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行为准则

2018-05-14 13:50刘宁
好日子(下旬) 2018年3期

摘 要:日本人对于身边的人也就是“世人”是如何考虑对待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凡事又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呢。对于这个问题,经过举例分析,我们知道日本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介意他人的眼光,由于他人的行动或思维方式限制了自己的行动,凡事总是想和他人保持相同的行动,处处以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即为了在对人关系上保持和他人的协调、一体感,日本人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不断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时刻注意不要伤害到他人的感情,保持和他人的步调一致,及时体察他人的心情以便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言行。

关键词:他人志向;对人关系;和谐一体

一、世人同等行动

“世人同等行动”正如字面所表述的那样,就是和一般的世人采取相同的行动,按照大多数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行动的意思。在日本从古代开始这种观念就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

日本在古代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人际关系或者人伦道德,即使在今天,比起个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日本人也更多地考虑他人、重视和他人的关系。在日语中作为“人际关系”的广义词语,有“世人体”这个词语。在日本,比起自我意识,世人意识即世人是怎么看待我的或者对于世人来说自己必须要怎样行动,总是会优先被考虑。对于总是在乎他人眼光的日本人来说,“人们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对于自己的做法他人会怎样评价呢”,“世人对自己抱有好感吗”等等这些想法都体现出来他们在乎他人的世人意识、以他人为中心、他人依存、他人本位的倾向。

名为《日本语再发现 其心和语言和文字》一书中,有一则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国家,从古代开始就有‘邻人百姓这个词语。其含义是指‘邻居开始耕田啦,咱们家也开始吧,或者‘邻居开始播种啦,咱们家也得播种了啊等等这样的‘附和邻人而开始自己工作的百姓这个意思。像这样在播种、耕田甚至收割时,因为国人都会根据邻人的步调来决定自己的农活时间,所以所有的农田里都会表现出几乎同样的生长状况,这也是我国农村风景的一大特征。”①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的存在呢,那是因为日本人为了不给大家留下坏印象,而采取和他人一致的做法,认为和他人一致的行为才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日本人观察邻人的行为来采取相同步调,他人的行为直接制约着自己的行动。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自己有别于他人、突出于他人,可以使自己和他人相融合、相一致,这对于日本人来说可以得到一种踏实安心的感觉。

再看一个例子。“我行商四年,游历过千万家农户,由此深切体会到农户的生活是多么地缺乏自主性。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人们不是由自己来决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如果这样做了周围的人会怎样看待自己呢,也就是说是以世人的眼光来作为自己行动基准的。衣服的选择,甚至就连起床时间也是这样的。在新年已经过了几天的某日,我在一户农家,询问他们最近是几点起床的,回答是四点。一月份的凌晨四点还是漆黑一片,而且在寒冬腊月也没什么忙碌的工作,所以我不解地问到为什么要起这么早时,结果答案让我大吃一惊。农家说,虽然没什么忙碌的工作,但是因为邻居在四点钟就已经打开了窗户,所以自己也必须得起床。”②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无论是播种还是起床时间,日本人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而是观察、模仿他人的行动,以他人的行为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基准,来限制自己的行为,最终采取和他人同样的行为。这样就使自己的行动在和世人的一体感中得到了保证。日本人都很恐惧不被世人作为伙伴看待,为了不被世人排挤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世人并不是和自己具有不同价值观和判断基准的,并不是位于自己的外部。自己也绝不是和世人相对立,而是隶属于世人的。因此,日本人总是想要保持和世人相同的行为。

二、他人志向

日本人在和他人进行交流时,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考虑,尽量不去触犯、违逆对方。换言之,也就是他人志向这种意识时刻在日本人的言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芳贺氏下面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贺茂真渊列举古代日本人的美意识之一的‘柔和的心灵是,在历史长河中虽然形态有所变化但是却根深蒂固地延续了下来。不和自然进行冲突的日本人,在人际关系中也表现出了较弱的冲突意识,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尖锐对立。日本的‘凹形文化,在对人意识、人际关系上得到了显著的体现。日语的‘我是负面的象征。张扬自我,自我个性十足都会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日本人所尊崇的是无我的境界。与其张扬自我而导致摩擦产生,倒不如努力地保持和他人的和谐,谋求与他人融洽地相处。”③正像芳贺氏所言,不明确区分自然和人类的日本人,对于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具有不进行分类以及不去对立对待的意识。因此,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作为美德,凡事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尽量地去追求和他人的和谐。

“自然和人类、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感较弱,这是日式的思维模式。人类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被对待的。在这里,认为不分主观和客观,不分主体和客体,把自我和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④即把自己投放到和对方的关系中去,从而能够切身感知到对方的心理动向,进而对此动向进行随机应变的调整。把自己完全委托于对方,根据对方来变换自己的应对方式,成为了最符合常理的行动模式。日本人使自己的想法听从于对方的支配,或者不断地去揣测对方的心理来调整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维持平稳的人际关系。

結束语

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不能脱离于他人的想法,通过和对方的行为一致来获得一体化。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避免摩擦,努力寻求和他人的协调一致。其结果,就会产生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观点来进行同样的事情。日本人不断地注意他人的言语及行动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努力地保持和他人行动一致。因此,和他人的区别、不同就消失了,两者则合为一体,也就能够保持和他人的和谐关系。注重他人的言行,谨慎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些都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和他人的和谐的意识的产物。

注释:

①斉藤正二 『日本的自然観の研究』 八坂書房 1978年

②荒木博之 『日本人の行動様式』 講談社 昭和48年 P61

③芳賀やすし 『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言語文化論講義』 大修館書店 2004年 p65

④野元菊雄 『日本人と日本語』 筑摩書房 昭和53年 p34

参考文献

[1]筧泰彦 『日本語と日本人の発想』 日本文教社 1979年

[2]木村敏 『人と人との间』 弘文堂 昭和47年

[3]南博 『日本的自我』 岩波書店 1983年

作者简介:

刘宁,女,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本文化及日语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