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巴赫《平均律》BWV866演奏处理

2018-05-14 08:59胡江涛
北方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巴洛克巴赫

胡江涛

【摘要】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中,1600—1750年这段时间被称作巴洛克时期,而正是这个时期,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了解除封建宗教思想的压迫,解除宗教对于思想的束缚,宗教界开展了一场宗教改革的复辟运动,歌颂自由,歌颂理性,因此涌现出了了许多的音乐作品,音乐艺术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一些音乐家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新的音乐形式、音乐风格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其中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音乐家,本文通过对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降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66)来进行分析,强调演奏技巧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钢琴音色对钢琴作品诠释的重要性。

【关键词】巴洛克;巴赫;平均律演奏处理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巴洛克时期(The Baroque),在西方的音乐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时期,音乐艺术尤其是键盘音乐艺术得以空前绝后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人才辈出。其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是巴洛克时期乃至整个西方艺术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对人类音乐的发展影响最为巨大的德国音乐大师。身为作曲家的他,生前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创作功底无不令人久仰山斗,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如数家珍的不朽之作,在如今仍是人人必弹的传世佳作,但由于巴赫所在的巴洛克时期距今久远,而那时的钢琴才开始了初步的发展,当时的钢琴分为楔槌键琴(Clavichord)和羽管键琴(Harpsichord)两种,发音方式分为“击弦”和“拨弦”两种,与现在的钢琴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音色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去更好、更贴近乐曲原意的演奏,一直以来都存在的较大的分歧,大家对于作品的指法、触键、情感、句读等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降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66)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演奏它的钢琴家层出不穷,国内外也有很多文献对这首乐曲进行了评说,但是对这首曲子进行大篇幅分析的却寥寥无几,从中国知网上可查阅到的提到并阐述这首乐曲的文献仅有12篇,其中胡丽玲在南平师专学报2001年第20卷第1期上发表的《巴赫与他的<降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张骅在学术论坛上发表的《巴赫三首前奏曲与赋格分析》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献,分别从乐曲的背景、情感、结构、速度这些方面进行了阐述。

歌唱性、复调性、断连性、装饰性、即兴性这五个方面,是打开巴赫键盘音乐作品的金钥匙,也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课题,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巴赫的《降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66),从而更好地诠释巴赫的钢琴作品。

一、巴洛克时期音乐

(一)概述

在西方音樂史上,有一个重要时期——从文艺复兴之后的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1600—1750)的大约这150年,人们称它为“巴洛克时期”(The Baroque)。

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文艺复兴运动的逐渐衰落以及反宗教改革潮流的蔓延,在意大利以及天主教甚至新教世界中,文学艺术和音乐元素逐渐纳入具有新的教会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开始被人们所接纳。在古典主义形式的完美、平衡、和谐被打乱之后,综合、理性以及刻意的修饰成为新一代风格教会为自己的世界从建筑形式上提供了富丽堂皇、瑰丽精致的形式,同时也给音乐刻下了自己的文化烙印。

(二)巴赫与他的作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音乐家、作曲家、管风琴家、演奏家,被后人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是西方文化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的作品星罗棋布,体现了他深邃的音乐思想,包含有前奏曲、弥撒曲、奏鸣曲、变奏曲、组曲、赋格曲、序曲、托卡塔、幻想曲等等众多的种类,这些作品对如今的影响也可谓是电照风行,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位作曲家可以想巴赫那样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追寻巴赫足迹的路上一定不要忘了去用心聆听,用心感悟,用心诉说。

《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两个部分,由上(1722年出版)、下(1744年出版)两册构成,每一册各有 24 首前奏曲与赋格,每一个调都有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分别用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写作而成,共48首,编号区间为BWV846—BWV893。

“音乐中的‘旧约圣经”,这或许是后人对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这部经典传世之作的最高评价了。历史上有大大小小的许多音乐家都演奏过此作品,在经过数代钢琴演奏家、音乐家的字斟句酌后,我们现在能够查阅到很多宝贵的影响资料和文献资料,供后人学习和参考。既是每一位学习钢琴演奏者的必弹曲目,也是钢琴演奏大师的试金石。十二平均律中每一首乐曲,特别是每一首赋格,无不包含着高超的复调技术、经典的旋律以及深刻的内涵。当我们演奏每一首平均律的赋格时,必须熟知所有的音乐语言,并凭借敏锐的听觉,丰富的想象,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内涵。只有经过一条不断反复探索的道路路,才能逐渐地挖掘出深埋在这些乐曲中的宝藏。在巴赫如此缜密的音乐的熏陶下,演奏者和听众足以得到灵魂的洗涤。

二、降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66)音乐本体分析

(一)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短小精干,是教堂管风琴风格的短小曲体,由快速的跑动句和柱式和弦构成,4/4拍,旋律优美,是一首带有托卡塔风格的前奏曲,用分解和弦来进行发展,速度自由,流动性强。全曲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10小节):

第一部分由三个层次构成(谱例1)两条旋律,主题为左手的低声部,由八分音符构成,歌唱性强。

低声部均匀而又平稳地级进下行,与上方的高声部反向相对而行(谱例2),与上声部分解和弦的轻盈、节奏的紧凑、活泼的弹性和华丽的音响所补充。

前奏曲以这种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进行发展,以两拍为一个单位,进行了3次模进,至第二小节后两拍处变为分散和弦,引出新的音型,开始了离调模进,第5小节第3拍开始,转变为连续副属和弦二度上行模进,第8小节F大调Ⅰ6和弦为模进的终点,从第9小节开始改变模进方向,模进式样改变为自然七和弦模进(二度下行),进入F大调Ⅰ分解主和弦处,第一部分结束,新的曲调作为连接两个部分的经过句一气呵成地将前奏曲推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10-21小节):

绚丽急速的第一部分之后,11小节两个和弦的插入(谱例3)标志着前奏曲进入了第二个部分,第二部分是雄浑的管风琴式即兴演奏风格的“华彩段”。

11小节前半拍,急速进行的旋律突然下跳十九度停留在D音上,表现出一种紧张感,倾向性很强。进入柱式和弦后,这种紧张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因附点八分节奏的减七和弦的从容进行而加重了。这些减七和弦平行进行,四次解决,延留音后跟着富有表现力的级进上行的乐节,不稳定倾向一次次地积累,造成了强烈要求解决的倾向逐渐推动前奏曲走向高潮。和弦后的级进上行音阶丰富了前奏曲的感情内容,也把音响的紧张度和戏剧性缓和了下来。第二部分有着紧张的氛围、华丽的乐句和丰满的音响。与第一部分的轻盈活泼的一泻而下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让前奏曲在有限的小节里表现出无限的情感。20小节处进入尾声,回到了托卡塔的形态,用一种清澈的、梦幻般的感觉回到回到前奏曲主题的音型上,形成首尾呼应,经过由低到高的两个分解八度的上行后,渐慢、渐弱至降B大调主音上。前奏曲两个部分在这里得到了统一,饱含古典美学的美。

(二)赋格

赋格共48小节,为三声部赋格,舞曲风格,二段体结构,有两个固定的对题,间插句长,是一首舒缓型的赋格曲。

主题由4小节构成(谱例4),由高声部在bB大调上进行主题陈述,后三个乐节由第一个乐节的6个音发展而来,b部是a部的加花模进,c部是b部的倒影加花,d部是c部的不完全重复。

4小节结束后,中声部进行下行五度的模进,到F大调上,此时的高声部同时出现了第一对题(谱例5)。

第9小节开始,低声部又回到降B大调,主题降低一个八度继续进行演奏,中声部继续第一对题,而高声部出现了第二对题,三个声部开始同时进行。13小节开始又将第5小节F大调的主题移高八度进行,高声部和低声部交换进行,中声部插入第二对题。

与此同时,进入第二部分呈示部,一个新的由主题变化而来的新的动机从17小节开始出现,并持续5个小节,这里称为第一间插句,由短小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高低起伏的旋律给人不断前进的动感。至22小节处,主题再次出现,离调到g和声小调上进行(图1),8小节后,30小节处出现第二间插句,左右手旋律互换,并互为倒影模进,依旧为跑动的十六分音符,继续向前推动,5小节后到达35小节出离调到c小调上,接着到降E大调上,至41小节处,离调结束,回归原调,一个8小节的尾声巩固原调,最后在降B大调的Ⅰ主和弦上,全曲终。

(三)前奏曲与赋格两者关系

“前奏曲与赋格”,别名“幻想曲与赋格”,并不是一个古老的曲种,也不是巴赫的首创,菲舍尔的曲集“Ariadne musica”可能是这种体裁的开山之作。

它有两种类型,并列式的前奏曲与赋格和对比式的前奏曲与赋格。并列式的前奏曲与赋格是指前奏曲和赋格的情感基调、速度力度相一致,具有同等的感情色彩,而对比式的前奏曲与赋格是指指前奏曲和赋格的情感基调、速度力度有明显的差别,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正如BWV866这首乐曲,是一首典型的对比式的前奏曲与赋格,它的前奏曲的飞快的跑动句一泻而下的气势,而赋格则是舒缓并带有诙谐色彩,两者的情感表达有着较大的差距。

前奏曲与赋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然会有对比式的前奏曲与赋格,他们终究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其紧密的逻辑感和巧妙的和声对位无不另后人所驚叹。BWV866这首乐曲的赋格是由前奏曲的低声部的旋律为主题材料进行再加工的(谱例6),是前奏曲低声部旋律的一个倒影模进。

由此可见,两者虽然在情感表达上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其有着丰富的内在联系,呈现出缜密的逻辑性,或许这也是巴赫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三、降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66)演奏技巧分析

众所周知,音色是音乐的四大要素之一。能够演奏出完美的音色,诠释每一首钢琴作品,是每位钢琴演奏家毕生的追求。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处理音色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自己的指尖能够拥有无与伦比的音色,通过钢琴这个媒介,将作曲家和演奏者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音乐中的触键、力度、速度等因素,决定着音色的不同,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对作品风格造成歪曲。

(一)手指断奏

前奏曲主题部分采用左右手不同旋律进行(谱例1),左右为轻松灵活跳跃的八分音符,右手则为由旋律音程构成的飞流急下的三十二分音符,紧凑、而又不失轻巧,让主题更加坚毅、辉煌。

在演奏主题时,要使左右手的两条旋律都要清晰,下键速度要快。在使用相同力度的情况下,下键的速度越快,琴键发出的声音就越明亮,颗粒性越强;下键的速度越慢,颗粒性就比较模糊。如果力度上再发生变化,这种颗粒感及音色的变化就会更加明显。此外,手指触键面积的改变也直接影响着音色。用指尖触键,得到的声音是通透、明亮的,有明显的音头;如果是手指肚触键,接触琴键的面积增加,落键的声音会阴暗、柔和许多,音头也不明显。如果我们将不同的下键速度、力度、角度相配合,音色就产生许多变化。演奏者对下键的的把握越好,其表现出来的音乐的感情就越丰富。因此,在掌握了不同的的下键方法之后,就应该训练不同表现力的曲子如何进行演奏。

因此,左手可处理为轻巧的跳音,利用手指来进行断奏,触键稍浅,颗粒感要强,右手用连奏来弹奏,一定要卡住节拍,和左手的衔接要做好,触键要浅,要极富颗粒感,既要有断连性又要有歌唱,这对之间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既要用指尖唱出优美的旋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犹如清晨的水滴落在荷叶上,轻盈而温润,又要干净利索,过后不留痕迹,。这部分比较考验演奏者的指尖力量的把握及手指的独立性,左右手的力度不要太强,要为后面的发展做好铺垫,指尖的力量要高度集中,在弱的情况下也要让音色保持通透。整个过程手腕要保持稳定状态,为手指的快速运动打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赋格曲部分整体进行得十分平稳,不像前奏曲那样辉煌地一泻而下,因此,演奏者在前奏曲过渡到赋格的速度的控制上就会出现一些偏差,难以把握好速度,导致在弹奏赋格时速度偏快,因而在情绪的控制上也很难平静下来。平稳进行的赋格其稳定性也要强,而且当时的羽管键琴没有强弱之分,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这首赋格时强弱、触键、力度等要素都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上,触键要有深度,尽量复原当时羽管键琴的演奏音色和旋律进行。

主题(T),是赋格的主干,全曲都围绕这主题来进行发展,因此在演奏时主题的声部一定要演奏地清晰,不一定声音要多响,要凌驾于其它声部之上。

通过弹奏不难发现,这首赋格主题句的后两小节出现了部分重复(谱例4),同理可见,在第一对题处也出现了部分的重复(谱例5),这样增加了乐曲的完整感。

巴赫为了弥补这种完整感对乐曲发展动力所造成的阻碍,他让后面每个声部的进行都紧密相联,就有了推动和发展,随着主题、对题、答题的起伏,逐渐推动者乐曲的发展,也打破了主题重复所带来的平衡感和终止感,因此在弹奏时要注意乐曲的推动性,强弱随着声部的起伏来进行细微的变化。

在练习时,首先要分声部进行练习,熟悉每一個声部的旋律,运用高抬指的方法进行练习,将每个音弹奏均匀、饱满;之后要分手进行练习,熟悉每个声部在每个手的组合排列,尤其是有多指同时弹奏多个声部的时候,指尖一定要集中好力量,将不同声部的音清晰地进行弹奏;最后要合起手来进行分声部的练习,每一遍练习分别突出不同的声部,触键稍微变浅,进行声部之间的融合,要把三个声部处理地非常妥帖,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声部之间相互“吵架”,就像三层的房子一样,协调发展又各有韵味。在演奏时不能只听到一个声部,要每个声部都要听得见,而且主题要略微突出,这是复调的精髓,也是一个演奏者能否演奏好复调的标准。

(二)双手交替

这一技术要点出现在乐曲的多处,我们以前奏曲第8小节为例(谱例2)来分析这一技术要点。

当我们在拿到乐谱时,要首先将指法进行标记,标记后不难发现此处需要左右手不断进行交替才可以弹奏下来,这是一个非连奏的地方,要求要有很强的颗粒感,既要有连奏的连绵感又要有断奏的坚毅感。因此在进行最初的练习时要用慢速去练习,触键要深,将每个音弹得足够均匀,左右手跨越时要多运用手腕的运动,来带动手快速、优雅地进行跨越,落下的时候要轻盈,和前一个音用同样的力度和触键,要给听众一种用一个手演奏出来的效果。在弹奏熟练后逐渐加快速度,触键的深度也随着速度的加快而变浅,要保证双手交替的无缝衔接,控制住大拇指的力量,要和其它手指的力量一样。

(三)和弦

前奏曲曲从11小节开始加入和弦的进行(谱例3)。

首先要注意和弦的节奏,在11小节之前都是轻盈快速地进行,到这里一定要“踩住刹车”,左右手八分音符的纵向出现使得乐曲在11小节处突然放慢,演奏者务必要控制好速度,由原来的指尖发力变为大臂带动发力,和弦要弹的饱满、明亮、通透,触键要深,身体自然放松,运用整个手臂的力量进行弹奏,八分音符的速度给大臂的运动留出来了充足的时间。右手和弦的冠音为隐伏旋律线条,在弹奏时要注意把隐伏旋律线条进行突出。

此处的和弦可加入踏板,来增强音响效果,需要采取切分踏板的方式来进行,运用踏板使多声部的音乐连贯又流畅,右脚尽量轻踩踏板,展现出音乐的层次感。每一个和弦我们都应将腰部的力量通过大臂带动小臂再到手掌缓慢的推动到指尖。当旋律在小指上单独呈现的时候,用力时可以高抬小指,轻抬手掌小指一侧为突出旋律做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巴赫的BWV866这首曲子是巴赫为数不多的托卡塔风格作品之一,其中的技术要点是非常多的,想要演奏好这首曲子,除了演奏者自身需要过硬的技术以外,对于这首曲子情感的把握和大量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歌唱性

在遥远的巴洛克时期,器乐音乐和声乐音乐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器乐曲的歌唱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演奏好乐曲的谱面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歌唱性,通过手指让音乐沁人心脾,从而带给听众多感官的享受。

(二)复调性

复调性无疑是巴洛克时期的一个巅峰,它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多声部的组合交织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享受,这就要求演奏者有着缜密的逻辑性,在拿到曲子时首先要进行深度的结构分析,让每个声部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光亮,然后通过声部间的练习达到平衡的状态,从而为听众打造一份视听盛宴。

(三)断连性

由于巴洛克时期的钢琴是拨弦古钢琴,发声原理和现在大有不同,要想在现代的钢琴上演奏好巴洛克时期的钢琴曲,就要把握好乐曲的断连性,通过断奏和连奏的有机结合来尽可能复原当时的音乐感觉和音色,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手指技术过硬的前提下对乐曲进行全面解读,从而更加接近“原声”。

巴洛克时期相比现在而言已经比较久远,巴赫的手稿有很多是在他逝世以后很长时间才发掘出来的,虽然巴洛克时期相对现在而言较为久远,但这个时期的曲子尤其是巴赫的钢琴作品是不可磨灭的。

巴洛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不仅是一个音乐的时代,也是一个把音乐作为一个精神的寄托去追寻自由的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对他而言,音乐可以让他通向天国,和上帝对话,音乐,是一个“隐蔽的理性的”接近上帝的方式。作为后人,我们在学习和发掘巴赫的作品的同时,必须用心去体会巴赫的作品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慰藉,如果对巴赫及其如此考究的作品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那么就味同嚼蜡,不进行深入地研究,就不会有意外的收获。相信任何一位热爱巴赫的作品的音乐爱好者都会愿意去欣赏、去研究。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曲子的时候,必须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揣摩,更好地把握乐曲本身,尊重原著,尊重音乐,这是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学生应该也是必须做到的。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王丹丹.外国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林华.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美]理查德·保罗·安德森.黑白键的对话[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

[5]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7]赵晓生.时空重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8]胡丽玲.巴赫与他的《b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J].南平师专学报,2001,20(01):101—104.

[9]张骅.巴赫三首前奏曲与赋格分析[J].艺术教育, 2007:102—103.

猜你喜欢
巴洛克巴赫
华丽巴洛克/莹润光泽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miumiu艳遇巴洛克
一个也不能少
巴洛克之涂绘风格探究
巴洛克风情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
巴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