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瑶族民歌教学实践与传承

2018-05-14 08:59叶军
北方音乐 2018年8期

【摘要】贺州瑶族民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元文化结构、演唱审美情趣、承载文化礼俗、以及词曲严谨丰实的文化特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是保留和发展原生态唱法技巧的教学维度,也是基于民族文化自信的传承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客观审视贺州瑶族民歌的特征形象,并突出教学实践环节的传承作用,才能为贺州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全新的生命力。为此,本文简要分析了贺州瑶族民歌的文化特征,并总结了基于贺州瑶族民歌特征的文化传承要素,最终归纳了贺州瑶族民歌在教学维度的实践路径。以便为弘扬瑶族民歌的文化魅力,彰显其文化底蕴的声乐审美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贺州瑶族;民歌教学;实践维度;传承要素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民族文化传承是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贺州瑶族民歌在传统民族音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其优美的旋律与特色的演唱方式都是传承贺州瑶族民歌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激发贺州瑶族民歌传统文化魅力的基础要素。为了加强贺州瑶族民歌在传承过程中的原生态特质,本文提出基于教学实践和传承要素的发展建议,现做如下分析。

一、贺州瑶族民歌的文化特征分析

(一)多元文化结构

瑶族民歌在词曲形成阶段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影响,瑶族发于黄河流域,而后在部落纷争及诸侯割据产生了主体组群的分布演化。众多支系族群在主体文化的驱使与外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贺州瑶族民歌的多元文化结构性特征。诸如莲山、古城、新华、石家、富阳、葛坡、富川麦岭等主体族群所演唱的平地瑶虽然秉承了民族特色,但是也衍生出不同的歌曲旋律与演唱技巧。尤其在后期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喇格哩》或《蝴蝶歌》等歌曲并入了壮族与楚粤文化,其艺术形态凸显出多元文化的结构特征。

(二)演唱情趣再现

民歌演唱技巧的运用是为了激发其内在情愫,贺州瑶族民歌也并未脱离这一定律。在诸多贺州瑶族民歌中其浪漫、抒情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主旋律的欣喜、得意、欢快等喜悦情愫。这一的抒情节奏更加具备了感染力,继而影响到听众的审美体验。尤其字少音多、抑扬顿挫、唱腔悠长的节奏旋律控制了行腔表现的独特形式,为贺州瑶族民歌注入了欢快热情的氛围。因此,其民歌本身的渲染力也从词曲节奏和演唱者的情绪带动中推向了甜润悠长听觉感受。更加能够表现出贺州瑶族的人文性格特点,及其对于美好未来的喜悦情愫。这种基于贺州瑶族特征的演唱情趣再现,才是真正表达和极具感染力的人文特征。

(三)承载礼俗文化

贺州瑶族的所有民歌虽然融入了多元文化的缩影,但是在本质上并未脱离传承礼俗文化的特征形式。瑶族人民对民歌发自肺腑的热爱形成了民俗形式的整体基调,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性致索然便放声高唱。这样的民俗习惯衍生出特殊的节日演唱氛围。诸如传统祭祀礼仪、婚庆典礼、节假会期等重要日期,贺州瑶族民歌均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烘托元素。这种沿袭了数代的民歌演唱规律,形成了基于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的礼俗性特征,也是最为关键的文化传承标志。

(四)词曲严谨丰实

贺州瑶族民歌与我国其他民族音乐最为突出的差异性表现在词曲严谨丰实的特征中。词曲设计多为二声部或多声部,以及男女对唱。因此,在旋律设计上必须保持意境高雅的情愫写照,优美的旋律也促进了结构的严谨,每一首民歌中的词曲搭配虽然简练却尤为丰实。其规范性与严谨性并存的结果便是其演唱技巧的要求颇高,因此在传授与练习的过程中也受到吐词清晰度或标准音的限制,以至于传承难度突出。尤其在演唱组合形式上更多的倾向于男女对唱和多男多女组合配对,人次上的短缺或差异都会影响演唱效果。而演唱过程中的情态、姿势、语态、措辞、以及从起声到收尾都具备极为明显的规范性要求。因此,在诸多元素与演唱形式上的融合角度分析,贺州瑶族民歌的严谨性特征尤为突出,且在多年传承之下保留了传统唱法的古风古韵,形成了丰实度极高的多声部民歌完整唱腔。

二、基于贺州瑶族民歌特征的文化传承要素

(一)基于审美赏析特征的传承方向

瑶族民歌既保留了传统民族唱法,也在融入多元文化后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底蕴。传承其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与传承瑶族本身的文化特质同样重要。在贺州瑶族民歌的诸多特征之中,演唱情趣需要在自然氛围中深刻体验,礼俗文化更加是突出瑶族民歌特点的主要形式,尤其词曲严谨丰实的原生态特征是最为关键的传承基础。因此,教学维度之下必须考究和完善演唱技巧和文化底蕴的传承方法。否则,单纯的发声练习或文化学习并非真正的传承方式。任何脱离了民族基调的传承内容,也将失去对于贺州瑶族民歌的内在理解与辨析。因此,在贺州瑶族民歌特征的文化传承要素中,必须明确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在练习技巧之上必须附加人文形象辨析能力的考察和评价,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瑶族民歌的文化魅力,传承其特殊的演唱艺术文化形式。

(二)基于文化诉求的传承色彩基调

在民族文化自信的考量维度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自信。相信民族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内在潜力,才是推动我国民族文化不断传出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传承瑶族民歌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深刻感知和体会文化诉求的传承色彩与基调,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瑶族民歌文化内涵,进而传承其文化精髓展现瑶族民歌的原生态魅力。尤其在追求瑶族民歌的元素化特征时,必须深度契合原始文化气息的呈现方式,否则任何脱离了传统文化积淀的文化形象,都将背离文化主题的缩影,也无法客观表现瑶族民歌的真实风采。因此,在教学环节上的瑶族民歌文化传承,必须深刻发掘和感知其民族文化背景、氛围、形象魅力等一系列色彩基调,才能最终激发出瑶族民歌的真实情感,为传承文化要素奠定现实维度的艺术形象特征。

三、贺州瑶族民歌在教学维度的实践路径

(一)引导学生树立瑶族民歌的审美意识

在瑶族民歌的教学过程中,其唱法技巧的教学维度虽然尤为重要。但是在起始教学阶段必须以树立瑶族民歌的审美意识为核心教育方向。只有学生针对瑶族民歌产生了较深的主观认知后,才能通过系统的训练模式学习和传承其演唱技艺。基于审美意识的主观辨析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掘瑶族民歌情愫特征和人文形象的必要環节。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方式引导学生练习吐字、发声、呼吸、共鸣都是为音色服务的教学环节。但是真正能够影响学生辨析瑶族民歌的演唱特点及其文化底蕴,均来自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因此,在日常练习自然发声的环节上,并非刻意美化瑶族民歌的音色与音准。而是在契合实际表达瑶族民歌风情底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瑶族民歌的审美意识,进而全面了解和掌握树立瑶族民歌的演唱规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传授学生瑶族民歌的演唱技巧

尤其瑶族存在多支系的民族化分布特征,每一支系的民歌演唱皆有自身 独特的演唱技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极为有限,在传授了常规技巧之后必须通过长期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演唱发声规范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男女比例均等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练习进行演唱技巧和演唱形式的对比,最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其演唱方法进行训练模拟。再通过与传统瑶族民歌演唱风韵和形式的比较,便可以明确最终的演唱方法适应度。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因为瑶族民歌演唱特色的倾向而放弃演唱风格的形式化,否则也将淡化瑶族民歌的民族文化特质。因此,在教学维度中其演唱技巧的训练效果,与民族特殊情趣的保留效果均为最重要的教学方向。

(三)深度挖掘瑶族民歌的作品范式

瑶族民歌所保留下来的声乐作品是学生最为可靠的学习资料,在以往时期瑶族民歌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瑶族民歌的民族性与原生性。但是由于保存样本的范式功能较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取材资料也相对较少,因此其传承难度可见一斑。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于瑶族民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必须深度挖掘瑶族民歌的作品范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与参考对比资料。近年来民族音乐在艺术家的深度发掘之下,瑶乡各村寨的音乐作品得以展现,并出版了较多的歌集作品。诸如《蝴蝶歌》《开山歌》《咿呀嘞》《溜西拉咧》《飞柳飞》《敬酒歌》等等。这些旋律优美的瑶族民歌为后世音乐文化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参考范式。在集中训练演唱技巧的过程中,每一部作品都是极为关键的教学工具,对于瑶族民歌的教学质量,乃至传承与发展皆为最重要的驱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瑶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实践中,既要保留瑶族民歌的原生态特质,也要深度发掘其文化形象的表现形式。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设置,加强瑶族民歌的教学效果,并傳承其文化底蕴。在此过程中,需要声乐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瑶族民歌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掌握瑶族民歌的传统风情与民俗气质。同时在对比练习中逐步加强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进而传授学生瑶族民歌的演唱技巧。通过民族声乐教学环节在自然维度中的延伸,逐步解析和感受瑶族民歌的自然风情魅力,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与文化感知。最后通过深度挖掘瑶族民歌的作品范式,为瑶族民歌的教学实践积累大量学习资料与范本,支持瑶族民歌教学实践与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落实。弘扬瑶族民歌的文化魅力,彰显其文化底蕴的声乐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韦蕊.对广西瑶族传统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音乐时空,2015(08):63-64.

[2]梁钊.瑶族题材歌曲《回家过节》的音乐特征——对中国瑶族盘王节节歌《回家过节》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04):79-81.

[3]梁钊.论过山瑶“流乐歌”的艺术特征——以广西贺州黄洞村为个案[J].大舞台,2012(07):62-63.

[4]黄钰婷.广西贺州瑶族民歌《蝴蝶歌》、《喇格哩》的艺术特征分析[J].艺术百家,2010,26(02):214-218.

作者简介:叶军(1981—),男,汉族,广西贺州市人,武汉大学计算机音乐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