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

2018-05-14 08:59周丹丹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蒲江县探索实践

周丹丹

摘要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具有代表性的四川蒲江县为例,通过总结其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分析探索其成功模式,并对突出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一二三产业融合;探索;实践;蒲江县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01-0195-03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which can change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mot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cultivation the new energy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 Taking the representative Pujiang County of Sichuan as an example, through summarizing its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in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explored its successful mode,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minent problems.

Key words Industrial convergence;Explore;Practice;Pujiang County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交汇点,更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衔接。2016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也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農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因此,以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将成为我国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川蒲江县是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县,位于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属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享有“成都花园·绿色蒲江”的美誉。蒲江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地处30°N,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最佳种植区,肥沃的土壤和温和的气候条件也适宜种植茶叶和柑橘。近年来,蒲江县立足生态、区位和产业优势,通过创新融合方式、培育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服务等措施,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其成功经验及做法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蒲江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1.1 三业并举,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蒲江结合自身生态特点和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确立并集中集约发展优质茶叶、柑橘、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建成了覆盖县域的三大农业产业带。全县优质茶叶、柑橘、猕猴桃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33万、1.33万、0.67万hm2,通过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出台茶叶、猕猴桃、柑橘等19个地方特色农业标准,建立了50个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其中绿色、有机、GAP认证面积达0.84万hm2,占总面积的28%,获评国家茶叶和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蒲江猕猴桃、蒲江丑柑、蒲江茶叶成为蒲江的标志。

1.2 绿色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围绕农业的提质增效,需提升农业附加值,并推动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是改善农业环境,夯实发展基础。以提升耕地质量为重点,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引导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施精品有机肥、科学循环利用畜禽粪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方式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水平,蒲江县50%以上耕地有机质含量年均提高0.2百分点,实现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优势产业发展,浦江县先后引进了联想佳沃猕猴桃、川茶新村产业园、佳橙农业、升悦蓝莓、海升果业、德康生猪养殖等亿元以上重大农业项目20余个,总投资80多亿元。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38家,获评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三是着力培育产地市场,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西部茶都、胜泽源水果物流市场,引入阳光生活产业园等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实现加工柑橘15万t、猕猴桃9万t,冷藏气调仓储水果年周转量达余9万t,成为国内最大的原产地水果产业园,拓展国内外营销渠道。四是创新品牌营销模式,拓宽流通渠道。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农超对接、专卖店、直销、家庭配送、订单销售等各种模式开拓有机产品国内、国际市场,提升品牌溢价。

1.3 拓展功能,打造西南美丽乡村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区位优势,蒲江县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提升农业农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一是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建成“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和以茶产业为主导的茶乡旅游休闲区、猕猴桃采摘品尝区以及以柑橘采摘为主的旅游休闲区。二是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融合发展,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实施七彩茶林、赏花基地等田园景观化项目,培育一批休闲农庄、度假山庄等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建成3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1个,实现全县“乡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三是农耕历史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蒲江县明月村依托其“隋唐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昄宁驿站”和在“川藏线”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七千亩生态雷竹、三千亩生态茶园”的生态环境以及古松俊逸、古窑静默和民风淳朴的文化特色,打造了集历史古迹、文学艺术、休闲体验的文创园,形成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融合、共创共享幸福美丽的新乡村,创新发展了文化旅游观光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

1.4 创新模式,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贯彻“互联网+现代农业”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是启动了“5+1”全县耕地质量提升3年行动计划,以耕地质量提升为核心,加载土壤环境大数据、有机循环养地利用、绿色防控、农机具配套和电商平台5个工程,利用物联网技术改良农业生态环境,采用大数据等技术改进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病虫害监测预警、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等,实现“耕地提升-品质品味-生态涵养”三位一体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6个,与京东、电信、天府云商、易田电商等电商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示范站14个,县内各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和2 000余家个体开展以农产品网销为主的电子商务应用,培育了一批如“水口红”等农产品知名电商品牌。三是发展会展经济。通过国际有机农业峰会、猕猴桃推介会、中国采茶节等展会节庆活动,发挥展会在凝聚人员、资源方面的作用,推动当地服务、交通、旅游、广告、装饰以及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行业的全面发展,同时吸引资金,加速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整合当地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

1.5 产业集聚,凸显农业品牌效应

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一是抢占科技高端,强化核心竞争力。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和农业科学院等研究单位的合作,建成了四川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我国晚熟柑橘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不斷聚集优质科技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二是狠抓质量安全建设,强化品质保障,强化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生产基地认证,完善农业产业服务和监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三是着力宣传,强化品牌引领。“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培育“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丑柑”三大区域公共品牌,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梯度培育企业品牌,“褚橙柳桃”齐聚蒲江。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手段,实施蒲江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蒲江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1.6 完善渠道,搭建产业服务平台

一是积极推广农业信息化技术,建成联想佳沃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西部茶都茶叶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在农业信息化推广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利用,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二是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蒲江县产权交易中心和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等平台,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指导、委托管理、抵押融资等配套服务,推动蒲江县农村产权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有效办法。制定《蒲江县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使用实施细则(试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新农村设立自助服务网点,推进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林权抵押融资。四是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大农民的职业教育,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吸引有志向、有技术、有创新思想的蒲江籍大学生回乡,立足农业开展创新创业,助推蒲江农业进一步做优做强。五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启动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遵循“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启动建设了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建成一批户户别墅、门前有花、屋后有树、池塘清洁、道路整齐的农村社区,实现了村组道路“组组通”、村村通3G、天然气农村新型社区全覆盖的方便快捷的生活,打造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

1.7 加大扶持,培育产业融合主体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职业农民和土地流转是两个重要条件。蒲江县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为载体,开展各类农民培训249场次,培训农民2.93万人次,2016年新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44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480人,成立蒲江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新发展家庭农场20家,全县各类家庭农场达194家(其中省级示范6家、市级示范25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全县各类专合社达360个(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省级19个、市级29个);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活跃,45岁以下农业从业人员达到48%,“谁来种地”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通过产业引领、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蒲江县内涌现出以嘉博文公司“5+1”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服务中心、新朝阳公司健康植保8S服务中心、卫农庄稼医院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

1.8 创新机制,发展农业分享经济

蒲江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鼓励和支持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转让、转包、租赁、互换、入股、联营、托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从源头品质、流通品质到销售品质保障,也解决由于产能过剩、销路单一引起的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二是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试点,利用土地入股,“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转变要素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带动模式,打造联合品牌,构建与农民分享长远利益的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实实在在享受农业产业政策的实惠,更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保障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 三大要素保障

2.1 多类型融合模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蒲江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整合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领域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明确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精准定位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方向,从源头生产入手,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坚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做强、做大、做精产业,提升产品核心竞争能力。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鼓励和引进大型农业企业,投入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领域,配套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等辅助设施建设,为产业提供服务。三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立足产业、生态、区位优势,提升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水平,既保持农村特色的田园风光,又要有舒适、便捷、现代化的生活质量,深入挖掘重要文化遗产传承、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等农耕文化与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服务业水平。四是发展新业态,引导产业聚集。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检测统计、预警分析,发展电子商务等手段,将加快整合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领域中各类优秀企业进入平台体系,培育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打造服务于有机农业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农业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2.2 深化体制改革,壮大产业经营主体

新形势下,蒲江县按照规模化发展和市场化经营的要求,探索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满足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一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土地三权分离和集体资产权能改革,引导土地流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制度创新,提高村镇银行的覆盖面,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加快制定相关规章办法细则,支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创新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信息化服务等,为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领域提供政策引导、技术支持与服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在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物流和营销体系能力建设[3-6]。

2.3 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红利”,要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保障农民增收致富的關键所在。一是完善订单农业,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并按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二是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支持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三是鼓励产业链各环节联接的模式创新,推进“官产学研”多元利益机制,打造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增值提升战略联盟;鼓励农商双向合作,强化“农超对接”;引导新业态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创收增收。

3 问题与建议

蒲江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变方式的做法和模式对于全国丘陵山区,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生态优势区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但其在发展中潜在的问题也需警惕与关注。

3.1 规模化生产与营销服务体系建设需并驾齐驱

蒲江县猕猴桃、柑橘以及茶叶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与价值,带动了周边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柑橘、猕猴桃、茶叶,产量大幅增加,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产生的质量保证、品牌保护、农产品贮藏保鲜、产品错峰上市、市场价格不稳定等问题也可能随即出现。因此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贮藏设施建设,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品牌保护等举措,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服务,是蒲江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3.2 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就业生活需稳定协调

蒲江县通过土地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体系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有机融合,农民也由旧房置换补贴搬进别墅,通过土地流转成为拿租金的自由劳动力。因此,要加强规划引导,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运营机制创新,加强种植技术和管理职业培训,解决和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巩固城镇化成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

3.3 农业农村深化改革与相关法律制度建设需完善配套

从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情况看,深化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复杂艰巨的工作。一是由于处于试验试点阶段,部分改革项目涉及现有法律法规障碍。比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等,操作层面难度较大。二是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难。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还面临法律法规有待完善、配套机制欠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出现风险后资产变现困难等问题,一定程度造成金融机构“畏贷”。

4 结语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仅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合程度低、层次浅,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较慢,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产加销、贸工农出现脱节,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急需在下一步发展中完善和加强。四川蒲江依托优势产业,整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林业、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支撑了蒲江县70%的GDP、吸纳了70%的劳动力、贡献了70%的农民收入,在三产融合发展和推进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模式与经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A/OL].(2016-01-04)[2017-10-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04/content_10549.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A/OL].(2017-02-05)[2017-10-11].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05/content_5165626.htm.

[3] 宗锦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4] 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7):26-29.

[5]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6] 徐旭初.浅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5(3):21-22.

猜你喜欢
蒲江县探索实践
蒲江县:深化“党建+”模式 提升医保服务质效
蒲江县提升服务效能 打造“暖心医保”
蒲江县:创新实施推进举措 就业创业实现新突破
蒲江县医保局稳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