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吹管乐器中的瑰宝

2018-05-14 10:51雷玉瑶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6期

【摘要】我国的民间音乐可谓是浩如烟海,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多姿多彩,除民歌、戏曲外,还有许多民间吹管乐器,如苗族芦笙,布依族勒尤,侗族侗笛等,可谓是种类多多。然而,彝族的莫轰却鲜为人知。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音乐文化异常丰富的民族,每逢彝族重要场合必有莫轰,这是彝族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本文通过形制、人文背景、功能并与唢呐的异同对比等几个方面阐释彝族莫轰。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吹管乐器;彝族莫轰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少数民族吹管乐器概况

贵州是全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之一,这里汇聚了苗族、布衣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吹管乐器:苗族的夜萧、三眼萧、芦笙、苗族萧筒、大萧筒、姊妹萧、直通萧、双唢呐;侗族的侗笛、双管、竹叶笛;布依族的布依萧筒、竹簧姊妹萧、鸭咀萧、缺口萧、笔管、大滴龙(竹制小唢呐)、勒浪、勒尤、葫芦唢呐;土家族的咚咚喹、双唢呐;仡佬族的泡木筒、哈姆标(双簧木管乐器);彝族的小闷笛、莫轰(木唢呐)。有的吹管乐器是几个少数民族共有的,如芒筒、长号、葫芦笙、土唢呐等。这些民间乐器中,有的已经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如苗族芦笙多次在国内、国际舞台上演出并获得大奖,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也是苗族对外的一个形象与符号。同样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象征,彝族莫轰与苗族芦笙相比,前者的知名度远不如后者,不过,这并不代表莫轰没有价值;相反的,作为彝族代表性的乐器,莫轰的价值与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二、彝族莫轰概况

艾倫·梅里亚姆曾提到过:“所有人,无论处于何种文化,都一定能将他们的音乐扎根于自己的信念、经历以及活动这一整体的语境下,因为没有这类联系,音乐就无法存在。”①彝族人相信万物有灵,这是他们的宗教信仰,而莫轰作为彝族祭祀中的“常驻嘉宾”则是他们将音乐扎根于自身文化与信仰的体现。作为彝族吹管乐器的代表,莫轰是彝族音乐文化的一种标志与象征。如前所述,彝族莫轰是一件令人们感到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乐器,因其外观与我国很普及的民间吹管乐器唢呐极其相似,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莫轰为彝族唢呐。这是一个误区,其实,两者并是同一件乐器。下面从形制、人文背景、演奏功能等方面对莫轰作详细阐述。

(一)莫轰形制及其吹奏方式

在毕节地区,彝族莫轰的吹奏者被称作“师傅”。这里的莫轰无论做工和用料都与唢唢不同,莫轰均由木料精心制作而成,选材多为梧桐树和杉树,现存在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待译的古彝族文献《那史纪透.冒亨纪透》中记载,莫轰是彝族祖先自己制作的,先用竹子做,后改为木头制作。直到现在,贵州地区的莫轰都还是用木头做的。在做工方面,莫轰师傅都采用纯手工制作,莫轰一般正面有七个孔,背面有一个孔,其音孔都是用烧红的铁丝慢慢钻孔而成,细致而讲究。一只莫轰由哨子、哨筒、堵气盘、小管、大管、杆身、喇叭口组成,以大莫轰为例,管身一般长480毫米,下端管径25毫米,上端管径为7毫米,喇叭口径为125毫米,堵气盘直径为30毫米,哨子长为15毫米,总长度为750毫米。由于都是民间师傅自己制作,所以每只莫轰在音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这并不影响其吹奏以及音色。

莫轰吹奏时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发出声音,吹奏时师傅们用手扶住管身,稍倾斜地对着嘴的方向,左手大拇指放在管背唯一的一个音孔上,食指、中指、无名指依次按正面上三孔;右手除大拇指外的四个手指依次放在正面下四孔。毕节地区的莫轰一般有几种组合方式,一种为“对对莫轰”,一种为“大扣小”,在第一种中,一般为两支音区一样的莫轰一起吹奏,音色、音高、节奏相近;在第二种中,由一只大莫轰与一只小莫轰组成,音区为高低八度,吹奏出来的曲子音域丰富,节奏、音色赋予变化性。一般在吹奏前,唢呐师傅们会喝上二两白酒,一是为了用酒浸湿哨子,以便于吹奏;二是为了助兴。唢呐的换气也是有讲究的,现有两种换气法:一种是循环换气法,指的是用鼻子吸气,利用口鼻的一吸一呼使得气息得以保持,这样可使乐句不中断,乐曲连贯;另一种是普通换气法,指的是利用两乐句间的空隙换气,使乐曲保持流畅、完整。

(二)悠久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

作为彝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吹管乐器,莫轰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是彝族流传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彝族众多乐器中最能体现彝族音乐风格的乐器。每逢彝族的重大节日,毕摩诵经、莫轰演奏是万万不能少的,由此可看出彝族莫轰在彝族中的地位。据彝族毕摩介绍,彝族开始出现祭祀活动的时候莫轰就开始存在了,证据是彝族人世代流传下来的祭祀中悬挂的一副图画——“那史”,上面祭祀、毕摩、冒亨一同存在。据很多古彝文记载,彝族的祭祀活动开始建立完善是在彝族历史的“什勺”时期,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古彝文文献《西南彝志.论歌舞的起源》记载“口吹莫轰。手弹弦琴”,《西南彝志.论窍舍的歌场》中记载“斋场的四周,来的有歌舞的男女,还有伴奏的乐师,莫轰的声音清脆如松果爆炸”。②以上古籍证明,彝族莫轰存在的时间的确是历史悠久。

彝族是一个信奉万物有灵的少数民族,对世间万物都怀着崇敬之心,所以,彝族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祭祀活动,例如,祭山、祭水、祭花神、祭祖先等。在这些祭祀中,除了毕摩的诵经祈福之外,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莫轰则为乐器中的唯一代表。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说过:“古人也许将乐器视为最有力的工具,以之建立与超自然和异域生灵的关系。”③对于彝族人民来说,祭祀是无比神圣与崇高的,它代表着与世间万事万物的沟通、与祖先、上天的对话。所以,作为在祭祀中固定出现的莫轰,其在彝族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角度去探究,即可探知莫轰为什么能作为彝族的代表性乐器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了。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在彝族地区,吹奏莫轰的均为男性,女性几乎没有。据考察,这是与彝族的历史以及宗教文化有关的,彝族莫轰从古至今主要用于彝族的宗教仪式或者祭祀活动中,而彝族传统宗教祭祀举行时有许多的禁忌,其中首忌女性入场,所以,彝族莫轰多为男性吹奏,这也体现了彝族的人文背景。

(三)莫轰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除了上文提到的用于宗教祭祀活动这个功能以外,莫轰还用于婚礼与白事中,用于前者功能为传达欢乐、喜庆的情绪;用于后者则可理解为表达寄托哀思之情。同一种乐器,身处于不同情景中,传达出不同的意义,这也是莫轰这件乐器功能、性能的最好证明。彝族举行婚礼时,一般都会有“酒礼”等风俗仪式,在这种大型场面中,除了演唱彝族民歌外,莫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都会有一支队伍吹着莫轰在前面开道,所吹曲调洋溢着喜悦的情绪;如用于白事中,那讲究更是多,一般主人家都会请一帮坐堂莫轰,一直要吹到葬礼结束那天,这时的莫轰就具有寄托哀思的功能,且具有一套完整的曲目:进场谱——祭奠谱——敬酒谱——斗谱——发丧谱——下葬譜——开棺谱——收尾谱。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莫轰是一件演奏功能与风格强大的少数民族吹管乐器,具有适应不同场合的功能,这也是它的特色与为什么能成为彝族经典乐器的原因。

三、莫轰的演变及其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甚至很长时间内部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被当成是巫术、封建迷信般的存在,被盲目的打压,使得其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一度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个别音乐种类消亡的状况。不过,随着国家对民间音乐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与保护政策,使得民间音乐开始得以积极向上发展。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具有原始风貌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当初被当成封建迷信的音乐如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在如此变迁的时代下,彝族莫轰的社会角色与功能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过去很多人认为彝族莫轰是上不了台面的,只能在偏远的山区、红白喜事上吹奏,是落后、封建迷信的象征,即便后来彝族开始向大众展示彝族音乐,也多以歌舞为主,莫轰只能小范围展示;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关注彝族的音乐,莫轰也随之开始被更多人接受,也渐渐开始代表彝族文化在各种大型活动与舞台上展现。很多人开始将它与唢呐进行对比、比较,关于两者的争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莫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话题度上,受到更多人的持续关注。

四、莫轰与唢呐差异比较研究

彝族莫轰因与唢呐外形高度相似,一直被人们称为彝族唢呐,其实,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异,下面从几点来叙述。

从诞生时间上来说,两者就不同。关于唢呐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据我国许多音乐界的专家多方考证,唢呐是一件外来乐器,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等地区,是当地一种常见的吹管乐器,就连其名称也是根据阿拉伯语音译而来。唢呐大约于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金朝、元朝传入我国蒙古地区,并于唐朝开始兴起,明清时期开始大面积普及并使用于戏曲中;而彝族莫轰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很多彝族老祖先讲述,自彝族有了祭祀仪式开始,莫轰就出现在其中,并一直延续至今,证据是彝族人世代流传下来的祭祀中悬挂的一幅图画——那史,上面记载了祭祀、毕摩、莫轰一同存在。据很多彝族古文献记载,彝族的祭祀活动开始建立完善是在其“什勺”时期,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④

从两者的发源地来说,唢呐是外来乐器,后期才在我国发展起来;而莫轰是彝族土生土长的乐器,现存在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待译的古彝族文献《那史纪透·莫轰纪透》中记载:莫轰是彝族祖先自己制作的,先用竹子做,后改为木头制作。⑤

从形制上来说,两者的确高度相似,不过,唢呐多用铜、铁等金属制作,杆身光滑;而莫轰则完全使用木料来制作,且杆身一般都有纹路。两者的喇叭制作材料也不同:唢呐的喇叭基本用铜、铁制作;而莫轰的喇叭则是用木料制作。

从功能上来看,唢呐在明清时期一般用于军乐中,这与它嘹亮的音色有关,后多用于民间红白喜事中;而莫轰则一直用于彝族祭祀活动中,其功能就是为彝族的祭祀与民间活动服务的。

从演奏形式上来说,唢呐既有独奏,又能合奏。作为我国最为人熟知的吹管乐器,其在音乐上的发展是不容小觑的,它已从民间走向舞台,成为一种专业性的乐器,且有不少广为流传的乐曲。而莫轰作为彝族的乐器,知名度仅限于彝族地区,其在乐曲形态上也颇受限制,这与它在彝族社会中的功能有关。且莫轰只有合奏形式,独奏基本没有,这又与它出现的场合有关,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所以,作为一件乐器,其在音乐上的发展远不如唢呐。

从演奏者性别上来说,莫轰是随着祭祀、宗教而产生的,而彝族从古至今,祭祀场合有许多忌讳,其中首忌女性入场。这方面,古彝族文献《把数》(待译)中有记载,这极有可能是与彝族古时候的封建思想有关。所以,彝族莫轰的吹奏者均为男性.而唢呐的吹奏者则不分男女。

五、结语

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吹管乐器中,莫轰虽不是最特别的,但它是独一无二的,它代表了彝族吹管乐器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彝族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与活化石,它代表了彝族人民早期创造乐器的智慧。将彝族莫轰大力发展,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彝族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同时也是对国家近年来弘扬民族文化的积极响应,它也是我们研究吹管乐器起源与发展的现实例论。

注释:

①转引自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189页。

②张中笑,王立志,杨方刚,《贵州民间音乐概论》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9页。

③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334页。

④张中笑,王立志,杨方刚《贵州民间音乐概论》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9页。

⑤转引自张中笑,王立志,杨方刚,《贵州民间音乐概论》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9页。

参考文献:

[1]柯琳.贵州少数民族乐器100种[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2]宋延雷.关于山东高校传承齐鲁民间器乐文化的构想[J].枣庄学院学报,2017(3).

[3]古宗智,张中笑,杨方刚.贵州民族民间器乐文化[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4):1-15.

[4]张中笑,王立志,杨方刚.贵州民间音乐概论[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5]布鲁诺.内特尔 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雷玉瑶(1993-),女,贵州毕节大方县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