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状况研究

2018-05-14 17:05罗国忠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建议现状大学生

罗国忠

[摘 要]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面对自己角色变化时,主动对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所进行的选择、调整与平衡的能力与素质,本文以海南大学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查、走访反馈等,了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并提出培养生涯适应力意识、提升适应力专题教育、开展适应力实践培养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1 当下研究状况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Savickas,2005),对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而言,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面对自己角色变化时,主动对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所进行的选择、调整与平衡的能力与素质(周海霞,2013)。如何在人生职业生涯中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转变,生涯适应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阐述。

生涯适应力缘起Nevill(1997)的super生涯理论,并引起广泛关注和发展。其最开始的概念是指生涯成熟度:与年龄阶段相吻合的,在态度和认识上均有所准备,能够应付一系列的职业发展任务。随后,人们广泛接受这一概念,台湾学者刘淑慧和朱晓瑜(1999)认为,生涯规划之道即是应对不确定性之道。另一方面,生涯适应力也强调了人与环境的互动,从而发展起来“建构取向的生涯理论”。

美国学者Savickas提出的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影响最为广泛。认为生涯适应力是包含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4个维度,为评价生涯适应力提供了评估参考。此外,Dweck和Molden(2005)认为生涯适应力应该是长远的而非暂时的、是适应多角色的而非单一角色的。McArsle.Wates和Briscoe(2007)提出主动性人格,即具有稳定地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倾向。但影响最深远的还是Savickas的4维度理论建构,由其产生了相关测量量表。我國学者赵小云(2015)根据其理论,提出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是由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调适和生涯人际六个因素组成的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并尝试制作了测量量表。

对生涯适应力的功能和影响因素等开展了实证研究。如Savickas(2005)认为生涯适应力是生涯成功的一个关键能力,Skorikov和Vondracek(2007)认为生涯适应力直接影响个体健康。影响因素方面认为人口性别、年龄有影响,家庭对个体生涯适应力有影响,人格特质对生涯适应力有影响。国内如梁明辉(2016)等学者,开展了实际测量量表的运用,王宁(2016)开展了石油专业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研究。

当下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理论的完善,如何具体结合大学生等群体实际,具体实践运用还有待完善。但目前国内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国内仅是少部分学者关注到这个课题,有针对性地基于国内就业现状而与之相关的建构性生涯理论缺乏,就目前而言,比较成体系地研究实践在实践中应用还较少,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如何应用于实践。

2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

本文以海南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方面的意识状况、适应力自测情况、适应力培养途径等。海南大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高度重视,开展了丰富的职业规划教育,并取得了明显成果。具体有:新生职业规划月,主要向新生宣传职业规划概念、规划大学学业等;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月活动,进行求职简历、模拟面试等;进行职业规划大赛,积极探索职业规划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同时,学校也积极开展了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

本文设计了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的调查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983份,有效问卷966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走访等,我们看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还存在意识不足、能力有限、培养不足等问题。

2.1 有强烈生涯意愿,但适应力意识不足

大学生对生涯的意愿程度强烈,渴望了解和规划个人的生涯。在“生涯的意愿程度”选项中,“非常意愿、意愿、一般、不想、非常不想”几个选项的百分比分别为87.99%、8.18%、3.31%、0.31%、0.21%,有意愿的占96.17%以上。大学生普遍关注个人的生涯发展,积极通过生涯课程、个人咨询、师兄师姐等途径了解生涯发展。

对于生涯适应力,大学生的了解程度较弱。在“您对生涯适应力的了解程度”自我评价中,“非常清楚”占2.38%、“清楚”占1.55%、“一般”占9%、“不清楚”占70.6%、“非常不清楚”占16.46%,不非常不清楚占了87.06%,这个情况和我们当下的教育内容有较大关系,关于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在大学生中没有进行相关宣传和教育,学生不能知晓其概念和内容。

2.2 生涯发展因素普遍知晓,但生涯适应力因素知晓度不高

大学生对于生涯发展的相关兴趣、技能、性格等因素,普遍较为了解。通过大学开展《大学生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等课程,学生基本能够了解到当下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相关内容,比如兴趣、性格、技能、生涯环境探索等内容。但更为细化并与社会环境相衔接的分析较为缺少,比如在社会环境供需现状之下,个人兴趣与就业生存存在矛盾关系,学校层次与生涯发展可选择区间存在矛盾关系等等,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在调查研究中,表现较为突出,其中,也包含着对了解了生涯基本因素,但对如何实现生涯适应的问题。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涉及个人心理、知识建构、环境了解、人际关系、抗压承受力等相关因素,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对适应力的因素有零散认知,较缺少体系认知。学生对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涯角色的变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排在前面的二个因素依次是人际关系、个人能力,10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包含了这两个因素。

但是,对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导向中,有大多数人是基于“有用”才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忽略在人际关系中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技巧、人文素养则明显缺乏;对于个人能力的认识,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于能力的架构、专业能力、可迁移能力等概念缺乏了解。

此外,对于社会环境因素,存在了解渠道窄化,网络来源的占到96.76%,而实践来源仅仅只占到24%;对于抗压能力因素,大学生主要的来源在于对压力的迷茫、对压力处理的知识了解不足等。

2.3 对生涯适应有期待,但培育的实践不足

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是多途径作用的结果,但实践的环节仍显薄弱。在对大学生的生涯能力实践参与途径的调查问卷选项中,有“课程、讲座、培训、实习实践、网络学习、专业人员咨询、行业人员咨询、没有参加”等,“课程”的为5.38%,“讲座”的为36.85%,“实习实践”的比例为24.33%,“没有参加”的比例为32.3%,这些数据体现出来的一个现象是,学生参与实践的不足,大多数没有专门学习提升或者只是限于通过讲座偶尔的了解,因此在现实中就很难以真正的实现生涯适应力的提高。

此外,大学生对于生涯适应力的状况调查研究中,还存在对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个体良好环境的塑造、价值观引导下对个体适应力的影响、历史现实条件对生涯适应力下的客观影响作用等问题。

3 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建议

注重对生涯适应力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新生中,可结合《新生导学》、入学教育等环节,开展大学生对生涯適应力的相关启蒙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生涯适应力基本概念;开展主题训练活动,把握大学生入学和毕业节点,强化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活和毕业后作为职业人生活的角色引导,更加强化生涯适应力的意识培养。

提升生涯适应力专题教育。生涯适应力包含生涯适应自信、生涯适应能力、生涯抗压、生涯调整、生涯人际等内容,可以从实际出发,进行相关专题教育,贴近实际的开展具体的教育和培养,培育大学生建立生涯适应力完整的体系。

大学生应着力在实践中培养锻炼提升生涯适应力。要根据个体的生涯适应力状况和个体发展目标,建立实践培养的计划,参与到假期实践、校园活动、社会研究、岗位锻炼等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构建个人良好的生涯适应力,当然也需要社会提供政策和实践支持。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是高校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建立从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的机制,在意识培养、专题教育、实践育成等领域,继续深入开展生涯适应力培养的机制、生涯适应力测试量表等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海波,郑晓明.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心理学报,2013(06).

[2] 陈啸,李小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27).

猜你喜欢
建议现状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