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器制造工艺由古至今的传承与创新

2018-05-14 17:02王建才
天工 2018年5期
关键词:玉料玉雕玉器

王建才

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玉器在中国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人素有崇玉、爱玉、赏玉、收藏玉的传统。在这么多年的玉文化历史里,中国也积淀了丰厚的玉文化内涵。其中,玉的制作工艺是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制玉工艺的传承发展,再到现代制玉工艺的创新发展,中国的玉器制造工艺可谓博大精深。

古代的制玉工艺,主要来源于制作石器。制玉也称为玉石雕琢,它主要包括切、磋、琢、磨等几道工序。切,就是解料,这里的料就是玉石,也称解玉。一般来说,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锯开。磋,则是用圆花蘸解玉砂浆修治玉石。琢,是用钻、锥等工具在玉石上雕琢花纹、钻孔。磨,是玉石雕琢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等,对基本成型的玉器加以抛光,使玉器发出凝脂状的光泽。

据相关史料记载,上述这套制玉技术,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并经过汉代的完善、宋代的提高,一直沿用到清朝晚期。而这套制玉之术,也是现代制玉工艺的基本流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不同的是制玉的设备、工具等发生了变化。

此外,在制作玉器的过程中,除了上述几道动手的工序外,还有一道特别的工序非常重要,那就是对玉器制作的设计,即在动手制作之前对玉料亮点的挖掘,并根据玉料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考虑玉质和玉色的使用,发挥出原料的最大价值,这是一个思考、琢磨的过程,也是玉终成大器的重要决定因素。

玉器的设计主要包含了前后衔接的两个内容。首先,对玉料的审视。玉料的质地、色泽、形态结构等因素,直接影响到玉器的后期加工。因此,面对一块玉料,工匠们需要力求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其特性,因料取材,因材施艺,选择玉料的优点,避开剔除瑕疵,以求达到对玉料尽善尽美的利用。其次,在审视掌握了玉料的特性后,进一步构思创作,描绘样稿。包括对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表现、玉料及色彩的利用、意境的构成以及实用性的设定等。

从玉器的用料选择,到玉器的设计,到玉器的雕琢,再到最后的抛光最终成型。工匠们除了单纯地制作玉器外,还在其中灌注了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文化认知。因此,在一些匠人看来,制作玉器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才能做出切合时代要求、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特别是在现代,随着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文化繁荣,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导致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极大改变,玉雕这一传统工艺美术也被要求要跟上时代步伐,玉雕匠人也被要求要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因此,提高匠人的文化修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传统书画、哲学故事、神话传说等都是玉雕的主要题材,至今仍为我们所用,因其传达出的中国哲学思想,能与玉雕这一工艺美术形式完美融合。中华民族自古秉承“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古人不斷探求内心、自我省悟,表达方式偏重于含蓄和具象,善于用客观事物来比喻志向追求,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匠人在琢玉时,往往根据玉料的颜色、玦度、纹理和形状来设计作品的题材,并且利用玉件上的绺裂暇疵以变瑕为瑜,因材施艺,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使其达到最佳效果,表现玉石中庸、内敛之浑厚与大气。所以,古人又有以玉比德之说,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同时追求“玉人一体”的思想和境界,“谦和适度,和而不同”,追求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这些就是玉器制作技艺在文化上的体现,也是匠人传统文化修养上的基本功。

除了上述谈到的传统文化基本功,匠人们还要敢于融合新时代的新文化,在创新上做文章,即通过挖掘和提炼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把握当今时代的文化、艺术、精神、情感和审美趋向,用玉雕艺术的特殊语言和表现方式,创作出具有当代风格和时代特征的玉雕艺术作品。这也是匠人们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猜你喜欢
玉料玉雕玉器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