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傩乐音乐特征与文化功能

2018-05-14 08:59李国顺谈云波
北方音乐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音乐特征青海

李国顺 谈云波

【摘 要】文章从“傩”的起源谈起,简明阐述了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傩乐的乐器构成、音乐特征及其文化功能。

【关键词】青海;少数民族;傩乐;音乐特征;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傩”是起源于旧石器中晚期狩猎活动的驱逐术,以“驱鬼逐疫”的功能而存在至今,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字词,尤其在古代,它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和人类生命、生存紧密相连。在今天,它仍以非物质文化形式渗透到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一些方面。“作为原始自然宗教信仰的产物——傩,没有自己的教主(创始人),没有组织机构,没有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系统。它信仰‘万物有灵的泛神论,崇拜图腾、神鬼和祖灵,在祭祀活动中实践着阴阳五行学说。”[1]千百年来在宫廷、官府、军队、民众、寺庙的傩祭仪式以及各种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中,以傩歌、傩舞、傩艺、傩技、傩戏和傩俗等的形式而存在。

青海民间的巫傩文化也极为丰富,主要存在于藏族、土族、蒙古族和汉族局部地区的民俗活动中,以“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乡人傩祭和傩坛巫术为主要内容”。[2]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傩乐仪式内容,而傩乐的表现又以器乐和舞蹈为主要的形式。

一、青海傩乐的乐器构成

青海傩乐文化主要存在于佛教寺院的法事活动、安多藏戏、黄南“六月会”热贡乐舞、土族“纳顿”、汉族祭祀法事活动等传统仪式活动中。主要乐器为打击乐,也有一定的管乐。

“在藏传佛教寺院实际使用的乐器虽然只有打击乐与管乐两类,但寺院中却把这些乐器按不同演奏方法分为三类。即吹奏(藏语称‘bi)类、摇奏(藏语称‘zhoe)类与击奏(藏语称‘dung)类。后两种以直接敲击方式和间接敲击方式之不同而加以区别。”[3]其中吹奏类乐器有藏唢呐、大法号、白螺号、小法号、骨号等;摇奏类乐器有法铃、盘铃、摇奏鼓、牛角砂盒等;击奏类乐器有大法鼓、中法鼓、小法鼓、钹、镲、云锣、锣、碰铃等。

安多藏戏的音乐是在寺庙宗教音乐如“道歌”“诵经”“嘛呢”等调的基础上吸收借用藏族民歌如“伊”“勒”“则柔”等发展而成,由唱腔、舞蹈音乐和器乐曲三部分组成。其器乐曲多数直接来源于宗教音乐,乐器以宗教仪式中的法器为主。安多藏戏乐队由弦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其特色乐器有大藏鼓、大中小法鼓、龙鼓、巴郎鼓、牛角沙锤、大中小铜钹、大中小锣、藏大号、铜号角、藏唢呐、海螺、扎木聂(龙头琴)和牛角琴等。

在热贡“六月会”的仪式活动中,乐器多以鼓、钹、镲、锣等打击乐为主。

土族纳顿锣鼓乐所用乐器中最基本的有鼓(大鼓、堂鼓、小鼓),锣(道锣、大锣、小锣、手锣、音锣),钹(大钹、大镲、小镲)。“啵啵会”上法师用的法鼓被称为“啵啵鼓”。

二、青海傩乐的音乐特征

傩乐在青海藏传佛教不论是宁玛派、格鲁派或其他教派的寺院中都可见到。“藏传佛教从传入到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渗透到了寺院佛事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在诵经法会、观经、晒佛和各种庆典等所有宗教仪式之中。音乐不仅是佛教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成为寺院僧侣必须认真修炼和熟悉掌握的基本课目和技法之一。因之,藏传佛教是艺术色彩浓厚,音乐性极强的一种宗教。”[4]其傩乐主要分为经韵和鼓吹乐两大类,是羌姆(法舞)乐舞的重要成份。经韵有吟诵和吟唱,都是通过音乐手段来完成的。在上文所列乐器中,唢呐和鼓、钹最为突出。乐器组合有轻型和重型组合两种形式,前者如一只或多只法铃的;一副镲的;法铃与手摇鼓组合的;两只唢呐的;两只螺号的;法铃、手摇鼓加唢呐或螺号的等。后者如多副铙钹与多面柄鼓组合的;多副铙钹、多面鼓加两支大法号的;多副铙钹、多面鼓、两支大法号加两支唢呐的;最庞大的有多副铙钹、多面鼓、两支或四支大法号、两支小法号、两支唢呐、多只螺号、全体法铃、手摇鼓等形成合奏的组合。羌姆的表演场面肃穆威严、气势恢宏。表演时没有歌唱,由唢呐、法号、鼓、钹、螺号等奏出的音乐宗教色彩浓郁,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土族纳顿锣鼓乐,在土族群众大型传统庆典纳顿节活动中使用,锣鼓数量较多,声势浩大,有固定的一些锣鼓牌子。曲目如《起鼓》《纳顿鼓》《擂鼓》《庄稼其锣鼓》等。

傩乐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制造氛围,突出节奏点,有匀速、轻击、碎击等,运用重复、变奏等手法,使其形成对比统一的有机织体。在多乐器组合中突显出不同声部节奏型和音乐形态的错落对比,形成较为丰富的多声部音乐特点。节拍可分自由节拍、扳式节拍以及两者的混合节拍等。管乐以长音为主,唢呐曲调以长音加颤音装饰的节奏演奏,旋律悠扬、华丽;大法号以演奏单一的长音节奏为主,通常用纯五度之间的转换,以低沉、浑厚并带有震撼力的声响,表现出佛法的威严和力量。

三、青海傩乐的文化功能

在原始蛮荒时代到现代信息时代的漫长发展中,傩文化不断舍弃、吸收、演变和积累,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佛、道神谱系列杂揉其中,成为一种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综合体。

“青海700余座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属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等教派。几乎每年各派都要举行四次不等的宗教祭祀活动,即大法会。法会上大部分寺院都要跳宗教舞蹈,即‘羌姆乐舞。”[5]

在长达数月的土族纳顿节活动中,傩乐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其固定的程式和礼仪在整个民间图腾狂欢中起到了凝聚性的作用。

现存青海傩乐具有以下主要文化功能:首先表現出了远古巫傩文化的渊源痕迹,这是古老文化的原始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具在一种活化石的意象,它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是傩乐文化所承载的宗教教化功能,尤其是青海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人类社会问题。再次是人民生活的自娱性功能,每年每次的各种傩乐活动已然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法会、每年的“六月会”“纳顿”等就象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渗透到了青海高原每方土地人民的心目当中。做为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的每个部分,都在其中得到了预期和意外的各种收获,并以一种文化风俗的固定风格固化起来,形成了青海地域化的人文景观和社会伦理模式。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形态下,这都是不容小觑的深层社会问题。我们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傩乐文化的研究目的,也应该建立在它的深层文化功能基础上,为建立多民族融合的和谐社会而探寻合理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曲六乙.傩魂.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M].北京:昆仑文化论集,2002.

[2]马达学.青海民俗与巫傩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昆仑文化论集,2002.

[3]多杰仁宗,满当烈,晁元清,王玫.青海藏传佛教音乐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4]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青海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青海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5(05).

[5]马盛德,曹娅丽.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与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08).

作者简介:李国顺(1964—),男,藏族,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理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理论作曲及音乐教育研究,传统音乐研究;谈云波(1970—)女,蒙古族,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音乐教育学科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声乐及音乐教育研究,传统音乐研究。

基金项目: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傩乐研究”(项目编号:14031)。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音乐特征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服装广告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