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慧农业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①

2018-05-14 16:20张文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智慧

张文静

[摘           要]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智慧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切实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培育对象分类化、培育内容时代化、培育形式多样化、绩效考核公正化。

[关    键   词]  智慧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5-0065-03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自古以来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近年来,我们的党和国家更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前,我国正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流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兴起与发展,智慧农业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趋势。发展智慧农业,离不开我国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然而,目前我国农民从整体上来说,其思维方式、知识技能水平以及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尚不能适应高科技、现代化的智慧农业发展要求。为了顺应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亟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7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积极探索新型农民培育机制是实现智慧农业发展的应然路径和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智慧农业

我国的智慧农业发展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起步稍晚,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战略提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互联网+农业”为平台基础的智慧农业得到新的发展契机。2017年1月,农业部印发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农科教发〔2017〕4号)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重大科技任务”,即围绕“互联网+”开展现代农业行动,重点攻克农业信息的智能感知与识别关键技术,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重大共性核心技术,构建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开发精准农业农田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系统、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肥水药精准实施装备等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系统;构建温室、畜禽、水产等领域全产业链条的智慧农业系统。由此可见,智慧农业是指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智能信息技术运用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等领域中。其中,在农业生产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精准化处理,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化感知和控制;在农产品经营方面,借助物联网等智能技术打造基地生产、网站推广、物流配送等一体化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有效服务于农业产业链,最终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科技农业的转型升级以及达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新型职业农民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人们传统认知的影响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局限,“农民”一词往往被作为一种身份象征,而不是职业的代表。这种传统认识不仅割裂了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还阻碍了农民群体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政策导向还是学术研究都对“农民”这个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大都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展开探讨,研究成果除了强调其职业属性外,更加突出“新型”二字的内涵。一般认为,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是从业者主动选择的“职业”,而不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这种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市场主体,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他们不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而且有文化、有素质、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勇于对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子孙后人承担责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两会”期间的“九字”定义,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把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农业从业人员。

三、发展智慧农业背景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与国家的战略方针相适应

智慧农业是一项大型、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当前智慧农业主要包括智慧农业生产、智慧农业管理、智慧农业信息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智慧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智慧农业的推广与发展,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1月,农业部印发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农科教发〔2017〕4号)的通知,提出“培养一批经济实力强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1000万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技能人才”的目标。这样的新型职业農民是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希望,他们既具有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特质,又能从根本上促进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同月,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其中,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由2015年的占比30%提高到35%,现代青年农场主由1.3万提高到6.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由6.7万提高到16.7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数量年均增长60万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作为培育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等途径,达到“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最终目的。

(二)与智慧农业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攻坚阶段,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的农业设施装备、崭新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职业化农民担当重任。尤其在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下,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首先,要求农民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农民的生产往往依靠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而智慧农业要求新型农民在进行生产操作时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地从事农业工作。其次,发展智慧农业要求提升农民知识技能水平。智慧农业引入了新的农业生产经营要素,将最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等诸多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行业,势必对农业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基于以上形势,国家必须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大力推动新型农民培育事业,培养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发展智慧农业背景下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思考

无论是深化当前农村改革、開展新农村建设,还是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都要依靠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主力军。笔者认为,要培育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构建全面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优化培育机制,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成长。

(一)供给主体多元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决策、运行、管理、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与环节,需要政府、市场、第三方培训机构、各类职业院校等供给主体共同参与,明确权责,协同完成。首先,为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政府公共服务主体责任的发挥是关键。政府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重点是要合理规划顶层设计,科学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出台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实施细则。其次,要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为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供人才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再次,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和帮助新型农民职业培育。社会的支持包括资金的支持,人力的支持,宣传上的支持等。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将现有涉农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同时,依托第三方培训机构和丰富的高校资源,共同打造合作教育,建设覆盖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合力搭建教育培训平台,设立分层级、多类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

(二)培育对象分类化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中,明确了培育对象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返乡涉农创业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根据培育对象的不同层次需求,做好分类教育培养,把握精准定位,针对性、分类别地开展教育培训。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骨干力量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等科技文化培训。二是对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返乡涉农创业者等开展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与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从业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的要求,能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三)培育内容时代化

当今时代,各个领域的知识更新呈现出快速多变的态势,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也是如此。伴随着许多新的农业知识不断涌现,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学习最实用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更好地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内容中,既要包括与适合时代需求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又要包含道德素质、科技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具体来讲,一要注重专业的农业产业化知识,如农作物的品种、杂交水稻的适应环境、大棚蔬菜和水果的种植方法等知识。二要注重培育“互联网+”应用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农业发展和转型带来了新契机。因此,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机构要顺应“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趋势,适时增设“互联网+农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让新型职业农民充分运用。三是注重培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四)培育形式多样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依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契合自身特色和优势,量身打造适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课程内容和培训活动,开展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学历教育,避免形式主义的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一是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手机等媒体,将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各项强农富民政策送进农村千家万户。二是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运用现场培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三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种养大户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四是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对广大青壮年农民、有志从事农业发展的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五是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育工作,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新型农民培训网站,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信息传输的高效性,探索农民接受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方式,提高培育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五)绩效考核公正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工作成效,必须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一是政府、市场、第三方培训机构、各类职业院校等供给主体要共同参与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核标准与指标体系,如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软硬件设置、服务质量等方面设计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指标。二是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管,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和使用规范。三是切实加强中央对省、省对县、县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分层绩效考核,把考核各级各类培育任务完成情况、学员满意度期刊、学员库和师资库建设情况等方面作为考核重点,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下年度任务资金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的评优奖励挂钩。四是鼓励各地探索第三方培育效果评价模式,让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参与绩效考评环节,以他们的实际满意度作为衡量绩效高低的主要指标。

参考文献:

[1]王晓敏,邓春景.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策略与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7(16):312-315.

[2]张义晓.智慧农业发展前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8):155-157.

[3]马建富,马欣悦.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6):54-59.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智慧
耕牛和农民
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