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翻译问题类型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2018-05-14 14:44吴菲菲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解决策略

吴菲菲

摘 要:认知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理论为翻译问题属性、翻译方法等研究带来重要启示。问题分类及其解决策略,是翻译问题属性及常见翻译策略的理论基础,搜索策略、目的—手段分析策略和爬山策略,能指导译者多途径解决翻译问题。

关键词:问题解决;翻译属性;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1-0050-04

翻译是一种双语转换的高级语言活动,也是一种信息加工模式,其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译者在把源语转换到译语的加工过程中,由于思维方式差异、语言组织方式不同、词义范围不匹配等问题层出不穷,他们要运用先知识、意义分配、语篇建构、言语组织等手段在大脑中完成一系列动态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原理可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译者在翻译的理解、表达等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探索翻译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认知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的基本理论

在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人们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情境,激活已有的知识、运用相关的技能、结合积极的信念、表征或动机,将问题逐步转换为目标状态,使之得以解决。 问题解决是从若干个可能的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或合适的答案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它不仅反映在一般的人类言语交际中,也成为翻译活动信息转换认知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问题的分类

大约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问题解决”,研究者根据问题空间的大小(如: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否明确,用来解决问题的算子是否清楚),把问题分为明确限定性问题和非明确限定性问题。

明确限定性问题对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信息有詳细说明,这种问题一般都有正确或参考答案。例如:电脑编程就是明确限定性问题,为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程序员需要掌握编程的语言及语言逻辑和语法,用特定的思路和方法编写指令,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的意图,按照人的指令去工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为目标。非明确限定性问题则要么有起始状态,要么有目标状态,要么有必备的信息或解决的方法,还可能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即问题空间大。例如:买股票就可以被看成是非明确限定性问题,股民无法准确地预估股票的目标状态,即不知道这支股票是赚是亏,受经济环境、政治因素、交易技术、心理素质等各种因素影响,股民会赚多少亏多少也是难以准确计算的。

此外,根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量或经验,问题还可分为知识丰富性问题与知识贫乏性问题。知识丰富性问题是指解决问题需要大量的学科领域知识和实践经验,而知识贫乏性问题是指只需要用较少的特定领域知识或经验来解决问题。法律就属于知识丰富性问题,法律工作者不仅要学习法学基本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行业知识(如: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学、语言学等知识),要关心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的出台与变化,对重点政策法规、案例要及时收集储备。还要有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由于问题的种类、性质和表征不同,因此,问题解决的策略也不尽相同,策略的选择与问题信息的呈现方式,以及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有关,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空间。例如:一位经验丰富的人在运动开始前,会对环境条件、登山装备、安全措施及饮食等方面详细地考量;而登山初学者可能会忽略爬山过程一些实际问题的存在,给登山带来重重阻碍。这意味着,有经验的问题解决者能够较好地理清问题的空间,并在问题空间和知识经验之间建立关联,构建问题的解决途径。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主要有:搜索策略、目的——手段分析策略和爬山策略。

搜索策略指问题解决者将问题分阶段、分目标解决,每一个阶段都要采用正确的决策,才能从前一阶段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达到目标状态。每个阶段采用的决策、方法或知识、经验可能是不同的。

目的——手段分析策略也称为子目标策略,被认为是解决明确限定性问题的一个核心策略,它的本质是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都有子目标,通过子目标的逐个实现达到问题的最终解决。但是,各个小问题之间没有关联,子目标相对独立。

爬山策略,顾名思义,是一种向前或向上的“直线式”工作策略,具有不可撤回的特点,要求问题解决者循序渐进地向目标状态靠近,若是曲折前进或者倒退加工则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甚至无法靠近目标。爬山策略在向目标靠近的过程中,每一步所运用的方法或知识、经验基本是一样的,只是数量、程度上有所改变。

二、翻译的问题类型

根据上述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原理和问题的不同分类角度,翻译问题基本属于明确限定性问题和知识丰富性问题。

(一)翻译问题属于明确限定性问题

首先,由于译者掌握翻译规律,不仅知道翻译的源语和基于源语理解的初始状态,还知道将源语转变为译语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和过程,如:源语的分析与理解、译语的选择和表达过程,以及查阅词典和搜索相关资料的方法。其次,翻译问题通常有较明确的语言和非语言问题需要解决,如:词汇、句法、语篇等语言问题和翻译场景、目标读者、译者状态等非语言问题,所以,翻译问题属于明确限定性问题。

(二)翻译问题属于知识丰富性问题

译者不仅要掌握双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适当的行业背景或非语言知识,如:生活常识、文化知识、学科知识、语境知识等,更要有逻辑思维能力,笔译工作者还需要掌握计算机及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口译员则要有超常的记忆,以及速记和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译员常被看作“杂家”。这些知识并非书上背来的,而是通过观察并在大脑有意识的加工下发酵产生的。所以,翻译问题属于知识丰富性问题。例如:在翻译政策新名词“先照后证”的时候,译者首先要通过政治知识或查询资料了解该政策的背景,弄清“照”和“证”分别指“营业执照”和“业务许可证”,才能理解该词的意思是“先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再到许可审批部门办理经营许可证”,英译时考虑到英语思维方式的不同,需要调整语序:“require a license before obtaining a business operation permit”。由此可见,翻译不只涉及语言知识,还需借助相关学科或专业知识来帮助理解。

三、翻译问题的解决策略

由于翻译问题属于明确限定性问题和知识丰富性问题,上述三种策略都是以问题相关领域特定知识为前提,根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的策略。这三种策略也适用于翻译问题的解决,每种策略可用于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问题或步骤。

(一)搜索策略

上文探讨了搜索策略要求问题解决的每一个步骤都要采用对应的决策,译者在翻译时,从源语到译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源语的分析与理解、译语的选择和组织等步骤,译者首先要从词汇、句法、语篇上分析原文,正确理解源语,在此基础上才能激活大脑中的先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每个语言点采用的翻译技巧可能有所不同,前一个语言点的理解和译法会影响下一个语言点的翻译。这说明翻译问题的解决既要从语言上深度加工,又要从方法上广度搜索,才能实现译文的最优化。

以法律翻译为例,无论汉语还是英语,法律文件在遣词造句上都有专门的用语或行话、套话。因此,翻译时有许多决策点,除了要掌握一般词汇、翻译技巧,还要对法律用语特别熟悉,并掌握一定的法律和经济知识。否则,译出来的语言就不符合法律用语严谨、准确、公正的特点,容易引起纠纷。

例1: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翻译时首先要搜索专业词汇和行话:“不可抗力”、“责任”和“除外”,法律翻译经验丰富的译员能迅速在大脑中提取对应词:force majeure, liability, otherwise。其次,要剖析句子的内在逻辑和安排语序(如表1)。

参考译文:In case a contract cannot be performed because of force majeure, liability shall be exempted in part or in whole depending on the effect of force majeure, unless otherwise stipulated by law.

若法律翻译新手的先知识储备不够,不了解法律专业术语和行话,很容易把“责任”和“除外”译成“responsibility”和“except”,殊不知,英語中“responsibility”指的是“职责(职务、道德上应尽的责任或义务),事故责任”,“liability”才是指“(法律上对某事物的)责任或义务,或因违反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而导致的责任”。因此,翻译问题就是从词汇、句法、技巧、语篇几个决策点上经过分析、理解、匹配、重组等步骤得以解决的。

(二)目的——手段分析策略

如前所述,这种策略就是把一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小问题个个击破的方法,最后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得以解决。对翻译初学者来说,翻译问题尤应采取分解加工的过程,使小目标逐一化解。如语言方面,在源语理解和译语生成中可将问题分解为词汇、语义、句法、语篇等几个层次逐一分析,最终过渡到译语的目标状态。

例2:In unexpected sequel to the leaders meeting, new trade agreemen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en announced.

该句可先分解成若干翻译单位或意群(如表2)。

翻译时表格中的词汇首先要在目标语中准确地匹配;其次,应该考虑两个句法问题:汉英中心词与定语位置的差异,以及汉英主被动使用的不同习惯。采用“逆向思维”,避免机械式的逐字对应译法。译者应对问题进行分解,对汉译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采用的方法和过程一目了然。

参考译文: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果,双方宣布签订了新的贸易协定。

(三)爬山策略

爬山策略在翻译问题解决中应用的显著特点是:问题解决者(即译者)可在循序渐进的工作过程中对自己每一阶段的成果进行评定,使各个子目标越来越靠近理想目标(即高质量的译文)。爬山策略与目的—手段分析策略的区别在于:爬山策略一般不允许倒退,问题解决者无法重新回到前面对未解决或已解决的子目标进行返工,必须“向前工作”;而目的—手段分析策略允许问题解决者“倒退工作”,对前面未解决或已解决的问题加以解决或修改。

对笔译工作者而言,他们需要对译文反复斟酌推敲,对所译内容再三修改,这样才能保证译文在信息、语境、功能上的最高匹配度。因此,笔译员更适合用目的—手段分析策略进行翻译。对口译员而言,由于受到时间、场合等限制,他们反应要快,表达要流利,不允许倒回反复修改,必须“一气呵成,出口成章”,因此,爬山策略更适用于口译,口译中的“顺句驱动”就是一种典型的爬山策略。

顺句驱动的核心技能是断句和灵活整合的技能,口译员需要把一个句子分成若干个意群,每个意群就是一个子目标,译员按次序逐个翻译,并借助增词、省略、词性转译等翻译技巧把它们串联成连贯的语句,以此达到目标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口译员要求边读边译,反映速度要快,几乎不可能进行较复杂的语序调整或倒回去修改译文。

例3:However, the Welsh people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o the part the UK has played throughout the world.

做笔译时,为了避免“英腔”,摆脱英文句式结构的束缚,使译文更像中国话,我们通常会打乱这个句子的语序,重新整合,译为:但是,威尔士人民对英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英国的国际角色中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在口译或视译中,译员要“准、顺、快”,语序的重新整合对译员思维、反应和时间是一项较大的挑战,“顺句推动”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避免一些信息被遗漏,保证时效和信息的完整性。“顺句推动”往往不进行大幅度的语序调整,需要断句,逐个分句往下译,并在各分句之间增加衔接成分,以使译文表达流畅。根据“顺句推动”的技巧,该句可译为:但是,威尔士人民已经做出重要贡献,促进了英国的发展,加强了英国的国际角色。

这样,翻译就像爬山一样,每个意群都是一个子目标,向前逐个击破,并灵活使用衔接手段,形成正确、流畅的译语,最终达到目标状态,使译文和原文实现最大限度的等值效应。

四、结语

问题解决的理论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培养常规的思辨能力,主动学习知识,并学会发挥大脑“处理器”的本领,使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大脑里发酵,再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继而产生越来越多的新知识。

翻译属于明确限定性问题和知识丰富性问题,翻译不是被动地翻词典、背技巧、记所谓的“参考译文”,而是要善于捕捉、有意识地思考文字信息、语境、功能、翻译规律等,对语言信息要有较高的敏感度,能运用先知识和先经验,积极、灵活地寻找语言差异的化解方法,避开受原文牵绊的翻译腔。语言和文化总是不断变化,翻译学习者应该发挥大脑的学习本能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绍龙.翻译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05-206、219.

[2]孙万彪.汉英法律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54.

[3]陆国强.思维模式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12-13.

[4]王非.口译技能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03.

[5]林超伦.实战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04.

[6]杰米里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李德凤,等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7]颜林海.西方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概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3):116-119.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解决策略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