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话剧《凌河影人》的表演创新

2018-05-14 08:59王甲坤
北方音乐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话剧创新

王甲坤

【摘要】话剧《凌河影人》采用了方言式的台词风格,结合了民间皮影的表演手法演绎剧中人物,取得了极大的震撼效果和观赏性,为话剧表演的创新探索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话剧;表演风格;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话剧《凌河影人》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辽西大凌河一带活动于民间的皮影艺人的传奇故事。当年,大凌河两岸的皮影演出市场是由两家著名的“皮影班子”主导的,两家皮影班主为争夺“影匠王”的金匾,结下了仇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辽西大地,国恨家仇相互交织,让两家皮影艺人在国破家亡最危险的关头,摒弃前嫌,同仇敌忾,毅然用唱皮影的灯油点着了影棚子和自己的身体,像他们唱的皮影戏《杨家将血战金沙滩》里的英雄人物一样,高唱着“这血染的征袍,铁打的剑……”共赴国难,舍生取义,上演了一出悲壮惨烈的抗日壮歌。综观其艺术含量,无论是舞台的虚实,人物的塑造,场景的切换,气氛的营造,情感的把握,剧情的变换等,无一不是上乘之作,更值得一提的是,舞台上演员的特色表演堪称是一大创新,成为本剧的“点睛之笔”。下面结合《凌河影人》的表演手法,谈谈话剧的创新发展。

一、“人影相随”虚实结合

《凌河影人》是一部关于“皮影”的戏,皮影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颇受老百姓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话剧《凌河影人》的表演风格运用了皮影戏的“母体元素”,把皮影艺术的表演运用到了话剧舞台上。通过这个“影”,影射出了人的精神和灵魂。也正是因为有了“影”的存在,使整部戏在表演形式上立体感强烈,让“戏中有戏”,引人深思。例如,在剧中当舞台上两家皮影戏班子为了打擂大唱对台戏的时候,其表演手法就有了创新,舞台上并没有展示生活中真正的皮影表演,而是用剧中的真实演员站在影布后面,依靠舞臺的灯光展现皮影戏的视觉效果。另外,在剧中,一些在正面舞台上难以表现的情节被放到影布后面做人影处理。如,在全剧中所有的日本鬼子都不上场,整场日本人的出现都是通过皮影表演的效果展现出来的,舞台上只见其影、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这里,话剧的表演手势和形体动作完全变成了皮影戏特有的动作技巧,展现了“人影相随、虚实结合”的视觉效果,可谓是一大创新。类似表演展示手法,我们从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得以一目了然,那就是著名摇滚女歌手谭维维和陕西华阴老腔的完美组合,这一创新被有着“中国摇滚教父”之称的崔健奉为正宗的“中国摇滚”,可谓是与《凌河影人》异曲同工。

二、方言突出,情真意切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为了打造出精品的舞台艺术工程,在话剧《凌河影人》的制作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单单是演员的表演风格就做足了功课。剧组组建之初,主创人员为了贴近生活,追求舞台上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剧院一行三十多人驱车五百余公里,前往位于辽西的“皮影之乡”凌源市深入基层体验生活,特意请来了当地的皮影班子,让演员从皮影艺术的基本知识学起。著名演员宋国锋是剧中的主演,他饰演的剧中人是一位血性十足的旧时代皮影戏民间艺人,后来因为爱恨情仇双目失明,巧合的是凌源当地也有一位民间皮影艺人是盲人,为揣摩好角色特征,宋国锋老师就和他生活在一起,天天和他聊天谈话,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模仿他的辽西方言。宋国锋观察到这位老艺人在生活中,一听到别人演唱影调,就情不自禁地下意识地用左手按压琴弦。结果,在舞台上,宋国锋把他的这一动作出神入化地融入了自己的表演中,既生动又形象,很接地气。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体验生活,研究角色,准确地把握住辽西人的性格、心理和语言方面的具体特征,在经过后期的深加工打磨后,舞台上,他们用我们熟悉的“范伟式”的辽西朝阳口音演绎人物和故事,使整部戏原生态的生活气息浓厚,味道情感十足,更加真切动人,极具艺术魅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度的打磨和认真刻苦的排练,在杭州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话剧《凌河影人》从全部参加展演的来自全国的五十二台精品剧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取了“文华大奖”桂冠。

话剧《凌河影人》的成功,同时引起了文艺界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纷表示,这部戏是国内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优秀剧目之一,特别是剧中生活化的戏剧语汇,势必给发展创新中的中国话剧舞台提供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东西。那么,总结话剧《凌河影人》成功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我国话剧舞台表演创新发展的态势正蓄势待发,一批批好的精品剧目在创新发展的动力下如雨后春笋般亮相舞台,创新驱动不但是社会经济等领域发展的引擎,也成为我们打造文艺精品的必由之路。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万家灯火》等一大批精品剧目的推出与上演,必将极大地催生话剧舞台的变革与创新发展,让话剧的市场越来越宽阔,让话剧艺术真正成为陶冶人们情操,净化心灵,振奋民族精神的主流艺术形式。

猜你喜欢
话剧创新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再见啦,秋天!
《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在沪首发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