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两大平原改革实验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新成果

2018-05-14 09:37李俊宇
奋斗 2018年5期
关键词:项目区高标准农田

李俊宇

2013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了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投入方式,解决突出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涉农资金整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整合克服涉农投资“碎片化”弊端,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总体要求,我省将国家明确的3大类77项涉农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统筹使用。这一改革也给农业综合开发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农发资金管理由过去部门为主体变为省政府为涉农资金整合责任主体,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政府为实施责任主体。二是重大项目建设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由单一部门动作变为多部门联动。三是与其他涉农资金相比,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规模不大,加之职能任务专属性不强,如果搞不好,农发资金可能会被其他涉农项目整合。

面对改革“重新洗牌”带来的挑战,全省农发系统深入调研、系统分析,理清思路、凝聚共识,主动适应、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最大优势是“综合”,可以实现其他涉农资金单一措施無法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开发项目,具有核心竞争力。另外,农发系统拥有长期实践形成的一套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一支数量可观、专业结构合理、专门从事项目管理的干部队伍。涉农资金整合之后,农业综合开发也将大有可为。

国家农发办明确提出黑龙江省可以根据改革试验实际来统筹安排农发项目资金,不仅足额拨付存量资金,而且增量资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支持我省先行先试。省财政厅专门设立涉农资金专项推进组,由分管副厅长和省农发办常务副主任任组长。这种组织架构有利于农发系统在涉农资金整合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全省农发干部深受鼓舞,由过去主要分配农发资金,变为站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高度,积极主动谋划农业综合开发重大项目,以项目开发整合涉农资金,突出改革创新,有力推动了农业综合开发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一、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面发挥了推动作用

先行整合农发内部资金。打破以往传统模式和框架,将历年分别管理的土地治理、产业化、部门、科技等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集中资金办大事。2014-2016年,全省集中农发资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27个,累计完成投资47.8亿元,减少项目数量,提高了单个项目投资额度。积极支持重点区域建设。我省选择21个市县集中投入涉农整合资金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重点区域建设,在土地集中连片的大中型灌区,集中配套建设水稻催芽车间、育秧大棚和农机合作社,其中一部分是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实施的,解决了基础设施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大幅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做大农发投入“蛋糕”。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合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撬动金融资本和引导社会资金增加投资,壮大投入规模,放大投资效应。2015年,全省农发资金总投入近50亿元,其中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及农民自筹投资20多亿元。

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发挥了中坚作用

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2013-2020年)》,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各地高度重视,坚持以农发资金为主导,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合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呈现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配套建设的突出特点。我省提出建设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目标,全省农发系统积极落实,将建设高标准农田与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有机结合,同步推进。2014年以来,全省重点投入农发资金,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生态高产标准农田673.81万亩,项目区新增生产能力14.77亿斤。

三、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我省以大型项目区为依托,由点连线,由线扩面,重点打造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带。特别是以国内先进、省内一流为标准,集中资金建设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总体数量多,全省达到27个,这在我省历史上是空前的;涵盖产业广,既有粮食作物的水稻、玉米产业,又有畜牧业的奶牛、肉牛产业,还有蔬菜、食用菌、马铃薯等产业;建设规模大,相当一部分示范项目区财政投资超过1亿元,规模宏大;科技含量高,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如建设农业物联网、浅埋低压管道输水、日光节能温室等;产业链条全,扶强龙头与壮大基地紧密结合,粮食加工与原料基地配套,乳、肉加工与养殖基地及饲草饲料基地配套,农机合作社与粮食烘干仓储设施配套,育秧大棚与浸种催芽车间配套;示范作用强,通过高标准建设,建成一批粮食生产、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园区,发挥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作用。走进示范项目区,大农田集中连片,大水利渠系纵横,大农机成龙配套,大设施棚室一体,大合作区社联动,充满现代农业气息。

四、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

在全国粮食连年丰收、我省粮食总产跨越1300亿斤大关并继续增长的情况下,全省玉米库存严重积压,如果不尽快搞好结构调整,就会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粮食大省仍然是经济穷省。全省农发系统率先行动,积极促进结构调整,通过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助推全省减少玉米种植面积。2013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扶持发展优质蔬菜、食用菌、马铃薯、饲草饲料及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了双城设施蔬菜、海林猴头菇、汤原黑木耳、望奎马铃薯、飞鹤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养殖等一批高附加值产业园区,项目区农民大幅增收,辐射带动作用凸显。

五、在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发挥了“孵化”作用

全省农发系统把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作为主要任务切实抓好。重点扶持组建农机合作社,大力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处高标准农田,配套一个农机合作社;建设一处规模化养殖园区,配套建设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两个配套”,在项目区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实行项目倾斜、资金倾斜、政策倾斜,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2014-2016年,全省农发系统扶持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8个,其中组建农机合作社76个,规模流转土地300多万亩。

六、在解决全局性最突出最急迫问题方面发挥了保障作用

围绕发展大局,突出问题导向,针对最突出最急迫问题重点投入农发资金,使农发资金成为更直接更有效的一笔财政支农资金。为解决粮食库存积压严重、加工和销售环节相对薄弱问题,我省投入农发资金3.7亿元,重点支持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玉米、水稻龙头企业进行政策性粮食竟购加工,促进了库存粮食加工转化;投入农发资金1.6亿元,支持建设省、市、县三级农贸市场67个,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投入农发资金0.5亿元,支持大米网等电商平台建设,扩大我省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为支持贫困县加快脱贫步伐,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汤原、桦南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新建2亿袋菌包生产线,在建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推动农民年增收3亿元,可脱贫解困2万人。为解决“两会”期间热议的龙煤集团转岗分流人员就业问题,省农发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投入农发资金9.05亿元,支持森工、林业等部门及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煤城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项目区高标准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22年我省将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山西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复工
汪岗镇三万亩农田改造工程启动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古代器具灌农田
黑板像农田
高标准要求未尝不可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