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苗寨 沧海遗珠

2018-05-14 12:57郑映李奉容
公民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苗寨天池山歌

郑映 李奉容

初秋时节,在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文凤村旁的一片树林里,仪式独特的苗族成人礼又一次举行,文海生是成人礼的主角。按照苗族风俗,男孩到了15 岁都要举行成人礼,这是每个文凤男孩的人生洗礼。苗族人崇尚自然,视树为神,这棵村民用来祭祀的枫香树高百余米,树龄已有上千年。大树的根部贴满了红纸,正前方点着香,摆满了祭品。在祭祀过程中,祭师进行庄严祷告,祈求祖先神灵护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老人们唱着古歌,教诲男孩要尊老爱幼, 勤俭朴实。然后,男孩逐一向老人敬酒, 并喝下人生第一碗酒,标志其正式成为步入社会的成年人。

吊脚楼诉说苗寨神韵

武隆区最偏远的乡镇要数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此地乃丰都、彭水、武隆的交界处,距县城 110 余公里。成片原始的森林,群山环抱的湖,自由栖息的白鹭,形态各异的石林,形成了后坪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在该乡文凤村里,有一座千年古寨——天池坝苗寨,可谓藏在深山中的一块瑰宝。

走进天池坝苗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漂亮的苗家吊脚楼,点缀在碧山绿水间,青石古道串联各户。在这里, 你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山脉和被梯田层叠包围的山谷。当地人恪守着牛耕锄耙的耕种方式,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恰逢正午时分,有几户人家的房顶炊烟袅袅,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狗吠声。

在苗寨的正大门外,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 朝门石”三个大字。据当地村民介绍,石头因位于寨子院坝的正大门外而得名,年代非常久远。

苗寨建于清晚,建筑形式为井干式吊脚楼。吊脚楼最底下一层关养牲畜、储肥, 楼上住人,设有堂屋、灶房、卧室、客房,最顶上一层储存东西。吊脚楼为穿斗式木质结构,斜面小青瓦飞檐屋面,工艺精细,色彩以橙黄色为主,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天池坝苗寨是渝东南乃至重庆市保存最完好的少数民族居民建筑群,共 12000 平方米,现居住农户 53 户 253 人,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也因此,文凤村被评为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据传,天池坝苗寨村民的祖先是从贵州迁入的乌蛮部部分民众,于清代建立村寨。寨中间有一口“仙井”,被人们称之为“天宫瑶池”。寨子下有一棵千年古树。这棵村民用来祭祀的枫香树,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演绎着文凤苗寨的传奇。

“镇寨之宝”源自美丽传说

相传,天池坝是玉帝的七女儿绿衣仙子张天羽下凡的地方,她天性活泼开朗, 做事泼辣大胆。某天,张天羽在天宫瑶池听见众姐妹在议论凡间生活,心想有机会一定要到凡间去看看。当天晚上,她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闭上眼睛仿佛白天听到的一幕就在眼前,人间男耕女织虽体力劳作辛苦,但那些无拘无束、恩恩爱爱的日子却是那样幸福。在天宫虽说过着神仙生活,却处处都是清规戒律。她心想, 何不现在就前往呢?于是翻身起床,趁着大家正在熟睡之机,悄悄地直往南天门奔去。说来也巧,值守南天门的神将正在打盹儿,七姐便神不知鬼不觉地飘然而至凡间。

下凡后,经过后坪时,发现这里的风景竟然比天宫还要美。于是她選择了一处地方住了下来,还仿造天宫瑶池的样子修建了一座水池,种上了漂亮的荷花。

张天羽在这里过着凡人一样的生活, 白日里赏玩风景,晚上呼呼大睡。她还在自家院前喂养了一只看家虎。不知过了多久,张七姐决定离开这里去别处继续游历, 于是飘然而去,往别的地方飞走了。

她在这里居住时留下的镜子和灯台后来变成了两颗漂亮的石头,当地居民把它们叫做“ 镜子石”“ 灯杆石”。话说就在张七姐飞走之后不久,天池寨内精怪横行,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经常有人被精怪祸害,人们苦不堪言。还好七姐把她养的看家虎留了下来,这只虎化身为山神,与精怪大战 49 天后,终于把精怪赶走。为了彻底震慑、压制住这些怪物,山神还在坝上丢下一枚印章,从此这些精怪就再也不敢来了,这枚印章就成了现在的“印把石”。

村民们把这几颗石头视为“ 镇寨之宝”,每当有游客到来,都会为他们讲述关于天池坝的美丽传说,让游客在如画美景和奇幻故事中沉醉。

非遗山歌唱出时代风貌

还未从精彩神秘的传说中回过神来, 我们又来到了会唱山歌、会打腰鼓的苗寨村民潘学舟家。为了学歌,年少时的潘学舟没事儿就跟着村里老人上山下地劳作,“ 老人劳作时喜欢唱歌,我就在旁边学。” 从老一辈那里学会的两三百首山歌,使潘学舟成为了一个“移动的山歌曲库”。

说唱就唱,73 岁的潘学舟咧开嘴、打起快板就唱起了山歌:“ 同志们呐仔细听哟,天下读书最为本嗬,当家人人要发恨,不可狼心把人害哦。”“ 嗬嘿! 咦呀嗬! 后坪自然遗产地,底下白云红鱼在做游戏,二王洞长得怪,龙宫宝殿惹人爱嗬!”

后坪山歌渊源流长,传说起源于明朝。这里山高谷深,林大坡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寨中人出门便是上坡下坎,生产劳作异常艰辛。极具智慧的土家族人常用山歌表达情感,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达男女爱慕之情,是后坪人灵感的呐喊、激情的呼唤。

为了能将山歌代代相传,经过后坪乡政府及相关人士的努力,后坪山歌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后坪人来说,唱山歌俨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土家族山歌在当地植根最深,名气最盛,且内容十分丰富,特色鲜明,上山劳动有劳动歌、男女恋爱有情歌、日常劳作有生活歌、逗小孩有儿歌……“正月点茶是新春,唱起山歌把土地耕。”一群姑娘、小伙儿扯开嗓子尽情发挥,“郎唱山歌声音亮,句句唱到妹心上,妹在房中坐不住,前门转到后门望。” 情郎就要出门,女子隔窗远望,怎么也找不到身影,女子唱响离别歌,送送情郎,场景甚是感人。

“ 大田栽秧行对行 ,三 路青来三路黄……”曾世红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坪山歌传承人,和他的妻子一起用朴实的歌声带我们进入了苗族人的日常生活。夫妻二人劳动或休息时,就靠着一两嗓子山歌来提劲或放松,高山巨谷、深林陡坡里,穿越百年的后坪山歌,传递着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 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追求人间真善美的情怀。

后坪乡政府为了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 积极推动山歌进课堂。黄华禄作为市级山歌传承人,积极响应号召,他坚持每周让山歌走进学校课堂。现如今,后坪中心校每周都能听见山歌在校园回荡。“ 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山歌,代代相传,民族文化才不会失传,传扬后世就有希望。”地方文化教材读本《后坪神韵》作者、退休教师余国钦说。

“ 以前流传下来的老东西,愿意继承的人越来越少啦。”曾世红感叹。在后坪乡,如何将这个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热情好客的火辣民族

苗族人热情好客,十分注重礼仪。苗族又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接待客人来访必唱起《苗寨拦门敬酒歌》:“天地悠悠转石磨,远方朋友来做客。树上喜鹊喳喳叫,苗寨美酒伴飞歌。喝,喝,喝。妹妹迎阿哥!喝,喝, 喝,美酒敬阿哥!苗家的心啊,好比米酒香!苗家的情啊,好比米酒甜!酒是拦门的开心果,不喝不准过!酒是结缘的见面礼,不喝别想过!”

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芦笙是苗寨人家的必备之物。每到苗族新年,外出的青年和外嫁的姑娘都会回家来,擂响太阳鼓,吹起红芦笙,与 家人一同欢度苗年。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等驰名中外。寨子里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 的盛装,她们绣上去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案,更多的是对爱情和生活的美好期待。吊脚楼二层的“美人靠”上,常倚坐一苗家女子,或是做着刺绣活 儿,或是半侧身张望楼下的风景,而她自己也和这 楼阁融为一体。

如果说,山歌、芦笙文化是一扇可以进入天池坝苗寨的大门,那么苗寨的“吃”文化便是可以 直视百姓生活的小窗口。

苗寨的人们是懂得享受“ 吃”文化的。苗族同胞喜食酸、辣,家家户户备有酸菜、糟辣子、腌 鱼、腌笋子等。酸汤魚的汤用泉水和自种的香糯酿制而成,鱼也是就地取材,用酸汤煮过后铺上 一层剁得细细的干辣椒制成的辣子,再加一些葱花、香菜,兼具酸辣香三味。

除了河鱼等美食外,还有一道美食“神豆腐”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进曾世红家中,烫熟的斑鸠柞树叶独特的药草清香便吸引了我们。

“ 灶头有神,我们苗族人在做‘ 神豆腐的时候都心存敬畏。”曾世红一边转头为我们介绍,一边用双手挤压着筲箕里的斑鸠柞树叶,“ 做这个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一定要干净,就像做人一样。用的灰只能是灶头的灰。”搅拌均匀的灶灰水和着深绿的汁液透过纱布渗进盆子里。经过静置浆汁凝固,“神豆腐”便制成了。

“非果非蔬非米粮,玲珑玉润翡翠光。争相举箸珠盘尽,唇齿生风久留香。”小小的豆腐方方正正地摆在盘中,凝聚了千年前苗族先人的经验智慧, 承载了历史洪流中苗族后代一辈辈的坚守和传承。

我们又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本孝家里,观摩木姜籽油的制作。

木姜籽被称作“ 味之山妖”,其味极香,常用于调味,在深山才能被寻到,除了制油,苗家人还常常在山野劳作之时,顺手采摘两把新鲜木姜籽,在炒菜时加入。

一方土灶、几件铁器,现代科学中的蒸馏知识,在多年前,早已作为生活经验被祖辈们总结、 掌握,简单的构造汇集了一代代人的智慧。灶内添上柴火,将一百多斤原籽蒸馏 10 小时,如此高成本和长时间的加工却仅能得到一斤半的油。

余国钦告诉我们,方圆百里只有赵本孝一个人会这种土法技艺了,由于成本高、售价低,愿意 学愿意做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余国钦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真真切切传承发扬下去,关键是要在助力乡村振兴上下功夫。编辑 吴婷婷 wuting24@163.com

猜你喜欢
苗寨天池山歌
今夜的天池
西江千户苗寨
黄天池
曹洋铭 谢妤天池 刘洛煕
天池
王芝藕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美丽的千户苗寨
国画:唱支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