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2018-05-14 14:49白璐张欣宏
工业设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化

白璐 张欣宏

摘要: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越来越多,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关键问题。本文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分析了内蒙古非遗文化佛教建筑形态保护的必要性。通过收集内蒙古非遗归纳了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共性特征数据,系统整理和归档内蒙古非遗文化资料,为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为后续建立开放、互动、娱乐的数据库,采用科学有效的数保护方法,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传佛教建筑形态;数字化;数据库

中国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6-0067-02

1内蒙古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现代技术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1]。由此看出,如何适应并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来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必然选择。

通过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传承需求的分析,将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库建设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相结合,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支持服务平台,构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服务体系,形成规模化服务,为建立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把内蒙古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人工管理升级到现代管理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内蒙古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减少管理人员在资源管理的精力消耗,使设计研发人员更加关注与提高资源积累的质量。互联网数字化保护形式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性,从而加强使用、创新、传承和保护内蒙古非物质文化资源。

2内蒙古非遗文化藏传佛教建筑现状

2.1建筑现状分析

内蒙古地区经过百年的历史变革,在该区域留下了具有历史性价值、本地区域代表性的佛教建筑56座,其中包含明清二朝建筑居多,主要代表是阿拉善盟地區、巴彦淖尔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第一,阿拉善盟区域有寺庙16座,建筑形式以藏式母题为主,同时受到地域气候环境分影响建造风格也趋于粗狂化。第二,巴彦淖尔市是藏传佛教传入内蒙的第一要地,目前有寺庙13座,建筑结构多数为木结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多样。第三,包头市寺庙在解放区时期寺庙数量达到15座,最高点。寺庙多以汉式殿堂为主,但也受西方文化影响融入了汉、藏和蒙的建筑风格。第四,鄂尔多斯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早的传入地区,按照史料记载佛教寺庙达到243座,寺庙大多分为庙仓、佛仓二个机构。

2.2保护现状分析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中较早进行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就组织开展了有关蒙古族文话信息存储等有关工作。包括蒙古语编码技术和相关字符库的标准化工作,这些工作的发展为未来内蒙古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非遗文化数字化信息处理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如何在互联网上编辑与传播。这一时期主要解决内蒙古非遗文化在windows系统下的资源存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与网络传输技术。同时,修改并制定了蒙古国国家编码标准及其它相关国际标准[2]。经过多年的努力,蒙古非遗文化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在内蒙古各类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和软件公司的配合下,已开发了大量的与蒙古非遗文化相关的网页平台及实用软件,包括一些桌面应用软件和市场相关的基础软件。

3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形态

3.1布局多元

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的建构直接因承了西藏及青海地区寺庙的基本构架,主要包括经堂(搓钦)、佛殿(拉康)、活佛府(拉让)、扎仓、白塔、僧舍等,其布局从东到西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有汉地佛教寺院中传统的“伽蓝七堂制”及其变体,如呼和浩特的席力图召、大召和包头百灵庙等;也有以主要殿堂为中心的象征佛教宇宙中心的布局及其变体,如包头的昆都仑召、阿拉善的广宗寺等;又有依山而建的自由式布局,如包头市的五当召、巴彦淖尔盟的宗乘寺等;还有多轴线组团式布局,如呼和浩特市的乌素图召、锡林浩特市的贝子庙等;更有许多依地而建的综合型的布局形态。

3.2藏式为母

西藏地区佛教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吐蕃时期佛教的传人及其后数次的起落,建筑形式从最初模仿印度、尼泊尔和中原佛寺的建筑风格,到逐渐融合吸收当地生土建筑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藏式”风格。此类寺院建筑在格鲁派得势时期基本定型,并成为传入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建筑类型,具有较为显著的形态特征:大殿一般由门廊、经堂和后部佛殿三部分组成;外墙为砖石结构且有明显收分,上小下大,外墙面多为白色,整体呈现稳定的梯形;檐口处为整个大殿的外观装饰重点,重要殿堂檐口处做棕红色边玛墙条,并施以单层或多层檐板,边玛条上饰以馏金“八吉祥”或“六字真言”铜饰;女儿墙顶上装饰有祥麟法轮、三叉戟、经幢、风马旗等饰品;前廊一般两层,采用多楞柱,柱头设托木,梁柱多饰以藏式彩画和浮雕;外墙开竖向条窗,窗洞较小,外饰以黑色梯形窗套,与建筑整体相呼应;后部佛殿往往为大殿最高点,重要殿堂在其上或经堂升起处做歇山金顶装饰。金顶及外墙

檐部的边玛墙在整个殿堂素雅的色彩和粗犷的纹理下脱颖而出,成为大殿乃至整组建筑群的视觉焦点。

3.3近地域性

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是藏地佛教建筑文化、汉地官式建筑文化和内蒙当地萨满教文化的融合体」但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受藏传佛教发源地西藏、甘青地区寺庙建筑形态以及汉地官式建筑的影响外,临近的汉地(宁、晋、陕、冀、京、吉、辽等地区)建筑文化也对其产生了直接影响,因而呈现出明显的近地域性首先,周边汉地建筑文化在环境的组织方式和空间的认知方面都影响着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整体及细部表现;其次,综合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调研普查结果可以发现,本地区藏传佛教召庙的建筑形态特征由西向东呈现出由藏地建筑逐渐向汉地建筑趋同的特征。

4兴源寺寺院建筑特点分析

内蒙古地区在初始进入区域一体化进程时,其中“宫廷风貌”起到了强大的作用,最终形成了汉藏结合的建筑形态。此时,这一地区的藏传佛教祠堂是西藏地区的集散空间,它被前廊、殿、佛寺和三座汉式建筑所使用。佛寺的数量仍然是一层,主要是汉式金盒的底槽或序圆,外圆上有一个圆圈。在这一时期,大厅不止一层,两侧有一扇侧门,以便连接寺庙周边的传送通道,以更好地满足寺庙的需要,此外,在大厅的中间,照明和通风方面,竖立了一个绘图空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昆仑星源寺。此时的藏宫建筑施工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工匠通过对藏族建筑的了解,或通过对藏族元素的历代的模仿,仅在一些建筑结构中使用藏族手法,如竖画空间、边沿墙、外墙或装饰物。宫殿建筑的离子。除了藏文和蒙古文元素,比如中国屋顶上的镀金皇冠,向琳法伦,或苏德尔,宫殿的一些柱子是用藏式画的,或者藏柱是直接使用的。

兴源寺殿堂建筑形态分析:清朝顺顺治时期,皇帝为人民分配寺庙,增加了库伦地区藏侍佛教的数量。因此,原本建于兴源寺的大礼堂的规模不能满足广大信徒的需求。看到的是重建的大厅。重建的大雄寺位于兴元寺中轴的核心,远远大于周围的建筑。它是整个寺院中最大的建筑。大礼堂建在宽阔的台座上,是寺院最高的地方,在寺庙前的楼梯上,楼梯两侧的六块石碑被重建成八十一座,西藏风格的十二棱镜,两侧的曼尼轮。结合了树冠屋顶,覆盖了瓦片,脊的中心是镀金的顶部。墙是用青砖砌成的,上面涂着红色的脸。墙体采用藏族风格,有盲窗,墙边用青砖仿制。入殿门,映入眼帘的是华丽的内部空间,殿内正前方设札萨克达喇嘛的法座,两侧分别布置三列诵经桌和木榻,六十四根盘龙明柱有序的排列在大殿内。兴源寺的大雄宝殿采用了传统“都纲法式”的做法来营造其殿内建筑内部的神秘空间,位于中间部位的四根方柱直通二层屋顶,形成面阔与进深均为三开间的垂拔空間,垂拔至上至单檐歇山顶,二层平面为“回”字形,用作神堂、储藏与管理用房。殿内挂满色彩艳丽的经幢和唐卡,梁上布满彩绘及六字真言,四壁有精美的彩画,工笔细腻,栩栩如生,使殿内整体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宗教氛围。法座后部、大殿的尽端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像、宗喀巴像及护法神等五座佛像。

5结语

在内蒙古非遗文化佛教建筑形态的保护形式的分析过程中,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对实现内蒙古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存、展示、传承和教育带来诸多便利,也为推进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促进建设形成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布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S].北京,2005.

[2]佟博慧.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库[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6.

[3]张钰,刘玉文.基于VR技术的三维数字展览馆的设计与实现[J].蚌埠学院学报,2016,(5):14-15.

[4]董晓红蒙古族传统家具装饰图案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 大学, 2011.

[5]张鹏举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研究[D].天津建筑大学,2011.

[6]张鹏举,高旭.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一般特征[J].传统建筑研究,201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据库
数字化制胜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