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2018-05-14 08:59王蓓蓓
北方音乐 2018年2期

王蓓蓓

【摘要】凤阳花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自2006年凤阳花鼓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凤阳花鼓的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等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对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进行探究,旨在促进凤阳花鼓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多维视角;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一、凤阳花鼓艺术形式多样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凤阳花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皖东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凤阳花鼓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凤阳花鼓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凤阳花鼓艺术的影响范围比较广,知名度较高,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凤阳花鼓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融合了舞蹈艺术、民歌艺术以及曲艺艺术等,属于一门综合性艺术,具体介绍如下。

(一)曲艺艺术形式

曲艺艺术是中国最具民族特点以及民间意味的艺术表现形式。曲艺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段,一种是“说”;另外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唱”。主要采用一人多角的方式进行表现。凤阳花鼓的表现程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坐唱,另外一种是唱门头。坐唱主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坐在长凳上演唱,演唱内容通常是长篇叙事性故事。而唱门头主要是沿门乞讨,演唱内容多是“吉祥话”,演唱篇幅比较短。曲艺就是以说、唱为主的艺术,与民歌艺术与舞蹈艺术相比,形式与内容更加灵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二)舞蹈艺术形式

凤阳花鼓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自身特性。凤阳花鼓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播是被动性的,最初,凤阳花鼓的艺术功能主要是“讨饭乞食”,所以说,凤阳花鼓最开始是一种乞讨工具。在凤阳花鼓发展初期,凤阳花鼓的词曲皆反应了人们生活困苦的境况。因此,以说唱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实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凤阳花鼓艺术不再是“讨饭乞食”的代名词,而是一种传统艺术。在1995年凤阳县民间艺人赴北京进行文艺汇演,在这次文艺汇演中以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示凤阳花鼓艺术,标志着凤阳花鼓艺术已经成长为舞蹈艺术。

(三)民歌艺术形式

凤阳花鼓作为安徽民歌以唱为主,这与曲艺艺术有一定的区别,曲艺形式以说、唱为主。凤阳花鼓以民歌形式表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凤阳花鼓命名的民歌;另外一种是以凤阳花鼓为基础重新创作的民歌,主要以“打花鼓”“凤阳歌”等命名。

二、凤阳花鼓艺术影响的深远性

凤阳花鼓的艺术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政治、历史与地域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凤阳花鼓的产生与社会环境、凤阳的地理环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研究凤阳花鼓艺术影响时,从多方面对凤阳花鼓的艺术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具体介绍如下。

(一)凤阳花鼓对其他艺术的影响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各个地域、各个民族以及各个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通常在艺人落脚的地方流传开来。凤阳花鼓艺术通过外出乞讨的民众逐渐传播到各个地方,对各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变迁,凤阳花鼓艺术对奇特艺术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作曲家瞿维1948年根据凤阳花鼓的曲调元素改编了一首钢琴曲《花鼓》,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目前,在民间歌曲以及曲艺音乐之中,与凤阳歌同宗嫡系的曲调有三百多首,说明凤阳花鼓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深远。除此之外,凤阳花鼓文化作为悲苦文化的象征,其中蕴涵的“悲苦基因”也融入与其他艺术之中,不断繁衍传承。

(二)凤阳花鼓的当代使命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上文提到,最初凤阳花鼓是一种乞食工具,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凤阳花鼓早已脱离了“讨饭乞食”,凤阳花鼓的艺术功能以及历史使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世纪以来,凤阳花鼓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开始迈向国际舞台,凤阳花鼓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现代创作中许多艺术家都会应用凤阳花鼓曲调,同时,关于凤阳花鼓艺术的研究不断增多。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凤阳花鼓是一颗闪耀的明珠,自凤阳花鼓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来,社会各界对凤阳花鼓艺术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为凤阳花鼓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本文研究分析了多維视角度下的凤阳花鼓艺术,对凤阳花鼓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和的深远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希望分析能够挖掘出凤阳花鼓艺术中蕴涵的深厚文化,促进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业浩,周静.江淮姊妹花——凤阳花鼓与黄梅戏比较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6,35(02):79-82.

基金项目: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凤阳花鼓的音乐形态学研究”(项目编号:YJZ-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