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5-14 17:05聂建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教育机制创新型人才产学研

聂建平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本文阐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发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合作不稳、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并从体制、机制、模式上提出解决对策,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論支持。

[关键词]产学研;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型人才;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经济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为满足这一要求,高校应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而进行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社会、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建立起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部分高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企业、学校与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人才,逐步建立起社会生产与高等教育相融合的办学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培养创新性人才,成为各大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将生产、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不同,并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场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产学研合作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不仅加速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成为发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重要模式。创新型人才肩负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国家创新体系的确立,高校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把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大学依靠自身科技力量创建科技园与创新中心,服务周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处在初级阶段,其发展面临着众多问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规模、层次、水平、效果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产学研三方面阻碍产学研合作教育向纵深发展,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合作不稳、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2.1 体制不顺

我国信息系统不健全,造成产学研之间相对隔绝,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三方合作时,一旦出现纠纷,政府管理部门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政策法规,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沟通,这是影响产研合作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解决的难点,导致高校科技成果产出量与转化量之间的巨大反差。

高校与企业属于不同的系统,各自注重系统内的成员单位或与上级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不够重视与体制外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部门分割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体制不顺,妨碍合作向纵深发展。

2.2 机制不畅

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产学研隶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为:产隶属于经贸委、学隶属于教育部、研隶属于国家科技部。各省市产学研同样是由政府三个不同部门主管。从微观层面上看,产学研所承担的主要社会职责、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高校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以培养社会合格人才和贡献知识为职责;而企业则是营利性社会组织,以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赢利为职责。因此,两者在价值目标和行为取向上并不是一致的,甚至是冲突和对立。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必须双方自愿、以“双赢”为基础,即双方的联系和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因此,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使高校和企业形成稳定持续且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合作不稳定

合作教育是由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由于培养人才一直被企业视为是一项辅助性功能,导致高校很难寻找到稳定且合适的合作伙伴,这也是实施合作教育的最困难的环节。特别是近几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都全力以赴地进行生产,片面地认为,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使得高校寻求热心于合作教育的企业难上加难。

加之,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专项法规,使得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遇到的众多问题无法可依。政府未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对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缺乏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发的风险基金,不利于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

2.4 效果不佳

企业由于受利益的驱动,对高校安排学生实习缺乏兴趣,怕学生进厂影响其原来的正常生产秩序,进而影响经济效益,有的企业安排学生一直跑腿打杂,敷衍了事,不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进而影响学生毕业后上岗的速度,融入社会仍需要时间,待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单位,仍需要重新培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的企业甚至以各种理由拒不接收实习的学生。企业不乐于接收实习学生,学生实习途径受限制,双方合作效果不佳。

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几乎所有高校面临事业发展和经费短缺的矛盾,经费短缺已制约着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不少高校要么压缩实习学时,要么将实习限定在校内,以致难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社会实践的锻炼,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又难于单靠学校培养出来,校企合作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3 解决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根据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面临的困难,该部分主要从管理体制、教育机制、教育模式方面提出对策。具体为:

3.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政府作为处于产学研之上的更大系统,对推动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正常有效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要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体制。

3.1.1 政府协调产学研三方的利益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已设立产学研办公室,产学研办公室联合经贸部、教育部、科技部三部门组建而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三方的利益,在资金投入、合作方式等细节方面给予管理和协调,督促每一个产研合作项目实施,效果较显著。因此,政府也可参照产学研办公室,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协调三方的利益关系,提高总体投资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发展。

3.1.2 政府制定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和保护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环境有直接的影响。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条例规定,在产学研合作组织内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按章履行职责,保证合作各方的权益,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得以稳定持续地发展。如医院如果申请进入“三甲”,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该医院必须是医学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这是我国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出的规定,这一措施有效解决了医学院毕业生的实习难的问题。

3.1.3 政府引导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为解决企业处境艰难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所需的资金缺口,政府利用职能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提供多种政策上的优惠,如对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宣传和鼓励社会各方捐资助学、社会赠与以及税前列支等;政府以资金为杠杆,制定向产学研合作教育倾斜的计划。如推行“科研项目推广计划”“火炬计划”等,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项目;政府多方筹措资金,设立产权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建立对基金走向的跟踪制度,以发挥产学研基金的激励功能。

3.2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优势互补的自主行为。促使其正常運转、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关键因素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机制,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

3.2.1 运行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的是教育,是人才培养问题。学校处于主动地位,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两者要互动,产学研各方自始至终都应共同参与,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毕业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的全过程,应形成一个整体的运行机制。

有人提出大胆设想,成立产学研产业公司,所谓产学研产业公司,是指由产学研以外的一方,根据产学研的目的和市场需求,协调产学研各方的利益,面向市场推动产学研工程顺利实施的组织或机构。该公司由政府牵头协调,并给予政策层面支持,高校、科研人员、企业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该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课题或项目为中心进行运作,并把产学研合作中所涉及的问题都交由公司处理。虽然这种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和实操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益参考。

3.2.2 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指能够促使和推动产学研三方为了教育走到一起并实施合作的机能。为保证合作成功,其内在动力取决于三方的共同需要,这种需要必须是互补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为了实现该动力机制,高校必须要改革。要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的调整;提高高校输出的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改进师资培养,教师搞科研。这些方面都会加强高校同企业之间的联系。

对企业而言,要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吸收技术力量,改造原有技术设备,吸收新的科技成果;培训职工,提高工人素质;把企业变为高校的实习工厂和科研新产品试制基地,增加企业同教育部门联系界面。

3.2.3 保障机制

首先,要有组织上的保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得好的学校都会设有合作教育的专门机构,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如河南机电高专成立合作教育的专门机构——联合办学董事会秘书处。秘书处专职工作人员有3名,秘书长由副校级干部担任,同时将每个董事单位负责合作教育的同志聘为秘书处的副秘书长,秘书处每年和他们签订责任目标,第二年年初检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并分别情况给予奖励,并各司其职,保证合作教育机构的有效运转。

其次,要有考核与评价的措施。除了对合作教育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考评之外,还要对合作教育实施过程、实施成效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考核评价的结果要公布,特别是把不同专业、不同合作对象的考核结果公布,从而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3.3 建立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最终都得通过创新的模式来实现。由于社会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高等学校的层次、科类、所处的地区和环境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应多样化。当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有:预分配的3+1+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结合实际任务模式、中后期结合模式、继续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工程硕士模式等。本文主要介绍预分配的“3+1+1”模式。

我国不少高校采用预分配的“3+1+1”的合作教育模式,如天津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等,这种教育模式符合当前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3:把人才培养分成三个阶段,即基础教育阶段、岗位教育阶段、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阶段。基础教育阶段是前三年学生在校完成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

1:进入岗位教育阶段,将学生分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在这一阶段要给学生选择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培训,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为下一步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1:经过岗位教育阶段后,让学生以企业职工的身份返回学校完成最后一年的专业学习及毕业设计,即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阶段。

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企业紧密合作,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所改进,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比如在高职生的培养中,采用“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撰写;在本科生的培养中,采用“3+1”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通识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一年在企业社会实践,与此同时,还要完成本科实习报告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学生不脱离企业的岗位,以在现场科研为主。在三年的学习中,其中有一年的时间在学校或在现场上课。学校和企业实行双导师制,除学校配备指导教师外,从企业聘请具有良好基础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导师,共同指導学生。论文选题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具有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问题。

4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贯彻改革开放政策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科学技术逐步以经济建设为主,高等教育也逐步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

我国虽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必须认清问题的根本,充分发挥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发展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互利互惠的良性合作机制,并借鉴成功的经验,更新理念,探索适合我国的模式,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导向建立起更完善的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确保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更快发展,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力,促进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高玉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2] 李嘉贤.“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研究与实践[J].科技风,2016(04).

[3] 杜华.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6(30).

[4] 王海潮,张兴桃,高贵珍.促进高校转型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途径探索——以宿州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6(01).

猜你喜欢
教育机制创新型人才产学研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