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8-05-14 10:51冷小严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

冷小严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为文化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必然要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要打破现有数字化平台孤岛现象,打造“指尖上的文化馆”,优化文化馆人才队伍结构,使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实现精准服务,让群众更方便、更快捷地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资源池;评估标准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文化馆的社会职能与服务理念也应随之转变,与数字信息时代同步发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为互联网+时代文化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必然要求。

一、数字化建设是新时代文化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行业亟须融入公共数字化体系,运用互联网思维,应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探索文化馆数字化途径与模式,提升文化服务效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2017年7月,文化部印发了《“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化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化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推进文化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数字文化馆,将文化馆建成集公共文化交流、推广、创新的重要节点,整合公共文化资源,聚合公共文化力量,增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文化馆数字化发展瓶颈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文化馆系统数字化建设还相对滞后,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一)文化馆系统数字化建设的“孤岛现象”

全国多个省、市都在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但就一个地域来说,缺少数字文化馆、资源中心等数字化平台间统一共享的平台,来覆盖本地域进行统筹管理。本地域文化服务资源信息缺少流动性,文化资源不能进行有效合理利用,市馆、区(县)馆、街道(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四级服务网络缺少统筹共建的管理平台,因此,统筹本地域的人才、设备、节目、素材等各类文化相关资源、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支撑,形成一盘棋的服务网络体系成为大势所趋。

(二)缺乏数字化建设的人才基础

目前,文化馆普遍缺乏数字化、信息化的专业人才。根据文化部2015年《第四次全国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文化馆业务人员指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摄影、书法、文学、网络管理、理论研究、非遗(或其它)等11个门类。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需要增加新媒体制作、信息网络等数字化专业人才。目前,文化馆现有专业干部仍以各艺术门类干部为主,缺乏掌握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兼顾群众文化工作和信息数字化处理。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我国各级文化馆(站)信息化程度发展尚不均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在促公平、保基本的政策要求下,以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手段,深入基层,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成为迫切要求。尤其是新的技术热点如何服务于公共文化,需要结合工作具体实践与科技融合。

(四)未能形成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池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地方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尚显不足。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增强资源加工能力,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池,整合各地域公共文化资源,将文化馆建设成为本地域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汇集中心。

三、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发展问题对策

搭建数字文化馆平台,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整合和利用互联网的多渠道、多终端传播,通过数字化手段的智能聚合,广泛汇集本地域优秀文化资源和各类文献资源,为群众了解、学习、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捷的平台和窗口。

(一)建设“指尖上的文化馆”

“指尖上的文化馆”基于“互联网+公益文化”思维,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虚拟文化馆,功能包括线上、线下服务的对接,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以及用户沟通互动等,通过结合移动端的应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手机或ipad等群众普遍使用的终端,将数字文化馆打造成“指尖上的文化馆”。群众可以用手机或ipad直接浏览数字文化馆平台,包括信息发布、网上培训、活动开展、辅导创作、艺术欣赏等多种服务功能,进行活动报名、电子票务、文化场馆预约、创作资源发布分享、网络培训、观看活動视频、文化资源“点单”等,强化文化产品精准配送,突出便利的终端式服务,以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升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并将文化馆可提供数字化服务的项目增加到《文化馆评估标准》中,作为对各级文化馆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现有数字化平台推广运营

从2014年开始,全国部分城市已经着手启动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启动了第一批、第二批数字文化馆建设示范项目,以此带动全国文化馆数字化改造升级。对这些已经搭建的平台,如何推广运营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广泛宣传,开发各类线上线下互动的活动,以平台为核心支撑,集纳本地域优秀服务力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渠道,探索和确立公共文化领域的新型服务模式,提高整体文化资源利用率。群众通过一个平台即可享受本地域的文化馆服务,并逐步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评估标准规范。将数字化平台建设运营相关内容形成《数字文化馆建设规范》,为将来数字文化馆建设单位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参考。

(三)文化馆数字化人才建设

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引进数字文化馆建设所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新媒体制作、网站管理、电子设备维护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注重现有业务干部的数字化能力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分片分阶段进行数字化培训,不断提升现有文化馆业务干部的数字化水平,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人才队伍。将馆内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与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数字化的便利、精准,提升服务效能。将数字化专业人才纳入到群文专业人才队伍之中,增加到《文化馆评估标准》,可以作为基层文化馆在事业单位人才考试聘用的依据。

(四)文化馆资源池建设

整合本地区公共文化资源,形成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汇集中心,为群众了解、学习、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捷的平台和窗口。依托数字文化馆平台,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进行整合发布,使当地群众对活动的参与更加高效、便捷。对文化资源的及时更新可使本地群众第一时间享受到质量高、内容广的文化服务。使群众更加便捷地了解、学习、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演出、培训等文化活动,使本地区文化资源传承方式更加多样化,对弘扬本地域文化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

四、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展望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开放、合作、共享观念的普及,为新时代文化馆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数字文化馆、文化资源池的建设,实现文化馆(站)线上平台的统筹共建、资源共享。以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优化数字文化资源内容,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目标,建立数字化评估制度。通过建立服务评估管理系统,对汇总上报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共享、资源点击量、用户访问量、服务结果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数字公共文化的管理和数字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依据,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未来,数字文化馆将为群众提供各类定制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不断创新,发展门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载体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培训、文艺创作、体验的数字文化服务新形态,最终实现数字文化馆的零门槛,全覆盖。以数字文化馆平台为依托,通过平台集纳优秀服务力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渠道,探索和确立公共文化领域的新型服务模式,打响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扩展服务活动新形态,提高整体文化资源利用率,打造老百姓心目中优秀的精神家园。

參考文献:

[1]吴江.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构想[N].中国文化报,2013-4.

[2]杨洁.浅谈数字文化馆的建设[J].北方文学,2016(2):191-192.

[3]易姝.顺应信息化潮流-数字文化馆探[J].戏剧之家,2017(12):231.

[4]陈莉.文化馆建设中的科技应用[J].艺术科技,2014(10):63.

猜你喜欢
文化馆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8)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4)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