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声三重奏《宁》配器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2018-05-14 08:59刘晓玲
北方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配器

【摘要】《宁》是作曲家陈怡受美国明尼苏达室内乐协会和杨百汉大学巴罗国际作曲基金会委约,创作于2001年的混合三重奏(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宁》这部作品在配器中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结合陈怡的创作风格与个性,实现了音乐创作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这部作品配器中所运用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研究其如何通过个性的音乐创作手法在配器上用西洋乐器来表现民族音乐的内涵,以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来丰富民族乐器。

【关键词】《宁》;陈怡;配器;民族音乐元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混声三重奏《宁》

混声三重奏(小提琴、琵琶、大提琴)《宁》创作于2001年。是为“魂桥——一场缅怀与和解的音乐会”而作,音乐会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绝人寰的“亚太冲突”而举行。这首作品以一种充满戏剧化的方式创作而成,用独具个性的音乐描绘了一幅残忍暴力、痛苦悲剧的场景,以及发人深省的沉思和对宁静和平的渴望。

二、《宁》配器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在混声三重奏《宁》这部作品中,不仅仅在音乐语言上取自于中国民族音乐素材,在配器上也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

(一)中国音乐元素西洋乐器表现

1.京剧韵腔

在陈怡的不少作品中,都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借鉴了中国京剧音乐元素,例如在钢琴独奏曲《多耶》中,陈怡将“京剧声腔”和“侗家歌腔”相互联系并融合在一起,运用了京剧曲调片段;在室内乐《琴箫引与剑舞》中,第二乐章的《剑舞》取材于京剧曲牌《夜深沉》;在不同作品中,对京剧音乐元素的运用方式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陈怡将东方素材与西方技法美妙融合的创作风格。

在《宁》的第59至62小节,运用小提琴模仿青衣唱腔,小提琴音区较高,音色较细,与青衣音色接近。小提琴从小字二组的G音震音滑向小字三组bB音的震音,这个大跳的滑音类似京剧青衣唱腔中的上滑音,犹如一声鸣响,出现在天空中。随后,从这个极高音区的bB音开始,出现了围绕其产生的震音。模仿了中国京剧中青衣的韵腔,表达了一种叹息、呻吟与哭诉的情绪。

2.古琴音色

在《宁》中还借助大提琴的演奏,以其音色模仿中国古琴的音色。

谱例1为《宁》的46至48小节,此处大提琴独奏,以拨弦开始乐曲的B部分陈述,并结合加重的跳音,產生了古琴揉弦的音色。

谱例1

(二)民族乐器现代式奏法

《宁》当中唯一的民族乐器就是琵琶,陈怡在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不仅仅是简单地利用琵琶的传统奏法,而是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宁》中琵琶运用了相角揉弦的技法,该技法不同于传统的琵琶演奏技法。相角揉弦,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在相角处做揉弦的动作,取弦与相角来回摩擦的尖锐刺耳的非乐音音响效果。来源于传统琵琶技法中的“吟”,但却不同于“吟”的乐音效果。在陈怡的琵琶独奏曲《点》中也曾运用到此技法,运用此技法发出的快速颤抖且缥缈的非乐音效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书写过程,增强了音乐想象力。

《宁》的第210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尾声部分。琵琶用相角揉弦的奏法,吟唱出《茉莉花》的主题。这种演奏技法所产生的音效,是一种虚无缥缈、空旷的意境。就像是在这场灾难后亡灵的哀鸣,配合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泛音演奏,产生一种静谧的色彩。描写浩劫之后的凄惨场面,满目凄凉。

陈怡的创作一直坚持通过音乐技法真实的反映和表现音乐内容。从音乐的标题到作品的创作技法、从作品中选取的音乐素材到音乐表现的内容都是紧密联系的。《宁》这部作品中所运用个性化音乐语言,体现了陈怡在作品中运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追求与热情。

三、结语

《宁》这部音乐作品的创作,极大地发挥了小提琴、琵琶与大提琴的表现力,将民族音乐元素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陈怡独特的创作手法,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其人生经验与内心世界。其音乐作品中的中西合璧,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个性化表现于作品中,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紧密联系,也为当代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高山.陈怡音乐作品民族化创作风格的特点及启示—基于和声学理论方法的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刘晓玲(1995—),女,江西省赣州人,硕士,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配器
交响诗《罗马喷泉》的乐队写作技术分析
歌曲欣赏四部曲
新维吾尔族“木卡姆”的音乐形式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及配器编排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贾钦多·谢尔西室内乐作品《IPRESAGI》第一乐章的配器分析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配器细节
拉威尔《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总谱分析
丰戏曲传统之翼振民族文化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