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经济机制

2018-05-14 17:05孙良斌谢枰飞蒋桂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面板数据

孙良斌 谢枰飞 蒋桂容

[摘要]运用2006~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农业面源污的排放总量和排放总强度的经济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农村经济总量、林业经济总量、农村人口教育程度和政府防治政策投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总量和排放总强度有显著的负效应,而农业生产总量,农业生产结构、特别是渔业和畜牧业生产总量对排放总量和排放总强度有显著的正影响。这表明,中国要实施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需强化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农户内生出防治污染的需求动力;要把渔业和畜牧业发达的地区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加强农村人口教育,特别是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知教育,继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政策投入,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攻坚克难和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保障。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经济机制;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农业面源污染是中国水体和土壤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已经成为水体污染最主要的原因(张维理等,2004)。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就开始对农田水污染开始治理,当前,中国的农业面源正处于治理的攻坚阶段(金书秦,邢晓旭,2018),随着中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尤其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15年农业部发布《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批准实施,标志着中国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攻坚战正式打响;2017年3月农业部印发 《2017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安排》,标志着中国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攻坚战的细化和持续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生态宜居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2018年2月27日,农业部召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工作组第五次会议,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但是,现有文献研究表明,对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经济机制实证文献欠缺,代表成果有梁流涛,冯淑怡,曲福田(2010)和葛继红,周曙东(2011)等,虽较好实证了农业面源的经济形成机制,但尚未考虑到农业塑料地膜的农业污染情况;梁流涛等(2010)较早地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使用的面板数据是2007年前的数据,未能体现2007年后中国农村和农业转型给农业面源污染的带来的影响,也未能反映2007年后中央政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此,本文利用中国2006~2015年31个省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和排放总强度来探讨农业面源形成的经济机制,为中国当前农业面源治理攻坚克难和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参考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及核算

1.1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禽畜牧业、渔业,农业塑料地薄,农药化肥施用,以及农村生产生活的各种垃圾、废水等。因此,本文农业面源污染的核算主要从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农业塑料地膜使用量和农业养殖业肉猪出栏量来进行核算。数据来源于全国以及各省市其他数据主要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中国农业年鉴》 、《环境统计数据》( 2007~2016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农业统计资料 。2006~2015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源变化情况,见表1。

1.2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核算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源分布十分广泛,具有分散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因此,不同于点源污染,难以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和有效监测,精准核算具有一定的难点,目前中国在农业面源污染核算中采用比较普遍的科学方法是清单分析法(陈敏鹏,陈吉宁等,2006),清单分析方法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来核算的,基本思路是:特定的农业活动对应特定的农业污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农村生活垃圾,农药化肥排放量和畜牧养殖等这几种所造成的污染,其主要的污染排放物是氮(N),磷(P),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因此,根据特定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氮(N),磷(P),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就可以核算出其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总量和排放总强度。本文主要参考计陈敏鹏,陈吉宁等(2014)的清单分析方法进行核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E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这里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物为N,P,COD的排放总量:氮排放总量(TNq),磷排放总量(TPq),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TCODq);SUi为i污染单元污染物产生系数,这里面包括农林牧渔产量,乡村人口数及化肥折纯量;ρi为单元i污染物的产污强度系数;LCi代表的是考虑资源综合应用和管理因素时i污染单元污染物的产污排放系数;TEl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总强度: 氮排放总强度(TNs),磷排放总量(TPs),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TCODs);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核算结果,见表2。

根据表2做出图1和图2。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2006~2015年间全国农业面源TN,TP和COD的排放量,在整体上仍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在排放强度上,氮和磷的排放强度显著上升,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强度也先减后增 ,由此可见,农业面源污染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治理,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经济机制的实证分析

2.1 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证模型构建

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的经济机理是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人口数量,农村人口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以及政府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等有关,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2.1.1 農村经济总量。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Dinda,S.2004;孟祥海等,2015)可知,人均GDP如果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对生活的环境质量有更高需求,对环境保护有较强意愿,因此农村经济总量越高,更注重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农业面源污染有负效应作用。

2.1.2 农业生产总值。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总值越高,即农业越发达,在中国广大农村生产技术没有发生显著提高的条件下,高投入高产出是常见的办法,因此农业生产总值越高,越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区域。

2.1.3 农业生产结构。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从理论上讲,林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而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更有可能恶化农业面源污染,是重点防治区域。

2.1.4 农村人口规模数。农村人口越多,产生的垃圾、废水越多,也越可能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2.1.5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可能越容易掌握先进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知水平和意愿也可能越高,因此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2.1.6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投入。政府投入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资金越多,可能越有利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因此,本文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建立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经济机理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

从图3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经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模型:

上式中,ANP表示面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总强度:其中,排放总量包括:氮排放总量(TNq),磷排放总量(TPq),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TCODq);排放总强度包括:氮的排放总强度(TNs),磷的排放总强度(TPs)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强度(TCODs);gdpi表示i地区农村经济总量;ngpi表示i地区农业生产总值;frgpi表示i地区林业生产总值;stgpi表示i地区畜牧业生产总值;figpi表示i地区渔业生产总值;edui表示i地区受教育水平程度;rgpi表示i地区农村人口规模;esi表示i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投入;μ表示随机扰动项,β1表示常数项。

2.2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STATA12.0软件,运用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经济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由于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省际数据可能会存在解释变量和个体效应相关的现象,因此,本文先进行了豪斯曼检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的P值为0.0000,拒绝原假设,即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本模型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和排放总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见表3和表4。

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

(1)农村的经济总量gdp对氮的排放总量(TNq)、氮的排放总强度(TNs),磷的排放总量(TPq)、磷的排放总强度(TPs)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TCODq)、化学需氧量排放总强度(TCODs)在1%的显著水平下,有显著的负效应,这说明农村经济发达,农村居民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愿和高环境质量需求,这也符合库兹涅佐曲线。

(2)农业经济总量虽然只有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业生产总量越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有正影响,农业的发展还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3)农业生产结构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从估计结果来看,林业生产总值对氮的排放总量(TNq)、磷的排放总量(TPq)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有显著的负效应,对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TCODq)在1%的显著水平下,有显著的负效应,在对排放总强度上,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有显著的负效应;渔业,特别是畜牧业的生产总值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總量和排放总强度,都产生显著的正影响。

(4)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投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总量和排放总强度,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

3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从以上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总量和排放总强度的估计结果分析来看,本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符合库兹涅佐环境曲线,当农村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居民有较强的环境质量需求和较强的环境环境保护意愿,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2)农业生产总规模,特别是农业生产结构对农业面源污染有显著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鱼肉产品需求的加大,渔业和畜牧产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因此,渔业和畜牧业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

(3)农村人口的教育程度对农业面源污染有负效应,说明提高农村人口教育程度有利于防治农村垃圾废水等方面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

(4)国家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投入显著地影响了农业面源污染,说明国家的政策是有效的,对农业面源的防治起到了很大的治理作用。

3.2 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下列政策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贫困地区的经济,才能使农户从内生需求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内生动力,这也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效机制,否则,国家的防治政策可能只能起到短期的政策效应。

(2)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下,要把渔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规模比较大的地区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

(3)加强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认知教育,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特别是生活产生的垃圾、废水之类的农业面源污染。

(4)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发挥有效作用,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投入,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垃圾分类处理,厕所变革,农业地膜回收,绿色化肥农药等项目,为实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科学,2004(7):1008-1017.

[2] 金书秦,邢晓旭.农业面源污染的趋势研判、政策评述和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3):593-600.

[3] 梁流涛,冯淑怡,曲福田.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制:理论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74-80.

[4] 葛继红,周曙东.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72-80.

[5] 陈敏鹏,陈吉宁,等.中国农业和农村污染的清单分析与空间特征识别[J].中国环境科学, 2006,26(6):751-755.

[6] Dinda,S.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A Surve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8):431-455.

[7] 孟祥海,周海川,张俊飚.中国畜禽污染时空特征分析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11):104-108.

猜你喜欢
农业面源污染面板数据
农业面源污染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创新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危害分析
试述黔南州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综述
浅谈利用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专利与专利资助政策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