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双困生”就业帮扶途径探析

2018-05-14 12:19刘伟崔常铭赵文志李硕
山西农经 2018年2期
关键词:帮扶就业途径

刘伟 崔常铭 赵文志 李硕

摘 要:“双困生”帮扶工作历来是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和就业工作的重点。本文在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具有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12345”——“双困生”就业帮扶途径,提升“双困生”就业能力,帮助“双困生”走上自强就业之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双困生”;就业;帮扶;途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2-002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党和国家将“双困生”帮扶作为教育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实施“双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拓展培训计划等措施,提升“双困生”就业能力,帮助“双困生”走上自强就业之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问题。这是一项关系到学生切身发展、关系到家庭幸福未来、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民生工程,是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的务实之举。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重相对较大,且这部分学生多来自农村生源,在发展空间、社会资源、发展机会和自身技能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当下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也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双困生”帮扶工作历来是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和就业工作的重点。本文在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具有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双困生”就业帮扶途径。

1 树立一个理念

高等农业院校要始终高度重视“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充分认识到加大双困学生帮扶力度是学校“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到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坚持树立“以人为本,育助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理念,,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状态。特别是针对“双困生”群体,充分挥学生处思想教育和经济帮扶、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帮扶、就业工作处指导服务和能力提升帮扶、辅导员从入学到毕业不断线帮扶工作模式,以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为目标,建立了措施保障機制、结对帮扶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

2 提升两项素质

就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相对薄弱,是导致双困生就业能力较弱的症结所在。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确立提升就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心理素质两项素质为帮扶目标,帮助双困生增强职场竞争力,克服自卑心理,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实现双困生就业工作新突破。

2.1 提高就业技能素质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注重积累职业功底,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建立个性化就业规划方案,紧扣“三个关注”,即关注“双困生”学习状况、择业进程、毕业意向,针对“三个不同” ,即针对“双困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经济情况,推出个性化“就业规划方案”,进而通过联系就业指导老师和专业课导师,在实习、实践环节特别加强他们的技能培养,增强他们的就业本领。

2.2 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讲座教育、咨询辅导、素质拓展等形式对双困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调适教育和辅导,及时解决特困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扰,克服消除消极的就业心理,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以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积极就业。开展“双困生”团体辅导,帮助双困生克服了自卑心理,提升了自信心,培养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勇于挑战自我、善于把握机会的意识。针对个别双困生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危机,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

3 搭建三个平台

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将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直接同社会需求接轨,拓展双困生帮扶渠道,通过积极搭建能力培训平台、实践创新平台、就业服务平台——三个平台,重点做好双困生就业技能指导、能力素质提升和企业对接推荐三个环节,促进双困生成功就业。

3.1 技能培训平台

一是落实“双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拓展培训计划,开展双困生选拔培训。二是加强就业专项技能培训,将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各学院邀请相关专家、合作企业高管、行业领军人物来校给学生作辅导报告。三是通过活动促进技能提升,开展模拟求职、就业形象设计、模拟招聘等活动。四是组织学生参加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五是加强课程教学指导,选派辅导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选拔优秀专业教师担任就业导师。

3.2 实践创新平台

开展了一系列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活动。一是通过“挑战杯”大赛等实践创新活动,增强专业技能,帮助双困生直接对接企业成功就业。二是通过科技支农、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前认识体验社会。三是开展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就业模拟竞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3 就业服务平台

一是就业洽谈服务,重点并优先推荐“双困生”。二是加强校企联合,深化董事会办学体制、校县合作机制、挂职模式等,帮助学生在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后直接就业。三是专任教师优势,依靠专业领域“关系”优先推荐,“一对一”指导帮扶,全程跟踪、负责到底。四是社会资源支持,与校友办积极联系,在知名校友和“双困生”之间互发通讯录;主动沟通在设奖助学金企业,恳请其吸纳学生就业。

4 完善四个结合

4.1 思想教育与就业帮扶相结合

高等农业院校要始终把“双困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思想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一是通过“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开展三观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教育学生坚定信念、明确目标、实现自我、回馈社会;实施平安墙、学风建设、诚信育人等工程,提升学习能力,树立诚信意识,保障就业安全。二是培养“三农”朴实感情,鼓舞和引导“双困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三是加强典型培养,评选自强自立大学生,组建成才励志宣讲团、优秀校友报告会等,用典型带动学生就业。

4.2 经济资助与就业帮扶相结合

一是做好调查认定,建立档案,动态跟踪,为遴选“双困生”培训打基础;建立求职档案,详细登记求职情况、家庭情况等,针对性帮扶。二是解决经济困难,通过奖、助、贷、减、补等资助渠道,设立求职补贴,帮助“双困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困扰。三是实施“校内见习岗位安置计划”,通过勤工助学岗位,提供锻炼机会,减轻经济负担。

4.3 心理教育与就业帮扶相结合

一是以心理普查为基础,积极组织心理普查,要求辅导员详细掌握数据,有针对性的关注帮扶。二是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举办“抗壓训练营”等团体辅导,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三是以谈心辅导为手段,建立辅导员谈心制度,为学生排解忧虑。

4.4 队伍建设与就业帮扶相结合

一是建立了“个人自修、内外培训、团队促进、以赛代练、课题研究”等“五位一体”的学工队伍素质提升模式。二是出资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培训,扩充必修课程教师、选修课程教师、校外兼职就业创业导师三支队伍。

5 强化五项措施

5.1 分类指导,个性服务

一是密切掌握动态,实行就业“月报制度”,辅导员实时了解就业状况并登记入库。二是特殊群体问题排查,针对技能欠缺、身心残缺、家庭困难等特殊群体,分类解决问题。三是入学启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从新生入学起,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前进入状态。

5.2 重点项目,重点推进

组织完成“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到村任职”、“特岗教师”、“大学生入伍”等项目的报名、选拔、推荐工作。通过这些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组织、实施,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5.3 追踪回访,推荐再就业

一是为双困生“优先提供就业信息、重点推荐就业岗位、就业技能培训、心理咨询辅导”;二是实行追踪回访制度,持续关注就业情况,全面跟踪、及时推荐,一个不落。

5.4 人文关怀,营造氛围

一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深入班级、寝室,关心就业情况,了解就业困难,从思想上解惑,从情感上贴近。二是辅导员加强与任课教师沟通,帮助指导学业困难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确保顺利毕业;三是辅导员、班主任洞察双困生心理状况,及时进行有效辅导和干预,为双困生创造和谐就业氛围。

5.5 协调配合,合力促进

双困生就业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始终站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角度上推动工作;从多维度、多渠道协同进行,教育管理、就业指导、心理教育、后勤保障等各职能部门密切联系,协调配合,形成了合力,建立起了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义.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体系建设探析[J].科教导刊,2012(10):234-234,256.

[2]金登宇.和谐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索与构建[J].价值工程,2014(8):236-238.

[3]王占仁.“经由就业走向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66-171.

[4]梁小花.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J].民族论坛,2011(2):48-49.

[5]白玲.辽宁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体系建设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9-42.

猜你喜欢
帮扶就业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