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作用及途径

2018-05-14 16:20王燕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政传统高职

王燕丽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思想精华,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人文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情况并不理想。而要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可以从完善课程方案,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思政教师的培养,建构由学校、家庭和社会融入的平台等方面着手,实现培养素质均衡的高职生的目的。

[关 键 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思政教育;现状;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178-0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博大,底蕴深厚。学习它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发展创造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觉得读传统文化是开卷有益的”“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创造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在文化多元化、传媒网络化等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中的作用受西方文化的抵冲明显,这既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有关,也与当前高职思政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路径匮乏密切相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传統文化”这一词语中,有三个概念需要辨析。一是中国: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这里指涵盖了现在中国全部疆域,包括中国各民族在内的主权国家的简称。二是传统:它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既有历史意义,也有超越历史的意义。三是文化:文化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1],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中华民族各种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如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思想、爱国主义与以民为本思想等,其精髓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宝贵资源。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中国正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但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和基础。在人的现代化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代化。纵观世界教育,养成“三观”的养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当前世界先进文化选取适合的相关理论学说,二是从本国的传统文化中传承创新出相关思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从未停步;而根植于民族灵魂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从未放弃塑造国民的“三观”。在新儒学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加速与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合中得到了新的发展,使之既具备西方现代思想的合理内核,又具备先天的中国传统特质。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使之具有在全球化、多元化时代促进人形成现代“三观”的能力。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弘扬、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兼具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特性,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的精神等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集体主义是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消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对立的根源后,才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制度保障。集体为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舞台,个性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丰富发展[2]。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而来的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国人对发达国家的盲目崇拜,正在持续弱化高职学生的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集中体现民族的文明和觉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的璀璨文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了解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的光辉事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为民的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主体意识,从而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家杨叔子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是人的素养的两个方面,某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另一方面效能的发挥。重视人文素养的发展,主张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平衡发展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儒家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重;道家主张以抱朴守真、柔弱不争、崇俭寡欲的修身原则,养促德育;墨家认为教育就是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而中华文明五千年,优秀成果璨若星河,择其精华教之,可助学生坚持崇高之志,塑坚韧品性、存明月之心,成天然善性、养浩然正气。

(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经典有众多有哲理的句子、篇章,它们在学习者学习时成为与读者对话的特殊主体,指引学习者改善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鞭策学习者努力向善,追求卓越。如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均告诉学习者要立志高远;《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鼓励高职生要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传统神话故事,激励当代高职大学生要有吃苦耐劳、奋斗不息的精神;孔子思想核心的“仁义”思想,倡导当代高职大学生要与人为善、为人仁义。以传统文化中仁人君子为标准,塑造自我形象;以圣贤的智慧,化解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棘手问题;以礼与和的风貌,衡定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建构属于自己的和谐,彰显自己独特的人文存在。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高职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思维、意识与观念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思维认知水平偏低、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反叛意识和功利意识较强、传统美德观念淡薄。为了解高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情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情况不理想,主要表现为:

(一)高职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认知相对浅薄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成绩偏低,其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同时又由于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教育在经历了多次文化上的革新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整个文化氛围与他们经历的应试中学教育,使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涉猎较少;在西方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潮与网络快餐文化的共同影响下,高职学生热衷于追求时尚文化与碎片文化,而在学习与今人生活看似有些脱节的传统文化经典时,意识模糊,认知也相对浅薄。据XX调查:2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32%的学生认为可以适当学习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4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如果遇到相关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只要通过网络搜索就可以得到答案。大部分高职学生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并不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自身修养以及人文素养。笔者通过实际的调查了解发现,高职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相当欠缺,只有15%的学生读过一些中国优秀的名著作品,74%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的精神,以民为本的精神等知之甚少,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整说出中国的三大文化流派: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

(二)高职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局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多样:正规课堂学习、课外书籍阅读、课外活动、网络和电视节目等。其中,22%的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获得,15%的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学习,12%的学生通过课外书籍阅读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6%的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学习相关知识,45%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节目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基于这些我们发现,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的相关课程,对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实际影响远低于作为学习辅助手段的网络与电视节目,后者反而成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网络电视媒介开放性、生成性、转换自由等特点,使此学习成为可能,但是受媒体责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某些力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故意抹黑、高职生甄别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经典解读的多元化与解构化趋势等的影响,使高职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媒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效益与效率不佳,甚至使部分学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

(三)高职院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在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主力:学校团委书记、《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地位并不理想。

从学校管理者方面来说,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也在逐步转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培养观念,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通常追求技术技能的教育,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给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的地位。课外活动对此有所体现,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赛、历史情景剧等,仅能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方面起一定的作用。课外活动数量与学生的参与度有限,未能取得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一起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效。

从《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任课教师方面来说,大部分教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也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由于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丰富程度、课程的内容以及课时的局限,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另外,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该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普遍存在师生比失调的情况,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巨大的工作压力,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教学缺乏热情,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成为教师力有不逮之事,即使有所融入,或多流于形式或仅是一种小范围的尝试,参与学习者多为学生代表,没有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有效而具体的融入方案或举措。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情况不甚理想,我们需要把它视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打破这种需要融入而实际融入受限或有限的状态,拓展其融入的通道,建立起相应的机制,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切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中,以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均衡发展的现代高职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修订完善课程方案,调整课程设置,给予中国传统文化明确的法定地位。如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纳入高职公共必选课程板块,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古典哲学(含周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内容)、中国传统习俗(包括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和各民族相关的主要风俗等)、中国传统文艺(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的戏曲、绘画、音乐等),可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36~64学时。

2.树立“大文化、大思想”的教育观。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美术、音乐等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树立“大文化、大思想”教育观,即在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要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以实现培养现代职业教育追求的复合性学生,也为学生的发展成才竖立一面文化旗帜,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培养。教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思想政治教师是学生优秀思想品德养成的引导者。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优秀教师,按照国家办学的要求与教育规律配备足量的思政科任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在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培养,着重提高思政科任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强化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使他们成为学生优秀思想品德养成的引导者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从而使高职思政工作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助推高职思政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4.充分开展多种充盈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开展充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外活动,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硬环境”建设,包括校园内或班级内的板报、标语、图片展覽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软环境建设,包括各项社团组织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如成立国学社、话剧社、曲艺或戏曲社团,开展全体学生参与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辩论或演讲、诗歌朗诵、传统器乐演奏等赛事活动。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的同时,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生活,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并与之充分接触中产生兴趣,逐渐喜欢、甚至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良性互动。

5.运用现代传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论坛、校园微信群等各种媒介,提供通俗易懂的电影、电视、文献读物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微课等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下载自主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6.高职教育有关方形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教育的合力。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教师、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为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教育的合力,高职教育有关方必须各司其职,加强配合。一是家长要与学校通力配合,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倡导传统家庭美德,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并且要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以身教引领子女道德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牵引主导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中涌现的各种先进人物事迹,充分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设充满“正能量”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营造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家庭与社会同学校一起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主力,为学生认识、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提供广阔而鲜活的学习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能在现代高职学生身上得到彰显、传递、增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国家建设所需的基层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拥有丰富的根植于民族灵魂深处的思想文化知识。唯有如此,才能以均衡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推动个人专业发展,并在实现新时代“中国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任仲平.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00-06-28(1).

[3]王雨萌.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缺失与建设问题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4]黄小平.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2).

[5]陆晓波.“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及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原因[J].考试周刊,2012(7).

[6]郭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

[7]赵峰.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显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

[8]宋瑞斌.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高职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