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咸水歌传承现状研究

2018-05-14 12:46杨华丽马达
歌海 2018年1期
关键词:传承特征

杨华丽 马达

[摘 要]咸水歌是岭南广府的代表性民歌,广泛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中广东省中山市的咸水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中山咸水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技术性、行为(实践)性、符号性和口传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承者身上。中山市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6所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对于咸水歌在学校中的传承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山咸水歌;特征;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传承

一、 中山咸水歌的“非物质”性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即:“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①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还包括相关群体的行为、知识技能以及文化场所等,相比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具有突出的“技术性、行为(实践)性、符号性和口传性”②。

(一)技术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才得以掌握。尽管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需要技术的支撑才得以完成最终的物质成果,但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并不直接以技术面貌展现出来,而是被物质化了,凝结在物质成果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通常是以技术面貌直接展现出来,如民歌的演唱,通过聆听便可直观感受到演唱者的演唱技术水平,并且这技术可不断重复生产和提升,因而相比民歌作品而言,这种演唱技术显得更为突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对象。中山咸水歌作为一项代表项目也有其技术性。咸水歌是水乡民歌的一种统称,包含多个小歌种,如咸水歌(分为长句咸水歌和短句咸水歌)、高堂歌(分为古腔高堂歌、新腔高堂歌、短句高堂歌、长句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叹家姐等,每个小歌种都有其独特的喊句和唱腔、曲调特点、句式结构、押韵要求以及独特的创作表现手法、即兴创作演唱能力等,这都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些技术性技能才能唱出咸水歌,才能创作和演唱出新作品。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性的保护与传承相较于其作品成果的保护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二)行为(实践)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伴随着人們的生活行为(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管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技艺还是民俗都是需要行为主体的行为(实践)这个动态过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其民俗活动最重要的是人的参与,是人在民俗活动中所经历的仪式过程,即人们在这过程中说什么话、唱什么歌、跳什么舞蹈,以及人们为何会形成这样一种民俗活动等,而不是将民俗作为一个固化模式保存下来,保护民俗活动中的物质性用品。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是要有行为的发生,但这种行为就同它的技术一般是被凝结在成果之中,以物质成果的静态方式来展示,注重的是这个行为结果的产物是否有价值,而非其行为(实践)过程。中山咸水歌伴随着疍民群体的发展而发展,可谓是疍民生活的缩影,涉及疍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疍民的生产劳作、语言、风俗还有商业活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相互依存着。疍民以舟为住所,以捕鱼为生,常年浮荡在海上,他们就是借用着这种高亢悠长的大声响腔的音调进行信息交流;用歌唱来自娱自乐,消除疲劳,抒发心中之所感;他们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便借助歌词进行传唱教育;他们还以咸水歌作为“姻缘线”,“男歌胜则夺女过舟也”① 。除了婚嫁风俗外,咸水歌贯穿在疍民的祝寿、殡葬等仪式中;在疍民的商业活动中,咸水歌也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疍民特有的叫卖工具使用。咸水歌就是这样伴随着疍民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产生发展的,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三)符号性

这里谈的“符号不是物质性存在,而是一种文化存在。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画、一座雕塑、一首歌曲,都是一个符号性存在,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而这些符号背后所映射出的审美观、价值观、思想观也同样是文化遗产所关注的重要方面。“民族性是指为某一民族独有,深深地打上该民族的烙印,体现了特定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因素。”③中山咸水歌作为一种民歌类别,其音乐风格、音乐结构、语言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然而更重要的是咸水歌独特的民族地域性。长期以来,疍民以歌传情,以歌诉说心中的苦与乐,咸水歌成为疍民群体的一种身份确认。

(四)口传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便是口传性,而这样一种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使得这种文化遗产紧紧依附在传承者身上,形成“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现象。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应是传承者,这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实践)性特征的需要。疍家人从小在咸水歌口口相传的大环境下成长,历经了无数次的对歌、斗歌活动,无师自通,个个均能“爆肚”(水乡话,意为有感而发、即兴而唱)演唱咸水歌,他们唱生产劳作、喜怒哀乐、向往与追求以及姻缘。咸水歌就是依托着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而传承发展下来的。

中山咸水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它突出的技术性、行为(实践)性、符号性和口传性,这种“非物质”特征使得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仅仅要保护其音乐本体,还应将焦点聚焦到人身上,即保护传承人和培养传承人,让咸水歌的演唱后继有人,让咸水歌的音乐传统得以延续。在这样的保护与传承要求下,咸水歌发源地中山市是如何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呢?

二、中山咸水歌传承的现状

中山咸水歌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后,保护与传承中山咸水歌成为了中山人民的一份责任。尽管中山地区的地理条件优越,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自然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令人堪忧之境,例如咸水歌相互依存的传统民风民俗的简化、改变和消失,如疍民由以前的水中划船迎亲,“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夺女过舟也。民家嫁女,集群妇共席,唱歌以道别”①,还有坐高堂仪式唱《坐高堂》《叹家姐》等,转变为陆上婚车迎亲,穿上西服、婚纱,举行着当代人流行的婚礼仪式,这样一来便导致这些传统风俗中的专腔专调咸水歌的湮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娱乐方式多样化,如今的疍民已不再是边划船边歌唱,也不在农闲时“斗歌”到天亮了;且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致使咸水歌的功能作用逐渐减弱,活动空间不断减少;咸水歌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去世,当代年轻人不喜欢唱民歌,导致咸水歌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保护传承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

社会文化的大环境我们没法改变,唯有适应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利用有利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极力做好咸水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保护”定义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②该论述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指引着我们努力的方向。中山市政府积极推进咸水歌保护和传承工作,调动人员和资金对咸水歌的优秀作品、民歌手演唱的声音进行录音和记录保存,制作民歌CD、MTV,出版《坦洲咸水歌集》《中山原生态民歌民谣精选集》歌曲集等;还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咸水歌历史陈列馆等机构,集结多名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手、中山市文化馆工作者陈锦昌、作曲家许树坚等人组成民歌改革小组,从咸水歌的普查与搜集再到民歌唱腔改革,确立“以地方特色,歌种风格与时代气息‘三结合的方针,确定了‘唱腔改革不离格的原则”③对咸水歌进行改革,将传统拖腔适当延伸,在拖腔中用象声词代称谓词,以及丰富歌曲节奏、曲式,来使民歌更富有表现力,创作贴近当代人民生活的歌曲;为拓宽咸水歌活动空间及推动水乡人民演唱咸水歌的热情,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節日组织举行咸水歌“斗歌”表演、比赛活动,同时也不断开发咸水歌旅游项目,例如中山市的民众镇就将疍民水上婚礼作为舞台剧的形式搬进岭南水乡旅游景区,成为游客互动娱乐的体验性项目。此外,在当地的小学成立了6个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来促进咸水歌的保护和传承,并以此作为政府一项重点工作。坦洲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陈小英曾言:“咸水歌是我们坦洲一个很有特色的歌种,我们常举行全镇的咸水歌大赛及传承基地交流活动。在坦洲做文化,不做咸水歌就没有出路。”④

“我国传统音乐传承已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1980-)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5-)阶段步入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3-)的新阶段,所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优秀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育人,使国民具有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修养及能力,以成就其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道德理想、人文精神、审美品位以及创新意识的教育。”⑤核心素养3.0目标⑥的提出也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道德素养。中山咸水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是顺应国家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让疍民后代子孙了解祖辈的生活、文化习俗,更是对中山咸水歌传承保护的需要。笔者采访过一位曾写过多首著名咸水歌歌词、参与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咸水歌校本课程开发、参与咸水歌唱腔改革工作的老艺术工作者陈锦昌,他表示:“学校开展咸水歌教学是最有效的办法,传承就是要从小孩抓起。现在很多人保护咸水歌的方法很简单,用录像、录音来保存,这不就是把咸水歌弄成标本,就像华南虎绝种了,弄成标本展览,让世人知道这是华南虎的品种,然而这样并不是传承下来。但是,如果你教小孩子唱,他们学会咸水歌,在社会上就有人懂得咸水歌是怎么唱的。而且小孩在小学时期学习咸水歌,长大后还是会记得怎么唱的,这就是活态传承,就像中国一级保护的鱼类,很多都没有啦,把它养起来,起码保证是活的嘛,所以传承最好从小学抓起来。”①中山市设立了6个咸水歌传承基地:东升镇胜龙小学、坦洲镇新合小学、坦洲镇裕洲小学、横栏镇中心小学、民众镇新平小学和东凤镇东罟小学。以下以东升镇胜龙小学和坦洲镇裕洲小学为例介绍咸水歌传承情况。

胜龙小学确立了“快乐民歌伴我成长”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以歌促智,以歌育人,以歌健体,以歌展能”为办学目标,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真正落实办学目标,实现了八大融合:“一是咸水歌传承和学校发展规划相融合;二是咸水歌传承和学校自然环境相融合;三是咸水歌传承和课堂教学相融合;四是咸水歌传承和学校班队建设相融合;五是咸水歌传承和校本课程开发相融合;六是咸水歌传承和校本研究相融合;七是咸水歌传承和教师培养相融合;八是咸水歌传承和师生活动相融合。”②胜龙小学将咸水歌的传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学校的办学和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将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引进课堂教学。胜龙小学校领导、教师及咸水歌专家们一同开展中山咸水歌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工作,于2006年9月完成设计并出版了第一套咸水歌校本教材,此后不断补充完善,现在使用的是第三套,形成了“一正四副”体系:主教材是《中山民歌》;副教材是《民歌古诗唱》《乡土歌集》《水乡趣味运动集》《咸水歌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内容的选择确保了咸水歌的正宗性和代表性,体现其本土性特点。教材涵盖节奏训练、民歌知识、创作实践提高等扩展知识训练。胜龙小学的咸水歌教学实践也受到了当地老艺术家们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为咸水歌师资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胜龙小学的音乐教师积极主动向当地咸水歌艺术家们学习演唱,学校也会每年两期邀请当地知名艺术家,如陈锦昌、吴荣妹、吴连友、霍妹、冯林润等到学校组织培训班进行辅导。除了基本的咸水歌学习和演出外,学校还会开展师生咸水歌创作活动,通过教师创作、专家批改、出版共享来提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创作水平和文学修养,于2011年、2012年、2015年分别完成了胜龙小学师生民歌创作大赛作品集,共141首咸水歌作品。作品集名称为:《收获彩虹:师生诗词作品集》《收获彩虹:师生诗词作品集二》、教师民歌创作(语言类)作品集(即教师设计创作的咸水歌情景剧)。胜龙小学特别注重校内隐性课程建设,校园内设有民歌展览室、咸水歌长廊,展示咸水歌历史知识、活动剪影、获奖成绩等;开展咸水歌特色班级创建活动,例如各班级围绕咸水歌特色通过制定班级公约,设计班徽、创作班歌,举办咸水歌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对咸水歌文化内涵有更深的了解,激发学习欲望。此外,学校还组建咸水歌民歌队,培养咸水歌演出精英,参加校内外各类咸水歌比赛和演出,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校除了在师资、学生兴趣培养及校本教材开发上作出努力外,胜龙小学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活动传统,即自2007年首届民歌活动月举办以来,胜龙小学每年11月份都会精心策划举行民歌活动月活动,有具体的《民歌活动实施方案集》(2010年-2014年),有学生文艺演出、书画作品展、咸水歌展示表演、现场书画比赛、水乡体育竞技、摄影、电脑设计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释放学生的激情,展示咸水歌的无穷魅力。

坦洲镇裕洲小学于2013年成为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借鉴胜龙小学的实践经验,将中山咸水歌引入学校音乐课堂中进行教育,开发校本课程,2014年2月《裕洲小学咸水歌校本教材》这样一本集合了传统咸水歌和改编咸水歌于一体的教材应运而生,并从2016年开始进行《利用信息技术传承非遗咸水歌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学校以咸水歌作为校园文化的统领,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把村中爱唱、会唱、乐唱的家长、群众及咸水歌艺术家请进学校,亦通过参与活动将咸水歌的展演带出去,让老师和学生广泛接触咸水歌的文化、历史和唱腔等。学校也成立了民歌队、建立咸水歌角来给予学生展现的机会,还开展咸水歌亲子手抄报、咸水歌亲子作词、咸水歌亲子大赛等活动来促进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学习和交流。例如:“2015年1月16日该校曾举办‘ 咸水韵,满校园 亲子情,共传承——裕洲小学迎新年咸水歌亲子大赛;2016年1月8日举行‘裕洲小学亲子咸水歌比赛,著名民歌手吴容妹女士、吴连友女士,坦洲镇民歌协会会员梁汉源先生等作为学生亲人也参与了本次活动;2017年1月14日举行‘裕洲小学第三届咸水歌亲子大赛”①等。

中山市在推进学校教育传承的同时还注重各传承基地之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如: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组织了两期“中山市咸水歌传承基地交流展演会”;2014年12月6日,组织咸水歌传承人吴志辉、梁三妹给各传承基地师生代表传授咸水歌传统唱法等教学活动来促进交流和提升。

三、中山咸水歌传承的困境

中山市对咸水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特别是培养中山咸水歌传承人方面。设立的6所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均开设中山咸水歌音乐课程,开发建设咸水歌乡土教材、咸水歌校园环境、培养民歌队小歌手,以及开展中山咸水歌校园活动等形式来促进咸水歌的传播与传承,将咸水歌的保护与传承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总的来说还面临着三大问题,即师资匮乏、生源不足、教学断层。

首先是师资匮乏问题。传承基地学校音乐教师很多是外地教师,不会说水乡话,更不会唱咸水歌,因而在教授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一些问题。陈锦昌老师曾表示:“现在这些学校虽然已设立为传承基地,但是他们的活动开展都是请一些老歌手到课堂上去教一教就算了,很多音乐老师也是讲普通话的,不会教,靠老歌手去教,比赛节目都是以前那些歌曲。”②当然会有咸水歌师资培训,也有个别几个外地音乐教师在唱教咸水歌上做得比较出色的,但总体来说师资还是非常匮乏。

其次是生源不足問题,由于很多本地水乡学生随着父母迁往镇上定居,在镇上读书,而外地人则来水乡承包耕种,因而本土学校有很多外地的学生,他们不会说水乡话。中山咸水歌是用广州语系演唱的,懂得说水乡话,只要教旋律和情感处理便可,而不会说水乡话则需先教学生语言,难度系数更大。东升镇胜龙小学绝大部分学生是水乡学生,一小部分外地学生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学会说水乡话,因而没有语言问题。胜龙小学在传承中山咸水歌的实践中最具有代表性,设置有中山咸水歌教材、隐形课程,校园活动丰富,于2015年被确立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最后是教学断层问题,目前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只设在小学,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咸水歌,到了初高中就不再接触了,出现了教学上的断层。就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因为涉及到教育和文化一块,我们文化不能跨一个行业去要求教育局怎么做,只能尊重客观的事实。教育局要面对很多应试教育的问题,只有很爱好的才会兼顾我们的文化。如今无论是经费、场地、师资各方面政府都比较重视了,但是说实在的,我觉得各级部门对文化,对咸水歌的这种传承的重视还是不够。”①

四、结语

咸水歌是岭南广府的代表性民歌,是疍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更是疍民群体的精神支柱和身份确认,具有突出的技术性、行为(实践)性、符号性和口传性的“非物质”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对中山咸水歌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要保护其音乐本体,还要保护传承人,同时更要培养传承人。中山市设立6所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从学校设施建设、咸水歌师资培养、咸水歌课堂教学、咸水歌特色活动、咸水歌小歌手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让疍民后代子孙能够了解咸水歌,学唱咸水歌,保护、宣传和弘扬咸水歌,培养了一批咸水歌新的接班人,但还面临着师资匮乏、生源不足、教学断层三大难题,仍需长期的实践探索以解决困难。总的来说,中山市政府为保护和传承中山咸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希望这项工作能让中山咸水歌这一古老歌种得以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猜你喜欢
传承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