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2018-05-14 17:05孙梦颖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消费

孙梦颖

[摘 要]文章通过研究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和消费情况,提出社会保障与消费两者存在的影响的观点,并用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居民;消费;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及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

1.1.1 保障水平并不高。因为城乡居民之间有着不同的收入,这就使得两者的社会保障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要比农村的水平高,特别是在养老以及医疗保险这两个方面,农村居民受到的福利水平不高,这使得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进而不能使农村得到较快的发展。

到2016年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0672.2万人,比2015年底增加1381万人;基金收入3154亿元,同比增长17.8 %;基金支出2312亿元,同比增长26.4%。

1.1.2 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2016年有 5461.78 万人参与社会保险中,其中东部的十个省有1031.4万人,占总人数的51.9%。东部具有的平均参保费用比其他地区的都要高,保费收入在我国总保费收入中占比90.2%。首先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得较为迅速,但是西部的经济发展得较为缓慢,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并不高,甚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得到保障,在遇到风险时只能采取单一的解决办法,且当地政府也没有较多的资金去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然后就是农村有着不同的社会保障发展制度,新保障制度在逐渐实施,但是不同农村却有不同的接受能力,而且农民并没有很强的保障意识,把社会保障看得并不重要,所以很多农民都选择不参保,这也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原因。

1.1.3 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称之为公共产品,其实施的前提就是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证其顺利实施,以我国目前实施情况为例,这方面的很多法律都并不完善,指导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运行的相关法律也不完善。除宪法有关的原则性规定和国务院及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的行政性法规、制度及实施方案外,缺少全国性的法律及配套实施细则。因此,其强制实施的力度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整体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力度和质量。现有的法律政策并不完善,也不存在统一的法律制度,很多只是以单个法规作为基础,并不符合实际,这都使我国的保障制度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1.1.4 资金投入不足。从资金来源看,农村困难户救济主要靠地方财政拨款。农村低保的资金来源各地有所不同,很多地区都是由市财政、村集体以及农民三者一起承担,也有很少的地区是省级财政局直接进行资金支持,目前,有的地方是市、县、乡、村四级负担,有的是县、乡、村三级负担,有的是县、乡两级负担。资金是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前提,因为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所以很多农民都不会将收入消费在养老和医疗保险上,一般都是用于基本开支,而且国家在这方面的扶助力度也不大,这也是农村保障制度不能得到较快发展的原因。

1.2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2.1 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还是偏低。消费水平就是一年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商品和劳务上的平均消费额。2002到2016年,农民的消费水平由1834元上升为10223元,上升比例为457.4%。2016年,农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平均消费水平相较于2002 年上升比例为378.7%、504.2%、546.2%以及510.6%; 交通、娱乐、医疗、其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相较于2002年上升比例为498.7%、270%、302.7%以及168%。2002到2016年,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从2002年的46.25%到2016年的35.4%。恩格尔系数一般被用于反映贫富情况。以联合国组织的划分作为依据,该系数超过60%被判斷为贫困,在50%-59%被判断为温饱,40%-49%被判断为小康,30%-39%就是富裕,不超过30%就是特别富裕。以联合国组织的划分标准为出发点,可以得出的结论为我国农民目前处于小康,且平均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增长速度相较于城市居民偏低,其消费水平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1.2.2 农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整体水平还是低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就是一个特定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农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上升,消费结构呈现稳定趋势。目前农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基本性消费转变成发展性消费,其食品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下降,精神和发展性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消费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16年的1709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31.5%。另外,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比重稳步提高。2016年,农村居民用于这3项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4%、13.7%和9.9%。 其中交通通信支出比重提高最快。虽然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升级,但升级速度在逐年减缓,且与城镇居民相比,消费水平差异进一步扩大。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各类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依次是:食品(25.3%)、教育文化(13.4%)、衣着(12.7%)、医疗保健(11.2%)、家庭设备及服务(9.1%)。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1.2.3 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显著。2016年,东部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分别为13396元、9886元、9527元和10221元 ,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439.2%、463.2%、453.6%和516.6%。这说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然而,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额为10223元,只有东部10省超过全国水平,其余地区均未达到。可见,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平均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

目前的农民消费水平和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农民有效的消费需求并不大,其消费水平增速远远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速,这就使得发展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的特点。虽然采取这种方式能使得经济得到暂时性的增长,但是由于农民消费需求无法与其保持一致,最终会出现其生产积极性提高较慢的现象。

2 社会保障对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社会保障是由各种保障项目编织而成的一张社会安全网,其要保证社会各阶层都能拥有权益,保证个人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具有稳定的消费水平,社会保障在实现国民收入二次分配、降低收支不确定性和平衡农村居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收支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的影响机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第一,社会保障对于调节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有一定作用。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它通过收取保险费和所得财政收入再转移的方式调节收入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就业机会的人们之间进行多种分配和转移,有利于调节和缩小收入差距。第二,社会保障增加了人们对未来消费预期的乐观性,使得社会由保守型的消费方式向开放型的消费方式逐渐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减少自己的预防性储蓄而增加预期消费,对释放居民的储蓄,降低居民储蓄率具有积极作用。

3 社会保障对消费的影响理论分析

3.1 社会保障对消费产生引致效应

凯恩斯提出了绝对收入说,该学说中较为重要的观点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到自己绝对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呈递减规律,绝对收入较高的人其消费倾向并不高,绝对收入低的人反而拥有较高的消费倾向。收入再分配所使用的一种较为重要的方式就是社会保障制度,让高低收入人群具有较为合适的收入水平,这样也能提高部分贫穷人民的消费水平。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1956年论述了永久收入消费论。该理论具有的重要内容为:消费者的长期收入会对其支出起到一定作用,其决定性的因素并不是短期收入。

3.2 社会保障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

有些理论指出:社会保障的普及也会提高退休率,也就是受到社会保障的人们会优先选择退休,而没有受到社会保障的居民并不会这样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退休较早会导致预想退休时间变长,而且健全的保障制度会提高人們的寿命,这就使得退休时间更晚。所以人们为了在退休后可以有一个稳定的生活,他们在工作时就会把收入使用在储蓄方面,这对即期消费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4 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收入再分配、保证收支稳定等都受社会保障的影响,这可以促使农民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欲望,进一步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能消除农民的顾虑,使劳动力更快地转移,其土地经营权会加速流转,加快其产业化进程,这也可以成为农民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后,农民在购买商品时不会再犹豫很久,这就使得农民的消费习惯改变,使得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提升,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发展,使得农民消费范围进一步扩大。

目前城乡收入还有着较大的距离,如果能够保证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在农村实施,那么就会提升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该制度能够使得农民的收入和支出水平相对稳定,进而再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第一就是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会对其消费起重要作用,这是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市场经济具有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特性,市场中才出现了竞争,利益也跟这种性质有着密切关系。其在农民消费的体现就是预期收入以及支出具有这种性质,这会使得农民将较多收入用于储蓄,即期消费水平降低,对消费者流动性有了较大的约束。第二就是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农民不能把所有财产进行合理性计划,因此就更加倾向于储蓄。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那么在农民看来其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自己的收入。总的来看,人们的储蓄行为会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制度不同,人们用于储蓄的收入也不同。青年时,家里没有较高的收入,但是人们的预期收入较大,所以会将较多的收入进行消费,有的人还会选择提前进行消费,这样出现的结果就是收入低于消费。中年时,家庭的收入水平上升,会减少消费支出,这就使储蓄出现。退休后收入水平降低,用于医疗以及生活的支出不断上升,所拥有的储蓄也会慢慢减少。

社会的养老保险就是让人们在退休之后还可以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社会养老制度对农民消费水平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替代影响,一个是导致退休影响,两种影响同时存在但作用相反。前者一般会导致农民较少地把收入用于储蓄,后者会导致受保障的居民优先选择退休,提前退休带来的结果就是预期退休时间进一步延长,这会使得人们将较多的收入用于储蓄。我国目前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一般会使得人们减少储蓄。

5 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优化建议

5.1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健全农村医疗、低保、教育这些方面的制度。让农民相信社会保障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合理安排农民的消费支出。目前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完善,特别是针对农村的制度,但是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可以拉动消费需求,因此应该找出影响消费的重要原因,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尽量在较短时间内让更多的农民感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注重贫困资助问题,使农民不再受温饱问题困扰;要让农民了解新农合医疗制度,使农民不再受看病难以及治疗费用高等问题的困扰,也要健全农村养老政策,从根源上解决老人无人赡养的问题。

5.2 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相对于城镇来说,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就显得较少。因为这个原因,政府就把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当作经济发展目标之一,改变财政支出方向,多将资金用于建立保障制度以及提高补助水平。以城乡发展为出发点去建设农村保障制度,对其具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更多地对农业发展进行扶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尽量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目前政府应该对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以及低保等方面加大补助力度。保证中央财政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坚持“多予、少取”原则,特别是要对贫穷地区进行较大力度的补助。以城镇保障作为标准,财政部和民生部要共同建立其农村保障,以传统补助方式为出发点,进行新型农村保障制度的完善,而且要对其给予较多的资金支持,使得其能具有较大的执行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稳定的生活水平。

5.3 实现农村土地资本化,发挥农村土地保障的有效作用

我国实行的土地政策比较特别,农村保障的关键就是对土地进行保障。站在农民的角度,土地就是其生活、就业以及养老的依靠,是农民生存下去的保障。如果相对农民的生活进行有效的保障,那么实施土地保障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农村土地资本化一般采取的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当作资本来进行经营,通过对土地进行管理而得到收益的一种过程。健全农村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真正做到让农民参保、在生病时可以承担得起医药费、当他们老了可以不用担心生活,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明白社会保障制度是对他们起到积极作用的,只有这样,农民在进行消费时才会没有心理负担,才不会为了生存而放弃提高消费水平,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我国农村的经济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莉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D].辽宁大学,2011.

[2] 尹华北.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 陈赤平,丰倩.动态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消费经济,2014(06).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消费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