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因子研究

2018-05-14 17:05张佳高宁钱嘉怡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选线

张佳 高宁 钱嘉怡

[摘 要]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能够综合利用城郊优质的自然生态、农业生产和乡村文化游憩资源,为城镇居民闲暇休闲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线性游憩空间。绿道选线的科学性决定了绿道建设难度、投入和成效。运用适宜性分析和AHP层次分析方法,结合城郊特征,遴选出绿道选线基础指标因子,从游憩资源和游径两个层面构建评价矩阵并进行权重计算。

[关键词]城郊;游憩型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指标因子

[中图分类号]TU985.2 [文献标识码]A

游憩的本意是恢复、复原,其目的是通过闲暇之余的休闲活动帮助人疏解工作压力、恢复精神活力。近年来,随着国内城镇绿道建设的兴起以及城镇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绿道游憩广受欢迎。尤其在城郊地区,因为与城市相邻,联系便捷,且存在与城市完全不的生态和景观感受,城郊绿道已经成为城镇居民闲暇短途游憩的重要选择,同时也为城郊地区的乡村发展带来了契机。

与美国将游憩型绿道界定为“以自然廊道为基础,充满个性特色的多种类型道路”,单纯强调游径自身的趣味性相比,国内的游憩型绿道除了需要将游径和游憩节点进行协同建构,充分发挥游憩资源的可达性和可游性,更加重视将游憩发展、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等多种功能综合于一体。而与城市内部相比,城郊游憩型绿道的开发看似受到物理限制较小,实质上所遇到的“如何在有限的投入下取得最大成效”问题更为复杂,其中的关键是绿道选线。因此,本文尝试探讨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选线评价模型构建的基本问题,为科学决策绿道选线提供量化依据。

1 城郊游憩资源的类型及其绿道发展要求

城郊位于城乡之间,是城市向自然、乡村过渡的区域。从风貌上来看,兼具自然和乡村双重特征,呈现相互嵌合的特质。城郊游憩资源可以分为自然、生产和文化三种类型。

自然型游憩资源是指以大面积的自然水系、原生山林为主题的游憩资源。此类型资源所在区域一般临近风景名胜区、度假区、生态保护区或者森林公园,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开发建设量相对较少,自然景观可欣赏度高,同时此类型游憩资源容易受到人工干扰。自然型游憩资源可以细分为山野游憩资源和滨水游憩资源两种亚类。城郊山野游憩绿道沿着山谷和山脊等地分布,连接自然山体资源和茶园、梯田等人工开发山体资源。城郊滨水游憩绿道沿海、沿湖、沿河等地分布,连接水资源岸线,并在适当区域进行穿越。自然型游憩绿道除了满足游憩需求外,必然要兼顾保护所在区域的环境保护责任,要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结构,要保持自然山水的安全格局,要保障生物的多样性。

生产型游憩资源是指以乡村农业观光及生产体验为主题的游憩资源。此类型以乡村农田、果林、苗圃、养殖塘的景观形式出现,乡土气息浓郁,参与体验性强,尤其是能够提供健康农产品,越来越受城镇居民的青睐。城郊生产型游憩绿道连接乡村的农业观光园、农业生态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特色农家乐等游憩节点,绿道游憩者不仅能够欣赏农业景观风光,还可亲自参加田间种植、果蔬采集、农家美食品尝、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活动,从中获取劳动的欢乐和收获的喜悦。城郊生产型游憩绿道需要重视游径的系统性和游憩节点的趣味性,同时也需要保护耕地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源。

文化型游憩资源是指以乡村聚落内生的风土特色和风俗习惯为主题的游憩资源。此类型以乡村历史建筑及环境物质文化遗产和以文化传统、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具体出现,具备浓郁的人文情节,能够引起人的精神共鸣。城郊文化型游憩绿道连接古村落和人文遗址遗迹,需要将游憩作为一种保护活力,将即将泯灭或残存的历史文化游憩节点重新串联凝聚成整体,强化人的保护意识和观念。

2 绿道选线的流程和方法基础

作为线性开放空间,选线是绿道空间规划和建设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建设难度、建设投入和成效发挥。科学选线的基础是科学评价。在评价前,需要明确绿道规划建设的目标体系,为评价指标因子的选择和权重计算提供分级依据。根据美国绿道发展经验,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规划建设的目标普遍涉及提供游憩空间、保护城郊动植物资源、保护城郊生境、改善乡村经济、提升景观质量等方面。在评价中,选线的流程主要由三步构成:(1)通过核心指标评价城郊研究范围内的综合游憩资源;(2)通过核心指标评价潜在连接游径,连接游径的来源应重视有潜力的现状人为路径以及可为游憩资源提供连接的自然现状;(3)将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并据此确定选线布局战略方案。在评价后,将选线布局战略方案与地理空间进行精确匹配,完成最终的选线空间规划。

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选线的科学性建立在对城郊综合游憩资源和连接路径合理评价以及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两种基础方法:

其一是适宜性分析,目的是在根据研究区域自然、生产和文化基础条件以及游憩需求,划分游憩资源与环境适宜性的等级,并通过选取研究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因子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绿道适宜性建设的判断依据。适宜性评价方法包括关注垂直生态过程的、源于McHarg的“千层饼”分析法的神经网络模型、模糊综合评价等,以及关注水平生态过程的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等。适宜性分析的关键在于适宜性指标因子的精准选取,这需要在选线前对研究区域的详细基础调研以及对规划建设目标达成一致。

其二是AHP层次分析,目的是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来进行多目标决策。这种方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对两两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判断,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特征向量,就可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因子,并赋予易突显差异性的指标权重,便于最终结果决策。

适宜性分析解决综合游憩资源评价指标因子的遴选问题,AHP层次分析主要解决评价指标因子的关系建構及权重计算问题。

3 绿道选线评价基础指标因子的遴选及定义

猜你喜欢
选线
公路外业选线准则及要点分析
基于非接触式传感技术的小电流接地定位系统研究
浅谈10 kV电力系统接地系统接地方式
浅谈如何提高中低压不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选线的正确率
基于遥感与GIS空间分析的电力优化选线研究
三维模型技术在公路选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