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大学文化 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2018-05-14 16:20袁宜如李晓云王一成夏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华人文素质教育

袁宜如 李晓云 王一成 夏仕

[摘 要]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凝聚在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高校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內涵、优化校园环境文化,不断厚植大学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大学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35-01

高校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人格塑造、道德情操、人文精神提升等,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高校进一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大学文化作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1]它主要凝聚在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自然而然也就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厚土壤。因而,高校要进一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就需要厚植大学文化,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精神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根基,是中国大学文化自信的源头,高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断厚植大学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比如,地处“真儒过化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的九江学院,聚庐山灵气,蕴长江波澜,展鄱湖浩瀚,积极利用九江深厚多元、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符号。依据九江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和经典名篇佳句命名校园内道路与建筑,如羲之路、渊明路、五柳湖、爱莲池等;青衿园的半亩塘里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读书理趣,“白鹿洞幽,濂溪水长”的校歌里延续着白鹿洞书院的千年文脉,濂溪先生“出淤泥而不染”之高风情怀。这些文化符号充分展现着九江学院的文化自信及所要传承的文化内涵,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必将根植于学生的价值体系之中。此外,源起于濂溪先生周敦颐名号的人文讲坛濂溪讲坛,已经开办11年,濂溪讲坛积淀的精神气质,正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蔡教授所提及的那样,成为学生“留得住的记忆、容得下的情感、带得走的文化”,有效强化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提升文化自觉,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大学是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大学除了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社会服务的担当之外,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实现文化强国,大学应更加自觉和主动地担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要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等进校园。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它始终保持着与现实、时代文化的交互作用。地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欣欣向荣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高校更应自觉承担起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断厚植大学文化,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5-1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中华人文素质教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