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国工匠”之梦

2018-05-14 16:38谢光明罗伟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检测仪中车

谢光明 罗伟

我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铁路机车电气装修工,虽然位子不重,可肩上的担子不轻。为确保每一辆机车性能完好、质量可靠地驰骋在世界各地,每天我头上是2万5千伏高压、脚上也是380伏电压,在这种环境下对车头进行“全身体检”。

1992年,刚进厂的我从事机床操作,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子冲劲和钻劲,我在这个近万人的大厂技术比武中拿了第一名,获得了人生第一个“技术能手”称号。那一年,我25岁!

“走技能人才的路,是非常靠谱的,是受人尊敬的。”这次经历点燃了我钻研技术的热情,坚定了我做一名“大国工匠”的梦想。

1997年,我考入铁道部职工大学,2000年毕业后进入交车车间,成了一名半路出家的机车电工。一开始,我不熟悉设备,认不清代号,那密密麻麻的图纸和数据对我来说就是“天书”,那时一个开关的位置我都无法准确地找到。

要有真本事,须下苦功夫。从那以后,我拿个小本子,把所有的部件画下来,反复记,不懂的地方粘着师父问。方法虽“笨”,却有奇效,渐渐地我能画出车里大大小小的设备,熟练掌握了各种类型机车的工作原理,还考取了机车电工高级技师。我从一名调试“菜鸟”变成一位能处理各种机车“疑难杂症”的“全科医生”,渐渐地善于用“智力”创造“效率”。

我们每检测一台机车需要做28个工序、560多项性能测试和检查一万多根线路,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机车就跑不起来。

有时候找不到故障原因,我们就要把近万根线路都排查一遍,短则耗时几小时,多则要查上好几天,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进度。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翻阅了大量电学资料,利用边角废料,加上自己上街买的材料,设计制作了一个检测仪,只要指示灯一亮,就能知道線路有故障。这个检测仪只有火柴盒大,成本低,便于携带,成为班组解决线路故障的“神器”。

我把排除疑难故障当成一种特别的消遣。我带领团队连续6年获得公司技术攻关一等奖,主持或参与技术攻关10余项,节约工时8000余小时,降低成本500多万元;发明的先进操作法在中车集团城轨、磁悬浮、新能源等产业得到推广运用,还有4项发明正在申请专利。另外,我编著了4本教材,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指导“出炉”了12名高级技师、25名技师。

我始终坚信,要把我们研制的机车做成艺术品,做到完美无缺,只有奋斗、奋斗、再奋斗,创造出匠心之作,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南非电力机车启动试制前,我了解到这批车是中车株机公司打入南非市场的敲门砖,试制下线只有短短半个月,工作压力巨大,我主动请缨:“我来扛,我带队负责。”

由于南非机车采取直流、交流双模式供电,这种双流模式在中国铁路机车制造领域尚属头一次出现,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白加黑”“5加2”,连轴转,累了就在司机室打个盹,困了就躺在地板上眯一会,我几乎天天“住”在车上。

其间,女儿提出让我参加亲子运动会,而我只能遗憾地在女儿书包里留下“爸爸今天没办法陪你了,下次一定说话算数”的小纸条。女儿一句“爸爸,你还不回来,我都不记得你长什么样子啦!”到如今都让我觉得愧疚不安。

可当身披中国红、肩镶南非国旗的车辆惊艳亮相,南非客人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工人牛,中国制造厉害”时,我所有的辛苦和遗憾、愧疚都一下子变得有了价值。

在这个新时代,凭着我们的精益求精、不断奋斗和突破,中车株机产品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誉满全球。

路虽远,不行则不至;事虽小,不为则不成。一个人一辈子不一定要干多少惊天动地的事,能把一件有意义的事干下去,并且干好就是值得的!从门外汉到高铁工匠,由普通员工到劳动模范,我用不懈的奋斗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感谢党给了我放飞梦想的舞台,感谢祖国给了我成长进步的沃土,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人生奋斗和出彩的机会!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检测仪中车
品牌护航中车高质量发展
过敏源检测仪
体脂检测仪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大国工匠”张翼飞
中国中车:角色定位问题制约发展
中国中车:铁总“长工”继续
基于Android平台的便携式痕量重金属离子检测仪的研制
家庭食品安全检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