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当代大学精神塑造

2018-05-14 16:20赵勇进胡小进程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马克思大学

赵勇进 胡小进 程程

[摘 要]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阐明了人的本质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旨在总结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把它作为探索当代大学精神的基本理论武器,以阐明当代大学精神的基本意涵,以利于塑造大学精神,弘扬大学精神,使大学为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关 键 词] 马克思人本主义;当代大学精神;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60-02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批判性地继承和改造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传统,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重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其意义,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解放人、发展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为重要理论依据,认真探讨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精神,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一、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概述

(一)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的思想理论都来源于人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而不是来源于抽象的思维和想象。人是具体的生动的“活”的人,不是独立于社会实践之外的空洞的、抽象的“死”的人。这是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指出,现实的历史的人是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逻辑出发点。现实的历史的人首先具备自然属性,“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但是,仅仅具有自然属性显然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现实的历史的人的第二个属性,即社会属性,这也是人的本质属性,现实的和历史的就是社会性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的基本观点出发得出这个结论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同于其他自然物,人是实践性的“动物”,实践是人类存在的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二)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是不仅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且强调要通过解放人的思想,从而解放人类的行为,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人通过其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完善生产关系,铲除一切剥削和奴役制度,发展人的个性,使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即生产者自身,以锻炼出新的品质,制造出新的思想,产生出新的交往方式、语言和需要,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经验认识,发展意识和能力,挖掘和发挥潜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平等性,为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从而实现自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在上述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阐释中,“人”是指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着的人,是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在改造自己的人;“本”是“根本”“本体”,人是通过永不停顿的物质实践活动这样一种根本的存在方式锤炼意志、推动实践、满足需要、谋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立足当今时代,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就要达到:(1)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2)在社会发展中把不断彰显人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要持续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把实现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当代大学精神的意涵

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对大学精神的讨论。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此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和意涵的丰繁性,至今无法形成统一的定义。在众多中西方研究者的表述中,李辉、钟明华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邓德强强调大学精神是实质在于摒弃功利主义倾向,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形成独特的大学品格,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理想、大学使命和大学目标。董芳泽则指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多数人身上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的整体面貌,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是无形的,但是可感的。

西方国家则由于不同的文明传统和在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上的领先地位,其对大学和大学精神的理解具有其独特的、十分值得我们研究和肯定之处。西方国家的大学对世界顶尖人才和学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原因,不在于楼宇的漂亮、所处位置的繁华和招生的规模大小,而在于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即我们所说的大学精神。这些精神通常直观地体现在大学的校训中,体现出了大学的基本特色、精神传统、发展路径等等。如哈佛大学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牛津大学校训是:“信仰与科学。”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哲学家们只用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巴黎理工大学的校训是:“为祖国、科学和荣誉。”

上述典型校训的理念要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鼓励与培育批判精神。只要不触犯法律,可以质疑一切权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批判精神是大學自身进步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2)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教学和科研相互启发、相互推动,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经验。(3)重视构建道德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培养具备一定道德水准和人文情怀的社会合格公民为办学的价值取向。(4)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美国哲学家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他看来,大学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具有改造社会的实用性。他分别从职业教育观、知行教育观、历史教育观、道德教育观四个方面来论证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发达及其国际竞争力如何,该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及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基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与当代大学精神的塑造

上文我们总结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三方面意涵:(1)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2)在社会发展中把不断彰显人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要持续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把实现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结合中西方研究者对大学精神意涵的阐述,我认为应把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精神的塑造中,才能正确把握大学精神培育的方向,让大学精神服务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以实现大学存在的真正价值。

(一)探究精神与批判精神的统一

探究真理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使命,而要探究则必须批判,探究与批判相得益彰。我们追溯大学的产生,它本身就来自于对自然奥秘的探奇和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探求。大学的首要功能是储备并传授知识。知识来自于哪里?当然是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探求。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储备库,更是知识的筛选器和传播机。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必须具有“真理性”,必须对探求出的知识做出严格的筛选和鉴别。这就要求批判精神。有批判,才能有质疑,有质疑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区分“真”“假”,传“真”而弃“假”。这是大学存在的基本意义,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力,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奠基工程。

(二)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统一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要求彰显人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育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要素之一。独立,是品格的独立、人格的独立,自由是思想的自由、学术的自由、创新的自由。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是一对有机的统一体,独立精神是自由精神的前提和保证,自由精神是独立精神的标志和体现。大学教育的功能,一是传播真理,一是塑造灵魂,二者并行不悖,同等重要。不论是接受传播真理,还是塑造人之灵魂,它必须赋予学子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探寻的意识和能力,要鼓励学子自由地接受知识、自由地判断真假、自由地探求和思考,培养学子可以以己之力完整地独立在世界上,客观求实地判断真理,“以我为主”,独立自主,以充分彰显“人”的主体力量和主观能动力量。

(三)创新精神与超越精神的统一

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要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没有止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万物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因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都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的探索也就是永无止境的。在这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只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与超越都是必然选择。不创新,知识就不会发展,传承就会僵化,真理就会被埋没。大学从本质上来讲,是必须要求创新的场所。在大学里,首先要具有开拓精神,敢于冲破旧的传统的桎梏和束缚,与时俱进,打破常规,用新的思想、观点、方法制造新的知识,以新思想引领社会发展,以新的真理性成果服务于社会进步。

那么,大学教育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精神呢?大学教育应围绕“三个统一”展开。首先,要以“兼容并包”的态度鼓励教师以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等形式把前沿学术思想和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從思想上引导学生更新观念,培养探究与批判、独立与自由、创新与超越意识,而不要墨守课本上固有的知识、观念和结论。其次,要高度重视实践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形成“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把实践作为培养学生探求批判、独立思考、创新超越精神的主要途径。最后,从学校办学层面上讲,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塑造学校和人的精神气质才是第一位的。因此,办大学必须摒弃“功利思想”,减少“生意意识”,以“仰望星空”的情怀达到“脚踏实地”的教育目的。唯此,才能塑造出真正的当代大学精神和具有这种精神的真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路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邓德强.论大学精神与人的和谐发展[D].吉林大学,2007.

[3]董泽芳.大学的理念与追求[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4]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喜旺.大学精神的结构分析:以西南联大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6]张振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时代化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马克思大学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至善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