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膜狭窄症微创技术打开“心门”

2018-05-14 12:54景在平
健康人生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门瓣膜供血

景在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人群中动脉硬化性疾病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主动脉瓣膜疾病也随着动脉硬化增加的趋势逐渐增高,特别是年过古稀的老年患者,心脏瓣膜尤其是主动脉瓣膜上累积了很多油脂,这些油脂逐渐钙化,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在这些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主动脉瓣膜的瓣叶逐渐变厚,瓣叶之间逐渐黏在一起,造成瓣叶即心脏的“主门”无法打开,这就是心脏主动脉瓣膜狭窄症。

足以让循环宕机的心脏病

正常人心脏主动脉的瓣膜打开的口径约为2.5厘米,根据测量经验,很多心脏主动脉瓣膜严重狭窄的老年患者打开口径仅4毫米。“心门”从2.5厘米缩小到只有4毫米,就会出现“心脏里面憋死,心脏外面饿死”的严重情况。主要原因是,心门狭窄,血液泵不出来,心室内的压力就很高;由于压力很高,心脏就得更使劲收缩,才能让血液泵出去;越使劲收缩,压力就越高,心肌耗氧量就越大,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没几天就会发生心衰,也就是“心脏里面憋死”。

“心脏外面饿死”是指什么呢?在这个“心门”的外头,第一级供血是心脏的冠状动脉,一方面因为主动脉瓣膜狭窄,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心脏在使劲收缩、耗氧量增加,这样的供不应求更加剧了心衰的恶性进程。

冠状动脉往上第二级血供就是大脑血供。大脑的供血不足,患者就会出现“昏昏沉沉、迷迷糊糊,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该睡的时候又不清醒”“有时候还突然晕厥”等一系列心源性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第三级血供就是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支气管和肺部的供血不足,患者就感到“气接不上来”“有气无力”,这就是肺的功能不支持,呼和吸都没有力,出现气短、胸闷、气急等症状。

紧接着是肝胆胰脾胃肠道等整个消化系统血供不足。整个消化系统供血不足,患者食欲不强,吃不了东西,“没有胃口”。不吃东西,就没有营养,更加供应不了能量。由此引发四肢乏力、体重下降、形体消瘦,逐渐失去活动力,最终陷入恶液质状态。

由此,患者从心功能不全到心衰、脑功能不全到脑衰、肺功能不全到肺衰、消化功能不全到消化功能衰竭等,总体呈现出“心脏里面憋死,心脏外面饿死”的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综合征。

微创技术减少损伤重启循环

这些严重患者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医学上称为“猝死”。统计结果表明,该类患者的年猝死率为50.7%。由于较高的猝死率,患者容易产生“等死”的消极心态。这种病症,在微创术未发明以前,只能靠开大刀来救治,医学上叫做“开放手术心脏主动脉瓣膜换瓣术”。这种开大刀的手术,由于患者需要被全身麻醉、开胸、心脏停跳、低温、体外循环、大量输血,再剖开心脏、切掉老化受损的瓣膜,换上新的人工瓣膜,再缝合心脏,关胸,再到逐渐恢复心、肺、脑、胃肠、肾等脏器的功能,这一系列脏器功能恢复的过程还需要患者在重危监护病房住上一到三周才能完成。即使如此,能够顺利恢复,也算被幸运眷顾。这种创伤大、失血多、并发症又多又重的大手术使老年患者、家属和医生都不得不面对“前有虎狼、后有深渊”的艰难抉择。

在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心脏瓣膜病腔内微创诊治中心率先在国内研究“微创换瓣”新技术,自国内第一例球扩式心脏主动脉瓣膜腔内微创换瓣术完成,至今已有七年。这种“微创换瓣”一改原来开大刀导致患者创伤严重的情况,用局部麻醉代替全身麻醉,用穿刺针代替手术刀,不开胸、心脏不停跳、不用体外循坏、不输血,把心脏瓣膜用一根很细的导管,从股动脉、颈动脉或者心尖导入到心脏主动脉原先病损的瓣膜处。也就是说,将原先病损的瓣膜当作“门框”,将新导入的瓣膜用球囊锚定在这个“门框”上,作为新“心门”,从而使患者严重狭窄到4毫米的“破心门”重新恢复到正常2.5厘米左右的“新心门”。原本“从此相思寖相远”,如今“便凭归框附诗筒”。

微创换瓣手术之后,患者“心脏里面憋死,心脏外面餓死”的状态立刻就能得到缓解,心脏获得了解放,能正常泵血,全身脏器的动脉也得到充分供血,这样,患者不仅立刻获救得到重生,还逐渐恢复了良好的生活质量:从原来的生活不能自理,微创换瓣之后,甚至可以承担一些轻度的家务劳动;从原来的心情阴郁,到内心阳光灿烂。神话故事中说爱神丘比特“一箭穿心”,而作为爱心使者,医生对这些老年患者实施的是微创的“一管开心”。

当然,我们并非要射穿患者的心脏,我们是用了一根很细的导管和微创的方法,打开了原先闭锁的“心门”。这样,患者的心“开”了,患者、家属和医生都“开心”了!

猜你喜欢
心门瓣膜供血
可说可不说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后瓣膜功能的临床应用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心门
心门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辣语
“烂”在心里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