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佛像撷英

2018-05-14 11:01夏文峰
东方收藏 2018年10期
关键词:璎珞头戴佛像

夏文峰

清代崇重藏传佛教,所谓“兴黄教,之所以安众蒙古”,藏传佛教在清代的传播和影响很盛。清代藏佛造像具有一定的理论及严格的造型准则。要求匠师必须依照《造像量度经》的规矩,以雕塑与绘画的形式按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地制作出来,以此作为藏佛制作的基本原则。

清代金铜佛像出现了以喇嘛教为内容题材的一种流派。造像多为眼向上钩、高鼻、长脸、丰胸、宽肩、细腰、大臀。佛像注重纹饰多、造型复杂。尤其是衣服纹饰、台座刻制都朝着注重细节的方面发展,并加入藏传密宗所供奉的重要神佛金刚萨埵、金刚持佛、莲花生、弥勒、绿度母、宗喀巴、大黑天神等,还有多面多臂的五大金刚、护法神和男女合体双身像等,具有藏民族的艺术特点。

清代金铜佛像较世俗化,佛像造型大多肩宽腰细、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似出于同一个模式。整体比例与轮廓的制作,能达到恰如其分,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衣饰与衣纹的表现采用现实手法,多着汉式服饰,衣纹呈放射状,自然流畅,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冠叶呈平板状,无镂空装饰,制作较为粗率。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胸前所饰璎珞、串珠等装饰制作较为精美细腻。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较为规整、扁平。这种现象是清代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尚在佛教艺术中的真实反映。佛像在风格和手法上,融入外来艺术,形成以印巴次大陆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种外来风格的模仿造像,以优美的造型、端庄的面像、合乎形态的身体比例结构而著称。

1.清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图1)

高18.5、长13、宽9.8厘米。通体鎏金,绀青螺发,顶有鎏金宝珠,面庞圆润,修眉细目,双眼略向下视,直鼻,唇微张,双耳下垂。颈施三道弦纹,身穿袒右肩袈裟,袈裟阴刻花卉纹,纹饰细腻流畅。衣带缠绕于右小腿上,自然飘落于莲花座上。结跏趺坐,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底座为双层仰覆莲座,仰覆莲瓣呈放射状分别,莲瓣之间夹成锐角,莲座底部略大于上部,平稳均衡。莲座上层饰一周连珠纹,下层饰三周连珠纹。此件造像简洁生动,质感极强,所用铜质之精,鎏金工艺之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神情表达之准确,为清代佛教造像的上乘之作。

2.清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图2)

高18.2、长11.4、宽8.5厘米。通体鎏金。身姿挺拔,宽肩厚胸,比例结构匀称。发髻高耸,髻顶宝珠,头戴五叶宝冠,束冠宝缯飘拂于耳际。耳环斜垂及肩部。面相圆润,宽额丰颐,眼睑微垂,双目直视,高鼻薄唇,面容和熙。上身袒露,胸前佩饰项圈璎珞。络腋的帔帛于双肘处绾成环状。手臂皆饰钏环。下身着长裙,薄衣贴体,裙褶自然摆铺于台座之上,生动写实。衣饰边缘饰钱纹。结跏趺坐,双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束腰双层仰覆莲座,造型宽大,瓣尖上翘,气势恢宏,制作精巧。

3.清铜鎏金菩萨坐像(图3)

高15.2、长10.7、宽7厘米。通体鎏金。发髻高耸,髻顶可见莲花宝珠。面容祥和。宽额头,两耳环斜垂及肩部。上身袒露,阔胸,厚肩,胸前饰二层璎珞。臂缠络腋,饰钏环。下身束裙,自然飘垂于双腿及底部。衣纹流畅,边饰花卉纹。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底座缺失。

4.清铜鎏金莲花手观音坐像(图4)

高11.6、长8、宽7.4厘米。通体鎏金,身体呈三折扭姿态,闲适自如。面相丰满安详,斜眉细目。头戴璎珞宝冠,染佛顶青,高发髻,顶饰宝珠。耳珰斜垂及肩。袒上身,璎珞、臂钏雕饰精美。腰束长裙,衣褶折叠流畅。右手置于右膝上,施与愿印,持莲梗,右臂外侧饰一朵莲花。左手在胸前,施无畏印,持莲梗,莲花置于左臂外侧。右舒坐于双层仰覆莲座上,右腿自然下垂踏小莲花,左腿盘曲。莲座上下各饰一周连珠装饰。

5.清铜鎏金背光观音坐像(图5)

高12.2、长7.8、宽3.8厘米。通体鎏金。火焰形背光,背光边饰卷草纹及连珠纹。面容严肃安详。头戴华冠,高发髻,头顶摩尼珠,耳后束缯带,耳环垂及肩部。胸前饰华丽璎珞,双手捧长寿宝瓶。双臂缠绕帔帛,衣饰自然飘垂于双腿之上,自然流畅。结跏趺坐于双层仰覆莲座上,仰覆莲瓣之间夹成钝角,莲座上下各饰一周连珠装饰。

6.清铜嵌银丝观音立像(图6)

高52.5、长14、宽12厘米。高发髻,有髻珠。头披帛巾。面部清秀、丰满,面容慈祥,略带微笑。宽额头,有白毫。双目微睁,直鼻,小口。胸前饰璎珞。身披帔帛至足。衣纹随形体处理,简洁流畅,衣饰云纹和花卉纹,由银丝镶嵌而成。左手持书卷,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站立于方形座上,开壸门,座上线刻“元和二年”。观音像背后嵌银丝“石叟”款。身姿自然扭曲,曼妙优美,庄重娴雅。手、足、发刻画准确、细致,为清代“石叟”款上乘之作。

石叟是明末著名冶炼专家和艺术雕塑大师。他继承风磨铜冶炼方法,熟练掌握铜嵌银丝工艺,善制嵌银铜器。所作多为文人雅玩之物,采用嵌银落款“石叟”二字,多在器物底部,篆隶均有,字体朴拙无俗韵。史载“石叟落款多用篆隶字体”。明人笔记《虞山三峰寺志》和清《萝窗小牍》中均有记载。《萝窗小牍》载:“石叟,……善制嵌银铜器,所作多文人几案间物,精雅绝伦。”石叟无传艺后人,故其作品珍贵稀少。清代也多见“石叟”款铜器,清早期“石叟”铜器做工规整,精致典雅。“石叟”款铜造像区别于一般宗教造像,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性,对作品美的追求远远超出供奉崇拜的实用要求,特别是对塑造对象神韵的把握,更非普通工匠所能企及。造像为铜质。

7.清铜鎏金手持金刚立像(图7)

高9.7、长7.6、宽2.8厘米。通体鎏金。一面二臂,立姿,弓步,身形粗壮,姿态威猛。怒发飘逸高耸,呈火焰形。头戴骷髅冠,颈饰项圈。面容夸张恐怖,三目圆睁,张口怒吼,露出獠牙,呈忿怒相。耳坠垂肩。上身赤裸,人头带自颈部垂于腰部,下身着虎皮短裙。右手高举金刚杵,左手当胸结斯克印。右肩下垂一条蛇,蛇头抬起贴于腹前。身缠络腋,飘于颈后,带末端如吴带当风而举于双足之上,与体态相呼应,静中寓动,栩栩如生。造型饱满,立体感强,为清代藏传佛教造像精品。底座缺失。

8.清铜鎏金胜乐金刚立像(图8)

高8.5、长6.2、宽2.9厘米。双佛连体站于莲花座上。主尊头戴骷髅佛冠,三目,披骷髅瓔珞,左手擎头骨钵,恐怖血腥,代表微细瑜珈修行中对无明执著的克服。佛母拥抱主尊,右手持金刚钺刀,左手持天灵盖,腰部饰宽肥莲瓣,右腿缠绕主尊腰际,表情似怒非怒,十分生动。

9.清铜鎏金绿度母坐像(图9)

高9、长5.5、宽4.9厘米。通体鎏金,部分脱落。头戴五叶宝冠,冠叶细小,间距略大。头略右倾,修眉广目,面型圆满,笑容温和,仪容端庄秀丽,姿态典雅。右舒坐于双层仰覆莲座上,右足踏小莲花。左手拇指与无名指相捻结施依印,持莲花茎,荷包待放于左肩之上。右手结与愿印置于右膝上。上身袒露,颈胸部饰璎珞,臂饰钏环,皆镶嵌绿松石。下身着长裙,衣纹自然流畅,饰花卉纹。身材比例准确,肌体线条匀称柔美。丰乳细腰,具有藏传佛像的特征。

10.清铜鎏金宗喀巴坐像(图10)

高10.8、长7.6、宽5.4厘米。全跏趺坐于双层仰覆莲座上,通体鎏金。面容丰腴,神态慈祥,面相庄重,略含微笑。头戴黄教通人冠,冠叶呈平板状披肩。双手结说法印,左右各引出一莲花盛开于双肩,分别托经夹与宝剑。身着喇嘛僧袍,衣褶随行,衣缘精工刻划联珠纹、花卉纹。身下垫坐毯,錾刻华美。工艺精良,细部刻画写实。

猜你喜欢
璎珞头戴佛像
离婚吧,霍先生
离婚吧,霍先生
璎珞:聚八方珍宝,饰流光仙裳
佛像面前的 菩萨
一串红璎珞
圣诞老人
头戴彩冠的冰脊龙
佛像面前的菩萨
快乐动物园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