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核心素养落地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8-05-14 12:23扈华唯
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扈华唯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之后,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其概念性的内容,老师们都耳闻已久,培训研究多时。但是,要想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实施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真正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为学科教育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教师自觉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教师主动地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改变;定准衡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标尺;发挥评价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一年多了,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英语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们也明确指出了英语课程必须培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内涵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等,早已被多重解读和广泛宣讲,更激发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各学段英语教师参与讨论的热情。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概念性的内容,老师们都耳闻已久,培训研究多时。在参加2017年全国性教学展评的教学设计中,已有不少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引入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将原来的三维目标框架改为了四种核心素养模式,好像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入脑入心了;也不乏学术、培训等机构在组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的观摩和展示活动,也有书商在组织编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手册,好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被广泛认同并在积极予以实施。

然而,要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实施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真正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为学科教育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我们还有一些关键问题亟须解决。

让教师自觉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教育要改革,理念须先行

正如大家所知,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改了,教育改革才会发生,而左右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是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师真正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自己的理想和教育信念的时候,他们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正如我们所知,学校真正实施的教育目标在每位教师的心中,因为教师在课堂只听自己的,用自己心中的教育目标来指导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根植在自己的心中,这个课程目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教育教学目标。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个老生常谈而又难以落实的问题,但确实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又会成为空洞的口号。

2. 教师要改变,生态须先改

纵观素质教育实施多年的现状,教师转变他们的教育理念不是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究其原因,有教师主观上的不愿改、不敢改、不想改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不好改、不让改、不促改的因素。教师主观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培训、引导、激励、督促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去解决。事实是,许多教师的教育改革理想和激情,在几十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惯性和现实面前,显得弱小无力。教育生态不改变,教师想改也难。

3. 需要转变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

培育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教育生态,更需要呼唤其他教育参与者转变观念。

一是管理者需要转变教育质量观。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不要固守精英教育的思想。管理者不应把录取清华、北大的人数作为衡量当地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不应把一本高校录取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不应把升学指标完成率作为衡量班级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我们时见报道和现象,某地政府为学校高考升学率提高颁发巨额奖金,某教育局为学校授予高考目标完成奖牌。研究表明,这种将考试成绩与教师评职称和各种评优挂钩的评价模式,“从长远上会抹杀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无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会消极地引导教师一味追求成绩,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代价去谋求个人的经济利益”(申继亮,2009)。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中教育普及攻坚时期,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大众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成长而教,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成为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是家长需要转变成才观。如果家长眼中只有分数,还一味地认为只有考高分、上名校才是成才,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实施起来也会困难重重。家长应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特长潜质的教育,用正确的成才观去教育和培养孩子,让他们成为符合他们特质的人才。从上海和浙江的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结果看,许多名校招生不再只看冷冰冰的分数。

三是社会需要转变人才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社会应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媒体和社会团体不以博眼球为目的,不炒作各级各类考试状元,不炒作升学率,还教育一些清静。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防止其制造家长对子女升学的焦虑,并利用他们的焦虑从中牟利。让家长回归理性,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生活和发展的教育。

让教师主动地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改变

1.育分现象普遍存在,育人气候未形成

坊间盛传“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虽说有些夸张,但却是高中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基本真实写照。对分数无休无止的追捧,导致基础教育出现了一些乱象,普遍存在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现象,偏离了育人的目标。

2. 育分教育危害严重,教育规律被异化

只注重育分的教育危害了教育健康发展。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的课程计划被更改。凡是高考不考的科目,许多学校就减少课时,甚至是不开课。而高考分值高的学科,实际授课的周课时数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数量,大量挤占非高考科目的教学时间,还挤占了本该由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学校安排早晚自习和周末、节假日补课来学习这几门考试科目。学生的身心健康、共通的学习基礎、动手能力、社会实践等都受到严重侵害。

二是日常的教学规律被打乱。首先,正常的教学时间被压缩,高中学习时间三年,但许多学校都将三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在两年之内完成,挤出一年时间用于复习备考,赶进度成为教学的常态。其次,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被任意删减,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教、不学,考查频率低的内容,就少教、少学。有些省份高考英语不考听力,或者听力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教师就少开展听力训练活动,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搞听力训练。教学周期中充斥着名目繁多的考试,如统考、调考、摸底考、模拟考、月考、周考、单元考。学生是周周有测验,天天做考卷,师生信奉的是题海战术。再次,符合儿童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被弃用,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譬如,英语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多项选择的方式,教师让学生概括短文大意时,常会使用四选一的方式,为什么呢?教师说,高考就是这么考的。教师这样做剥夺了学生概括能力提高的机会,学生不需要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转换成自己的理解,再用自己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只会做考试题,不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

三是育人的教育初心被遗忘。“教书育人”是教育者的工作写照,“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升学率没有错,但随意不开课或压缩不考试科目的课时,挤占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伤害青少年健康成长,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就有点功利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我们教育的初心,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才。

3. 教育质量评价缺位,用科学评价助推育人为本

多年来,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我们做的较少,或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评价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没有发挥评价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比如,社会舆论和媒体简单地将某次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以少数乃至个别优秀学生的考试成绩替代了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来自管理方的教育质量评价又迟迟不见,或根本就没有教育质量评价。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教育质量和办学绩效评价等领域推广第三方评价,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健全多元化评价标准,建立与学校办学定位、目标、责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保证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独立性。将评价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干部考核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自觉地实施素质教育;用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去引领教师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自觉地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定准衡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标尺

高考对基础教育发展影响巨大。对中学和教师、学生和家长来说,高考都是高利害关系考试。高考对他们的事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无可比拟的影响,他们对高考投入了最高的关注。正如上文所述,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决定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也决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因此,定准衡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标尺,就至关重要。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考改革。党和国家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来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国务院出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提出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改革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其核心素养的内容是完全契合的,也为各学科考试命题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核心素养应该成为高考必考内容。教学内容与考试评价内容必须是一致的,课程标准要求学什么,考试评价就应该考查什么。学科课程要求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学科高考就必须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果不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纳入考试范围,教师和学生就不会认真对待核心素养的落实,核心素养的落地就会成为空话。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不考,定会导致不教、不学。

定准测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标尺。英语学科近些年来的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语言知识运用以及听、阅读、写等方面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该如何测量呢?教学专家感到很难做,考试命题专家也感到很棘手。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因为教育管理者面临着这样的困惑:“怎样判断新的教学方法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体现?采用传统的‘知识记忆测试,往往不足以反映教育教学改革在发展学生交流表达、逻辑推理和审辩式思维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不足以反映教育教学改革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方面的成效”(谢小庆,2016)研制开发检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测量工具,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一项基本技术保障。

思维品质等抽象的素养是不是可测的呢?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去测量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但并不是意味着它们不可测。谢小庆教授认为“思维品质3个维度中的交流沟通能力可以通过客观性笔试、主观性笔试和面试来进行评估;逻辑推理能力可以通过客观性笔试进行测量;審辩式思维的测量相对要复杂一些,其认知技能部分可以通过笔试进行测量,人格气质部分通常需要长期的观察才能进行评估。”英语学科的高考等考试中,如何将语言能力和其他三项核心素养融合到考试题中,研制有效的测量工具,是我们亟须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挥评价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核心素养落地之日,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时。为促进教育参与者积极主动地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高校招生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从改革试点省市的情况看,特别是浙江的“三位一体”考试招生模式,高校招生时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教师、学生、家长也开始重视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在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

用形成性评价促进核心素养落实落地。除了高考等终结性评价要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外,学校和教师应广泛开展形成性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持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现状进行跟踪检测,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使教师和学生看得见进步,将学生取得的成就记入他的综合评价档案。这既服务了高校招生,又激励了师生继续前行。

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一项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需要全面统筹协调,合力奋进,方能成功。它是一项涉及所有教育活动参与者的伟大工程,需要各方形成合力,相向而行,方得始终。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OL]. (2010-07-29)[2017-12-10].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 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 html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OL]. (2014-09-04)[2017-12-10]. 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4-09/04/ content_9065.htm

申继亮. 2009. 问题多多的教师评价体系亟待重构[N]. 中国教育报,7-14

谢小庆. 2016. 思维品质测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 教育测量与评价,(10):1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Z/OL]. (2015-05-04)[2017-12-10]. http://old.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049/201505/186927.html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