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新基础初步形成

2018-05-14 15:43张立群
求知 2018年2期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

张立群

一、经济增长已经由降转稳

2017年1-3季度,按照可比价格,GDP同比增长6.9%;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从10-11月工业增长和服务业生产指数等指标看,预计4季度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全年增长率在6.8%左右。1-4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9%、6.9%、6.8%,6.8%(预测)波动幅度很小;自2015年以来,季度GDP增速已经连续10个季度保持在6.7%-6.9%,经济增长率由下行转为平稳的特点比较明显。这意味着持续6年左右的经济增速换挡基本结束。

经济增长企稳的主要原因,是增长的新基础初步形成。2010年至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从10.6%降低到6.7%。政策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一揽子计划”的退出;市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增速持续大幅降低(2010-2016年,美元口径的出口增长率从31.3%降低到-7.74%);国内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导致的投资增速持续大幅降低(2010-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24.5%降低到8.1%)。经济增长新基础的形成:政策方面主要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分析总结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2012年以来的宏观调控,面对空前严峻的考验,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始终保持了强大的自信和战略定力,冷静观察、科学施策。宏观经济政策从强刺激转为适时适度调控;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发力;从偏重投资为主,转向消费投资并重,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在保就业、稳收入、促消费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推动了民生改善,也显著提高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偏重需求扩张,转向稳需求与调结构、转方式、深化改革相辅相成。实践证明,宏观调控的效果明显提高,政策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市场环境方面,一是外部经济环境趋稳,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趋向明朗,受其影响,我国出口形势开始好转;二是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正在积极解决,支持投资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特别重要的是,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企业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明显增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新基础,支撑了经济增长稳中向好的态势。

1.投资增长由降转稳的基础已初步形成。2010年开始的投资增速下降,初始原因是“一揽子计划”退出,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大幅度降低;2012年采取稳增长政策以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提高,对投资增长的稳定作用明显增强,此后投资增速继续下降,主因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面临“拿地难”“卖房难”的双重困境。这与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有密切关系。城镇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气度的稳定提高,人口数量的稳定增长。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环境等基本条件,在各个城市发展很不平衡,导致产城融合水平提高不平衡,进而使城市人气度提高速率差异很大,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很不平衡。出现了大城市人满为患、中小城市人气不足这两个比较极端的现象。人气度提高快,则房地产市场成长性就高,必然吸引房地产企业集中开发建设。经过一段时间,人气度持续较快提高的大城市,就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拿地难”。另一方面,2010年以后出现的造城运动,普遍出现了不考虑城市人气度提高的系统性条件,片面追求扩大建成区面积的倾向。地方政府在吸引房地产企业方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特别是土地供给方面的优惠措施。对众多在大城市拿不到地的房地产企业产生了很大吸引力,不少房地产企业到中小城市拿地建房。由于支持城市人气度提高的条件没有配套发展,使住房建设布局与城市人口增长格局形成较大失衡,进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卖房难”。在资金循环严重困难,而市场潜力大的区域又拿不到地的约束下,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持续大幅度滑坡(2010-2015年,从33.2%降低到1%)。这对重化工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销售形成了较大抑制,相关企业开工率降低、效益持续下降,进而使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因此,城镇化不平衡的矛盾及其引起的房地产投资增速滑坡,是投资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一批二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一线城市开始联合周边的中小城市向城市群方向发展;在中心城市带动下,一些三、四线城市的人气也在提高。按照中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城市长远、综合规划工作正在加强;地下基础设施加快“补课”;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同城化正在积极推进。受其推动,房地产企业“卖房难”的问题,在一线城市、热点二线城市和一批三四线城市得到全面缓解;“拿地难”问题,在这些二线、三四线城市也得到缓解。这就促使房地产开发建设活动开始恢复,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提高。2016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6.9%,较2015年提高5.9个百分点;2017年1-9月,同比增长8.1%,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受新型城镇化和“一带一路”带动,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保持较高增速。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恢复和活跃,带动了重化工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销售形势好转,销售价格提高,利润水平提高,也带动了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趋向回升。尽管3季度以来受诸多短期因素影响,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速出现下滑,但根据以上分析,这不是趋势性的。在新型城镇化等经济现代化进程,开始克服困难逐渐顺利推进的背景下,投资增速由降转稳的基础已初步形成。

2.出口增长由降转稳的基础初步形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已经过去九年时间。从历史回顾看,历次危机摆脱经济低迷困境的时间,都未超过十年。2017年國际贸易增速开始高于全球GDP增速,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口形势普遍好转,可视为经济摆脱增长低迷的一个重要信号。从美国经济看,由于政府出手,国家信用介入,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力支持了政府对金融信用危机的救助行动,有效地稳定了金融信用和社会信用,保持了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为实体经济恢复提供了必要条件。受其支持,美国的再制造业化取得了积极进展,生物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深入运用,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支持了诸多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实体经济恢复,并促进了就业形势好转。就业形势好转带动了城市人气度提高,房地产市场回暖,逐步缓解了房地产市场低迷给抵押贷款带来的巨大压力;也带动了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逐步恢复。这些都支持了经济复苏,并不断改善了金融债务的质量,逐步修复了存在的风险点。这就形成经济复苏的基本条件。欧洲则通过稳定欧元、稳定欧盟的一系列努力,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保持了欧洲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其实体经济通过工业4.0版本、人工智能等新增长点的支持,实现了不断恢复。带动就业恢复和多项经济指标不断好转。经过长期努力,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条件也逐步形成。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企稳向好特点更为明朗。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初步形成。这一变化也推动了中国出口形势好转。1-9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7.5%(美元口径),较上年提高16个多百分点,综合判断中国出口由降转稳的基础已初步形成。

3.消费平稳增长的基础较为巩固。201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社会政策托底的原则,全力保障基本民生,着力抓好精准就业、精准扶贫等重点关键环节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2017年1-3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万人。在就业基本稳定、扶贫帮困效果日益显现的条件下,全国居民收入保持了大体平稳的增长态势。1-3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5%,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速。受收入平稳增长的支持,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平稳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网购、旅游、餐饮等各类消费活动较为活跃。综合看,消费平稳增长的基础已较为巩固。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基于对发展环境已发生阶段性重大变化的判断,2012年以来党和政府对发展思路和政策重点进行了重大调整。宏观调控改变了传统的“逆周期”施策的思路,把更大的力量放到调结构、转方式、深化改革方面,努力提高对发展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特别是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任务,明确部署了“三去一降一补”等五大任务。近年来,市场和政府共同发力,去产能加快推进;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线,多措并举去库存,成效突出,2017年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3.7%;去杠杆和降成本效果明显,到2017年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28元。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活动明显增多,2017年1-11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9%,快于全部投资增速8.8个百分点;11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较工业增速快8.3个百分点。通过控制成本、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兼并重组提升集中度等方式,企业对增速放缓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总体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大于求的矛盾有所缓解,企业对新发展环境的适应性增强。

国内外市场需求企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进展的综合成效之一,就是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积极变化。第一,存在严重过剩的重化工等大宗原材料市场,随着投资需求恢复、去产能取得成效,供大于求的矛盾明显缓解,价格水平持续提高。主要受其推动,自2016年9月开始,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由负转正,并持续提高。2017年3月以后有所回落,7月以来又持续提高。价格水平的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通货紧缩已经缓解,宏观经济运行从总量矛盾看,已经初步摆脱困境。第二,随着转型升级活动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开始逐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逐步增强。供求矛盾的缓解,也综合表现在企业效益好转方面。2017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1.9%;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6%,比上年同期提高0.54个百分点。综合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微观运营状况明显好转,基于这些情况,可以认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已初步形成。

二、2018年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

1.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明确,我国外贸出口将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以来,20国集团的PMI指数持续回升,达到2011年以来的较高水平,显现全球经济保持回升势头。美国经济景气指数虽然有所减弱,但在就业充分、消费活跃的支撑下,今年保持平稳增长的概率仍然较大。欧盟政局趋稳,离心政治力量带来的风险有所减弱;就业持续恢复,私人投资增速提高,今年有望延续复苏态势。受出口形势好转、大宗商品价格提高等因素支持,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态势有望更好。受以上因素支持,预计全球贸易改善态势将延续。同时也要注意,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包括美国可能启动贸易保护;美联储进一步加息,开始缩表行动;欧洲一体化也仍然面临挑战,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自治公投和奥地利极右政党跻身新政府等可见一斑。综合积极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预计2018年世界经济总体将呈现进一步复苏、平稳增长的特点。依据这一条件,考虑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预计2018年出口将保持平稳增长,水平与2017年大体相当。

2.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逐步解决,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依靠一批热点二线城市崛起,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2016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回升,结束了持续下降的态势,成为投资增速由降转稳的重要支撑。2017年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随着新型城镇化成效的进一步显现,预计当前房地产投资增长的特点会继续保持。进一步分析,支持房地产投资增长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城镇化持续推进,城市人口持续增加,这将推动居住型买房需求持续增长;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规划工作加强,发展的系统性、科学性提高;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受到更高重视,产城融合水平提高不平衡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已经崭露头角的热点二线城市,城镇化将取得更多积极进展;新型城镇化推动的城市群发展,也将见到更多成效;补短板等促进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措施,将带动中心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中小城市人氣度较快提高。这些都会为房地产销售市场扩大、开发建设空间扩大提供积极支持。从制约因素看,城市人口布局的变化趋势仍未根本改变偏向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倾向,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问题,仍需持续不懈的努力才能解决。因此,大城市人气度高、房地产市场成长性好的特点会加强,而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也会继续有所发展。这会形成热点地区房价持续上涨的根源,会使房地产市场调控难度始终很大;也会使房地产发展空间不足,影响到房地产投资活动。综合研判,2018年房地产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增速较2017年略有降低。另一方面,大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财政等制度基础尚不完善,城市综合、长远规划工作体系仍在建设过程中,这些都会从项目准备方面影响到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地方隐形债务发展、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等,预计会对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形成一定约束。综合研判,2018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总体活跃,但增速较2017年略有降低。受市场销售形势好转,价格上涨,利润增加,以及促进企业创业创新环境改善的改革力度加大等因素推动,预计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将逐步提高。2018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较2017年将有一定提高。综合以上分析,预计2018年投资增速与2017年大体相当。

3.就业和收入增长比较稳定,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2012年以来,党和政府坚持社会政策托底的原则,全力保障基本民生,着力抓好精准就业、精准扶贫等重点关键环节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2012年以来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随着经济增长企稳和企业效益改善,预计2018年就业形势将进一步向好。在此基础上,考虑精准扶贫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等因素,预计居民收入增速将稳中趋升。受其支持,再考虑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平稳增长等因素,预计2018年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增速与2017年大體相当。消费结构升级态势将更趋活跃。

4.供求关系总体平衡,价格涨幅比较平稳。基于以上分析,2018年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比较平稳;市场化、法制化去产能活动趋向规范,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较为充裕,供给增长潜力较大。在此基础上,预计2018年市场总供求总体平衡,不会产生大的缺口。受市场供求特点影响,预计2018年价格涨幅平稳。PPI同比涨幅较2017年有明显下降,CPI同比涨幅在2%左右。

综上,2018年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价格小幅上涨。这将为转入高质量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预计以提质增效、减排降耗为主线的新经济增长特点将日益明显。

三、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环境和新要求,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不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补齐产权制度、要素市场配置机制等方面的制度短板。

从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方面看,未来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明朗化和国内城镇化矛盾逐步解决,新型城镇化对国内市场需求的推动力增强。市场需求趋稳态势初步形成,但需要精心巩固。必须继续保持财政货币政策稳定,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应加快解决制约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诸多问题,提高城市群质量,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注重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逐步扩大和优化房地产发展空间。要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除无效供给,增强市场化、法制化去产能的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培育经济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全面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项任务,集中力量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全力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依靠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执法工作水平的提高,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减排降耗水平不断提高。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城镇化经济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