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研究

2018-05-14 08:59陈伯全李浩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发展规划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陈伯全 李浩

摘要 在充分调研2015年广州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森林旅游业、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采集加工业的特点与收益情况,提出了构建符合广州特色的以森林旅游业为龙头、以林下种植业为基础、以林下养殖业为补充、以林产品采集加工业为辅助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广州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层级式结构子系统,形成“核心组团、近郊组团、远郊组团” 的广义森林旅游“组团式”空间布局;组建广州林下经济产业协会,突出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优化政策配套、资金扶持和科技支撑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环境。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产业体系;发展规划;优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2-0096-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full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underfor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uangzhou in 2015,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enefits of forest tourism,planting industry,breeding industry and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industry were analyzed,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forest economic industrial system taking forest tourism as a leader,underforest plantation as a basis,underforest aquaculture as an assistant,and forest product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as a supplement that conforms to Guangzhous characteristics was put forword.We will focus on building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subsystem of forest tourism in Guangzhou with forest parks as the main body,forming ‘core group,the suburban group,exurban group generalized forest tourism ‘combined conglomerationspace layout;to set up the economic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Guangzhou,and highlight the leading role of leading enterprises.We will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dustries under the support of policies,financing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Underforest economy;Development status;Industrial system;The development planning;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林下經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及系统工程为基础理论,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借助林地资源、林荫空间及生态环境,在充分考虑森林资源综合承载力条件下,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休闲游憩、科普教育、文化健身等与森林景观利用相关的复合经济活动[1];其具有发展建设模式多、从业门槛低、就业数量大、操作容易、见效快、投入量少、潜力大等优势。2012年8月《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明确要求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2]、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目前广州市林下经济四大产业发展不平衡:森林景观利用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采集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笔者在概述广州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林下经济四大产业的发展态势和“互联网+”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重点对构建广州市林下经济产业体系进行探析,并为优化广州市林下经济发展发展环境提出对策建议。

1 广州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根据广州市统计局、旅游局、农业局、林业和园林局等部门对2015年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结合2015年统计数据,并重点分析从化、增城、花都、市属林场等调研数据,集中统一综合分析,整理见表1[3]。

2015年末,广州市林地总面积为292 160 hm2,发展林下经济面积为122 133.33 hm2(备注:已折合立体复合式经营面积35 553.33 hm2),占41.80%;广州经济林面积为29 093.33 hm2,其中果树林28 806.67 hm2、食用原料林73.70 hm2、林化工业原料林3.00 hm2、其他经济林209.96 hm2。此次调研总共统计林下种植面积(经济林面积)为46 222.20 hm2,其中有17 126.67 hm2为立体复合式经营[3]。广州市发展林下经济的后续面积仍很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林下经济总产值194.84亿元;广州农村常住人口195.36万人,计48.84万户;参与林下经济的合作组织136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323.10元,其中2 341.40元来自于林下经济收入,占可支配总收入的12.12%[3]。森林旅游业收入占广州林下经济总收入的93.03%,林下种植业收入占广州林下经济总收入的4.28%,林下养殖业收入占广州林下经济总收入的1.39%,林产品采集加工收入占广州林下经济总收入的1.31%。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年人均产值:①森林旅游业 119 015.10元,②林下种植业 10 814.32元,③林下养殖业 35 274.87元,④采集加工业 48 942.30元;林下种植业从业人数虽然有森林旅游业的50%,但总产值只有森林旅游业的4.60%,人均年产值也只有森林旅游业的9.10%;林下养殖业与采集加工业的年人均产值虽然相对较高,但也不及森林旅游业的50%,并且总量太少,加起来只占2.70%。

综合分析,广州市林下经济四大产业的发展态势:森林旅游业占绝对优势,发展势头良好,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和采集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待大幅提升,已基本形成以森林旅游业为龙头、林下种植业为基础、林下养殖业为补充、采集加工业为辅助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1.2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分析

1.2.1 政策配套方面。

1.2.1.1

政策扶持较弱,整体规划不强。没有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通盘考虑、统筹推进,未制定切合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指引和扶持较弱。

1.2.1.2 开发模式单一,资源利用不够。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过于单一,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过于分离,立体开发模式未能体现,林地资源和林地空间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林地经济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1.2.1.3 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不强。林下经济未能形成产业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化组织程度较低,行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弱,林下经济不能形成订单式农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管理技术的缺乏及农村技能培训与科技服务跟不上,林下经济项目效益不高。

1.2.1.4 职能条块分割制约林下经济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例如农业种植业属农业局管理,养殖业属畜牧兽医渔业局管理,林业特种养殖属林业部门管理,政府在林下经济的发展和推广上可能存在职能叠加或者职能空白,条块管理分割较严重。

1.2.2 资金支持方面。

林业发达地区,一般处于山区,林农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发展资金相对较短缺,林农即使有发展热情,也受到启动资金限制。同时林农对林下经济产业等同于普通种植、养殖业的认识误差,使得林农参与热情不高。

1.2.3 科技支撑方面。

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林下经济发展有认识上的偏差,普遍认为林下经济产业效益不高,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不到相应支撑作用,因此科技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对种植养殖技术、农林复合经营技术、林下循环经济系统及林下经济模式等少有详细研究,无法支撑林下经济的持续发展。

2 广州市林下经济发展体系的构建

2.1 林下经济发展体系构建目标

努力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以森林旅游業为龙头、以林下种植业为基础、以林蜂养殖业为补充、以林产品采集加工业为辅助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搭建“互联网+”林下经济发展平台(图1);建成一批规模适度、效益良好、示范带动力强的示范基地和专业示范点(公司、大户),重点培植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区域林下产业,乡村林下品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将四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进行整合,配套规划和规范实施,形成林下产业基地和乡村产品品牌,实现三大产业无缝链接、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绿色增长,促进农民增收。

2016年12月,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森林旅游业、大径材近自然景观林高效培育、林下种植业三方面为重点,力争到2020末,广州林下经济总产值达600亿元。

2.2 森林旅游龙头产业的发展

2015年,广州森林旅游收入(森林景观利用收入)181.26亿元,占广州旅游总收入2 872.00亿元的6.31%,占广州林下经济总收入的93.03%,森林旅游接待游客4 338.06万人,占广州旅游接待游客1.73亿人次的25.08%;森林景观利用面积9.22万hm2,参与农户156 759户,参与合作组织52个;农民参与森林旅游业创收323 516万元,占森林旅游总收入的17.85%,年人均1 656.00元来自森林旅游业,占可支配总收入的8.57%。

目前兴起的森林游憩经营技术是将林地作为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场所而开发的一种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发展高效林业的崭新模式。森林游憩技术充分发挥森林物种丰富、空气清新、景观独特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自然景观和林下经济产品,开展以旅游观光为主的森林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森林旅游、休闲度假、观光采摘等模式,使林业生产者从游憩产业中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而广大游客则在精神及身体上得以娱乐和慰藉,不仅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林农获得经济实惠,还可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4]。

根据对广州市森林资源、现有森林公园的全面调查分析,在1986年8月至2012年末的26年间,广州市森林公园建设发展迅猛[5],相继建设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帽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大封门(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王子山省级森林公园等共50个森林公园。特别是自2012年末以来,按照省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建设“四大工程之——森林进城围城(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工作部署,结合发展需求,广州市森林公园数量从2012年末的50个增加到2016年末的83个。通过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整合森林资源,根据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及质量差异,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各区、镇街驻地、山水田园乡村、民俗特色村寨,规划层次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一批森林公园,形成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顶层,以省、市级森林公园为骨干,以区、镇(街)级为基础的广州环城森林公园层级式结构子系统(表2);打造广州森林旅游“核心组团、近郊组团、远郊组团”广义森林旅游“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子系统。

建立一体化的广州环城森林公园层级式子系统,各层定位准确科学,顶层森林公园起到核心带动作用,集聚功能、领导力、带动力明显,形成适合广州森林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区域核心辐射源,其他骨干、基础森林公园则是拱卫顶层森林公园的重要基础。森林康养产业是以游览观光的森林旅游传统产业向以促进人体健康的森林康养旅游转型升级,是发挥森林综合功能和服务大健康的需求,是创新确立的新兴战略产业,吸收国际森林疗养理念和融合中华养生文化精髓,而森林公园是发展森林康养的主要阵地和理想场所。

2.3 林下种植基础产业的发展

2015年末,广州林下种植面积4.62万hm2,产值8.34亿元,参与农户284 562户,参与合作组织46个。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 323.10元,其中426.90元来自林下种植业,占可支配总收入的2.21%。广州未来林下种植业的发展主要分布在从化、增城、花都3区和市属4个林场。

2.3.1 种植模式。合理的林下种植可以改善林地小气候,优化生长环境,增加林地单位面积收益[6-11]。目前,广州主要林下种植主要有林果模式、林药模式[12-19]、林菌模式[20]等模式。

2.3.1.1 林果种植。广州林下种植业是以岭南特色水果荔枝、龙眼、沙糖橘、乌榄、黄皮等林果种植为主,广州各区都有分布,其中广州荔枝种植历史悠久,曾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年名诗广为流传,尤以桂味、挂绿、糯米枝味道甘甜,肉多核小,营养丰富闻名全国。

2.3.1.2 林药种植。选择适宜地形、坡度、土壤等立地条件的林地,利用林下土地、林间和林缘空地种植中药材。集中优势品种,采取多样化的配置模式,成片规模种植,发展特色药材产业基地,最大限度提升中药材品质和原料供给量,为地方中药系列产品生产提供原材料。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生物医药新产品和特色产品,满足人们对保健的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第二条规定“第一批保护的岭南中药材种类包括以下8种: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广藿香、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21],广州林药种植规划重点品种:木本植物有猴耳环、山苍子、沉香原材料系列植物、佛手柑、黄栀子等;藤本植物有葛、巴戟、牛大力、金银花等;草本植物有石斛、金线莲、春砂仁、益智等。

2.3.1.3 林菌种植。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小气候环境,集中区域优势,模拟原生态连片规模种植林菌(食用菌与药用菌),满足人们对有机食品和药用的持续需求。广州林菌种植规划重点品种:食用菌有荔枝菌、竹荪、竹笋、银耳、木耳等;药用菌有灵芝、猴头菇等。

2.3.2 运作模式。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菌、林药、林花、林苗、林茶等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同时积极推行“政府引导、示范辐射、企业带动、农户联合”的有效方式,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2.3.3 特色发展。

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发展,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大户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现代产业化示范基地、现代创意示范园区、“一区一业”、“一村一品”等建设活动,打造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强化科学规划,将林下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林业产业化、无公害产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全方位、深层次挖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通过配套科技组合,系统设计各类林下种植经营活动全过程,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4 林下养殖补充产业的发展 2015年末,林下养殖面积1.05万hm2,产值2.70亿元,参与农户167 851户,参与合作组织25个;年人均138.00元来自林下养殖业,占年人均可支配总收入19 323.10元的0.71%。

林下养殖常常是对树木、饲料及饲养牲畜进行综合管理,从而获取收益的新兴产业。经济林林下养殖是将经济树种栽培与养殖合理安排在林地生态系统的不同空间,不仅增加了林地生物种群数量,而且可以使土地、光照、水分等自然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目前,林下养殖的主要模式有林下养禽(鸡、鹅、鸭等)、林下养畜(猪、牛、羊等)、林下特种经济动物(红腹锦鸡、孔雀、树蛙等)等[4]。

广州在林下养殖业方面,提倡在非生态公益林内进行林蜂养殖[22],并鼓励集中、规范、标准化林蜂养殖,在地域布局上大力扶持从化、增城、花都、市属林场等林农进行林蜂养殖,年林下养蜂3 800箱以上。在非生态公益林养殖蜜蜂,应采用固定模式养殖,选择林分好、四季有花的固定林分。

2.5 采集加工辅助产业的发展

2015年末,林产品采集加工面积0.87万hm2,产值25 450万元,参与农户3 982户,参与合作组织13个;年人均 130.27元来自林产品采集加工业,占年人均可支配总收入19 323.10元的0.67%。

广州林下采集加工资源丰富,特别是具岭南特色水果:荔枝、龙眼、乌榄、黄皮、砂糖橘等,还有林花、林菜、林茶、各类竹林中的野山笋等蔬菜采集加工材料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在采集加工量上,只有岭南特色水果量较大,其他林药、林菌、林花、林茶等采集加工量少;在采集加工地域上,主要以从化、增城、花都、市属林场大面积荔枝和龙眼等林果以及林茶、林药、林菌等为采集重点,以加工企业为依托,发展采集加工产业。加强林下采集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林下经济资源有偿转让,实现由“小收获”向“大产业”的转变[23],使林区农户成为资源的经营者和直接受益者。

2.6 “互联网+”林下经济

加快“互联网+”林下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林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互联网+”林下经济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将“互联网+”林下经济引入农村林区,引到林农身边,切实服务林农,促进林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发挥政策支持、项目带动、典型示范的作用,逐步构建政府、农企、合作社、农户、金融、物流、科研、社区、保险、旅游等多方式参与、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的“互联网+”林下经济发展生态圈,并成为林农创业、创新孵化平臺。

将信息新技术与林下经济产业培育、林产品生产采集加工、流通销售环节等深度结合,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包括林下经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林下经济产业创新林农服务平台建设、林下经济产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建设、林产品智能溯源系统建设等。

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传统林下经济产品进行营销推广,让互联网为广大林农搭桥牵线,让林农通过互联网平台掌握林下经济政策、林下经济知识、市场信息等富农信息,增强广大林农的致富能力。以此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确保林业增产、林农增收、农村富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林业现代化发展。在“互联网+”林下经济产业提升方面,重点做好对林农的培训工作[24]。

3 广州市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完善对策

3.1 优化政策配套

3.1.1 成立龙头企业协会。借鉴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协会、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的经验做法和协会章程、制度等,成立广州市林业龙头企业协会,配套制定和逐步完善市林业龙头企业相关扶持鼓励政策,积极引进和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对林下经济发展给予扶持,广泛地调动林农积极性、基层干部积极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性,使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林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林业产业总体效益中占据重要比重,林农得到经济和生产生活的实惠。

3.1.2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林下经济统计评价制度、标准规范、统计核算制度、数据发布制度和林下经济评价指标验收制度,将资源产出率作为评价林下经济发展成效的综合性指标,加强林下经济发展专项统计能力建设。同时建立年度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每年评选若干个示范典型进行奖励和宣传,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向标准化、新水准、高效益健康发展。

3.2 增加资金投入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发展林下经济的各项资金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扶持的资金,争取各级财政项目资金支持。市、区财政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逐步加大对林下经济建设的资金扶持。

3.3 加強科技支撑

3.3.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大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林业高等研究院所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市场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持续稳定技术合作关系,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

整合资源提升能力,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资深专家构建共性技术信息平台,凝聚培育创新型人才,加速应用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联盟,为林下经济产业持续、高效、科学发展打造创新平台。

3.3.2 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3.3.2.1 建立健全林下种植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业扎实、人才精干、科研高效、技术配套、服务到位并具有一定科研、工程技术和经济实力的林下种植产业科技队伍,积极推广实用配套新技术,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适用技术与管理难题。通过单项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林下种植产业新品种应用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

3.3.2.2 建立健全林下种植产业推广应用体系。在市、区、镇(街)3级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以市林业和园林研究院、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和科技推广站、镇林业站等为骨干结构的林下种植产业推广应用体系。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关键环节是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设计,因此试验、示范、推广的技术路线及实施设计方案,必须通过一线专业技术岗位经验丰富的专家评审,共同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4 结语

林下经济是致富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是生态林业,更是幸福林业[25],是林地资源科学配置与发展和林业产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林地、森林多功能建设和高效利用的可持续道路,通过科学规划、科技支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的市场机制,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中,必将带来林地经营和林下经济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罗元浩,黄映晖,张晋京,等.北京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学学报,2014,4(4):119-124.

[2]邓凡.湖南省林下经济主要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113-114.

[3]广州市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广州:广州市统计局,2016.

[4]袁军,石斌,谭晓风.林下经济与经济林产业的发展[J].经济林研究,2015,33(2):163-166,171.

[5]黄东兵.广州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问题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01,17(2):42-45.

[6]孟平,宋兆民,张劲松,等.农林复合系统对环境质量调控作用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13(1):1-7.

[7]黄克新,倪书邦.建立生态经济型橡胶园橡胶咖啡间作模式[J].生态学杂志,1991,10(4):35-37.

[8]陈卫东,谷战英,陈建华,等.不同抚育措施对毛竹竹笋成竹率和胸径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4,32(1):168-170.

[9]HARTEMINK A E,JANSSEN B H,BURESH R J,et al.Soil nitrate and water dynamics in sesbania fallows,weed fallows,and maize[J].Soil science soceity of America journal,1996,60(2):568-574.

[10]RADDAD E Y,LUUKKANEN O,SALISH A A,et al.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 cycling in young Acacia senegal farming systems on Vertisol in the Blue Nile region,Sudan[J].Agroforestry systems,2006,68(3):193-207.

[11]陈慧玲,李爱华,杨彦伶,等.湖北省柑橘林下种植模式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2012(5):38-42.

[12]杨尊峰,何红,王涛,等.杭白菊林下无公害栽培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9(5):54-55.

[13]王义强,陈章靖,王啟业,等.玛咖药用价值与引种培育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14,32(2):167-172.

[14]黄付平.金花茶林下人工栽培试验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2001,30(3):125-128.

[15]张雁泉,张红霞,莫福燕,等.喀斯特林下石灰岩上金线莲种植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8):11342-11343,11346.

[16]林孝培,侯义梅,谭勋桃,等.厚朴林下轮作玄参、大黄种植技术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2(4):14-17.

[17]李春民,章承林,周忠诚,等.鄂西南山区不同幼林林下黄连种植模式优化研究[J].经济林研究,2013,31(1):119-123.

[18]梁文汇,杨菊华,梁 斌,等.成年油茶林下种养对油茶林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 ,2012(1):53-55.

[19]秦树高,吴斌,张宇清.林草复合系统地上部分种间互作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30(13):3616-3627.

[20]王新颖,黄珊,郑国良.北方林下鸡腿菇种植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9(3):119-120.

[21]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72号):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R].2016.

[22]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R].2017.

[23]李晶琳.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破“八”追“九”[N].黑龙江日报,2011-03-03(001).

[24]“互联网+ 林下经济”的探讨[EB/OL].(2016-06-20)[2018-02-25].http://www.flowerworld.cn/newsdetail/178655.html.

[25]蒋卫民,彭斌.广西开启林下盛宴——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综述[J].广西林业,2011(10):14-16.

猜你喜欢
发展规划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