会交往的成本高昂不说,其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的化解也是无从谈起。一个缺乏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群体,自然无法构筑出和谐的家庭、社会的美德。

在我们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以“礼”为轴,“德”的自律与“法”的他律相结合,构成了型塑我国社会文化的主流力量。在“礼治”的外衣下,其实质便是以“德”为纲领,推动社会形成共识,社会中的个体自觉以德行事,以此完成社会的整合。也正是基于“德”防范于未然之前,“法”(或是刑)惩于已然之后这种稳定的社会调控模式,中华文明才一直以一种独有的、宽猛相济、包容贯通的文化气质显著区别于外邦。

当前,文化互通和文化互融成为了全人类发展的不可逆趋势,面对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有些国民开始在文化冲突中迷失了方向,甚至一股脑全盘否定自己的本土文化“崇洋媚外”。同时,个人自由主义的兴起,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被打破,大量的差异性显著的小文化共同体开始出现,也为文化整合社会交往增添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世界文化之林保持着我们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文化特质,理性客观地对待兴起的小文化共同体,同时又能在融合外来先进文化理念的同时,凸显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成为了当前文化强国的现实性课题。说到底,实现文化强国目标首当其冲的是需要理性科学应对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亚文化群体的兴起,在纷杂万千的文化体系中精炼出当代国人所急需的中国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都能致力投身其中积极弘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把准建设方向和终极目标:文化建设之魂

一方面,坚决拥护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强化党在推进文化建设领域的核心领导作用。强调从全局和战略层面出发,把握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切实增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水平。一是需牢固树立先进文化意识,强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系统武装,保证文化建设不偏轨、不变形;二是坚持文化建设以服务人民为最终落脚点,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激情和创造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文化建设领域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發展机制”。

另一方面,始终把服务于民作为文化建设的唯一旨归。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国家软实力的直接表现,文化强民是文化强国最终的落脚点更是着力点,“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是当前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心所在。一要着眼于文化化人之重任,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匹配”。二要文化诸要素需协同推进、整体向前发展,教育、科技、卫生需切实提升与文化发展相匹配的供给能力。三要找准薄弱环节补足短板,加强加大对基层、农村的文化投入,着力解决区域差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确保不掉队、不跛脚。

最后,理顺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一是找准定位,切实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二是完善体系,推动“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三是提升创新能力,丰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更加活跃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四是提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文化开放格局,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目标,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国家文化安全进一步稳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话语权;五是着眼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文化立法,保障文化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三)公共文化事业的增强与完善:文化发展之本

公共文化事业的成熟、市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公民文化传统的养成是文化强国目标达成的必由之路。面对多元文化并存、小文化共同体兴起的局面,文化强国目标对刚步入新时代的中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挑战。要消除多元文化中糟粕的影响,引领小文化共同体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回归到他们生根发芽的公共文化领域寻找方法。

增强公共文化事业的影响力,扩大当代普世价值和全民美德的辐射力,其目的在于,肯定当前个人主义思潮和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引领社会个体主体意识和文化权利的进一步发展,以此培育起高度自觉、自信、自强的中国精神,使中国人的形象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使中国人的人格得到更健全的发展,使中国人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引导社会个体充分发挥潜能,寻求社会独立自尊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强化公平公正、守法有序的理性意识,凝聚符合中国人性格的价值认同和理想信念,提升社会个体道德品质,营造具有中国气质的精神家园。期间,既要保证财政投入的增长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到位、产业发达、布局合理、发展健康的长效机制,又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补足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自主文化产业品牌的锤炼与升级:文化强国之路

文化之所以能实现强国的目标,其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其造物化人的文化属性,而在于文化自身的“特色”内涵。只有原生性、独特性兼顾的“原生文化”,才具备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细品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及中华民族散发的文化气质和处事方式,无疑例外地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历史特点。

中国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巨大影响力至今犹存,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旗帜仍被世人所称赞。作为世界优秀文化之林的重要成员,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品性、气度和精神,以此为基石,锤炼出能够被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所认同和称颂的文化品牌,是立足于我国实情,实现文化强国的不二路径。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文化领域共性技术、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技术、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实现重点突破,促进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是目前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关键。同时,又要及时准确地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自媒体时代,我们又要以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点任务,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统一服务平台。(作者单位为中共湖南省委黨校)

猜你喜欢
强国精神建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寒露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秦晋争霸
拿出精神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