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价值

2018-05-14 16:11宋建华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宋建华

摘要: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稍显滞后,存在脱离实际、指导意义不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文章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严格按照大思政理念更新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大思政本质上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合并构建一套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建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育为辅、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政平台。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大多是以三融合理念为指导、三板块设计为载体、三协同为运作手段、三回归为目的的“一体三面式”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

“一体三面式”实际上是将理论教育、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整合为一个整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校内实训等教育学生,实现教育目标。校外实践通常是在学校与社会的主导下,由学校教师带队,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在贴近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分为回归生活、回归理性、回歸社会三个维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三协同即社会、学校和高校学生三方的互动协调,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的有机协调,课堂教育与时间教学并重,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因此,三协同的动力关键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环节较多,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目的,就必须使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形成良好的互动。只有建立一套互联、互通、互需的合作机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

(一)整合思政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在具体教学中,除了理论教学以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教学。但是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符合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中对实践育人的要求,能有效整合高校内的各类思想政治资源[1],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教育环境优势互补

思想政治教育在概念上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影响学生品格的各类实务的形成。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学生思政品德的塑造以及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的外部因素的综合,具有变化性、复杂性等特点。在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将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环境以及学生的心理环境开展教育。社会环境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心理环境包括认知能力、心理意志、情感等;而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2]。简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中的“三协同”教育手段能实现社会、学校以及学生间的良好互动,它通过各种环境的协调、优势互补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环境教育资源。

(三)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开放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要紧跟时代发展,选择具有针对性与开放性的教育内容。一直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假、大、空”的诟病,学生易对其产生抵触心理,一些本身正确的观点由于脱离现实生活、远离时代主题,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育人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实际,能有效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实践、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式教学实践等各项资源,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心理环境的有机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能进一步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丰富教育内容,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型高素质人才,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伟莹,罗少珍,孙贵平,等. “大思政”教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研究[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80-83.

[2]杨永清,景志明,唐仕琼. 论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举措[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95-9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