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研究与探索

2018-05-14 17:05孙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校

孙明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自己工作实际提出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探索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校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至今,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就业市场建设成为目前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我国高校毕业大学生人数年年攀升,截止2017年已经接近800万,而与之相对的,我国经济发展改革也进入深水区,近些年企业发展受阻,经济滑坡,两方面原因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屡屡见诸报端。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对于每个大学如何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积极稳妥地培育就业市场,成为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关键环节。

1 创新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对搭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选择的平台,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这种新的就业制度与过去的统包统分制度有根本的变化:第一,大学生就业从政府包办向自谋职业转变;第二,从固定时间集中就业向无固定时间分散就业转变;大学生就业搜寻时间逐渐延长,就业过程表现为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甚至要经过多次选择和被选择才能实现就业。第三,就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由以前的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向非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外资企业过渡,且后者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的流动性越来越强。

这一变化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使得高校就业部门从以前的决策者变成了今天的服务者,服务已经成为今天高校就业的主要工作。同时,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也激发了高校的办学活力,高校会根据就业市场优化自己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当今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考核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建设和深化毕业生就业市场更是成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就业思考与实践的主要方面。

2 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类型、大学生就业心态和观念等。结合平时工作,个人认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范畴的就业市场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式、专业方向都不一样,对招聘企业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從学校这个层面来建设就业市场,势必要兼顾不同的专业,因此无法满足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

(2)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往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因此我国社会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处在重大的变化之中。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确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人力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双调整必然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结构产生深刻影响。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市场变化滞后太多,这就造成了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扭曲现象。

(3)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心态滞后于企业和高校。虽然目前的就业政策给了学生择业的权利,但是很多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思考、对专业的认识以及相关就业政策的了解,往往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显得特别盲目或者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也给我们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降低了就业质量。

(4)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诚信问题。在不诚信问题上,既有企业利用学生求职心切不履行就业协议、也有部分毕业生伪造就业简历投机取巧等现象发生。不诚信问题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这些不诚信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着整个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严重降低了就业市场运行的效率。

3 当前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的途径

3.1 深化校企联合机制,建立就业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签订就业实践基地,是高校适应新形势,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相互贯通,广开就业渠道所采取的一项战略举措。该措施的推行,有利于各学院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调整专业设置,改善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同时对学院的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学生实践实习都有重要促进作用。

3.2 推进就业实习计划,创造就业市场新支点

学生通过就业实习一方面可以获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尽早接触企业,找出自己理想与企业实际的差距,从而修正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校通过就业实习计划,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机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这一举措增进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全面了解,深化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和良性互动,为增加双向选择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优化就业市场创造了条件。

3.3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顺应新时代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政策,将大学生创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不仅是社会综合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传统重学习、轻实践的教育模式的一种改革,能够改善长期以来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将创业与兴趣特长结合,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3.4 搭建信息对称的就业市场服务平台,优化市场反馈机制,减少就业不诚信问题

随着高校就业市场的大发展,在企业招聘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毕业生和第三方中介三者之间的不诚信现象越来越多。不诚信现象的出现极大地损害了就业市场的健康發展,造成了高校就业工作效率的降低。追究不诚信现象出现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市场各方主体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失信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市场各方主体的信息对称服务平台,是解决各方就业不诚信问题的重要举措。力求使各方主体在此平台上实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实现信息的对称交流。同时,高校就业部门应该发挥好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监督体系,利用外界的约束来规范就业市场各方的诚信行为。

同时,高校应注意长期追踪市场信息,注重与已签约学生和已招聘企业的信息反馈。通过招聘企业、毕业生就业调研和回访活动,既可以评估就业工作开展的成效,也可以起到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评价和监督作用,提高就业工作的工作实效。

3.5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培养学生就业意识

针对毕业生对就业政策、行业方向等的不了解的问题,高校应该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大学生就业辅导员队伍,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择业技巧和就业能力。不仅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应注重平时的就业服务。就业准备是个连续的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通过就业服务的开展,让大学生时刻具有就业意识,引导其从就业的角度去思考学习、专业。

除毕业生之外,注重对非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意识的引导,对大一新生开展就业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就业的角度思考专业学习,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孙祥,钟军,方留,等.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

[2] 马廷奇.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03).

[3] 朱欣.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研究状况综述[J].高校教育管理,2013(05).

[4] 于姗姗,王辛.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机制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01).

[5] 侯捷.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03).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校
北京服装学院公共艺术系2021年优秀毕业生作品选登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