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白沙村:从砍树到看树 走绿色发展道路

2018-05-14 09:03张荣良
浙江林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临安白沙林权

张荣良

编者按:

日前,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龙泉召开,会上,各地就“林改”工作作了典型经验交流。本期特别策划选取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白沙村,湖州市安吉县山川乡、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和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布袋坑村4个典型,以具体生动的实例,为大家展示浙江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实践。

白沙村位于临安区与安吉县的交界处,因太湖源景区坐落于该村,因而又被称为太湖源头第一村。全村区域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91%。有10个村民小组,1169人。全村以陡坡为主,平均坡度大于30度,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境内奇山秀水,满目葱翠,森林覆盖率高达97%。改革开放以来,白沙村依托山区资源优势,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村民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实现了从“木质资源”利用向“非木质资源”开发的转变,走出了一条林业三产融合发展、生态与经济双赢之路。

依山就势   实现林业产业融合发展

转变产业经营方式,促进林业产业生态化发展。2001年,临安区委、区政府率先决定在全区开展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长山林承包期、核发林权证工作。在林业部门支持下,白沙村积极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村民山林承包期50年,并给村民颁发林权证,发证率达99.5%,真正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白沙村村民也从“只顾眼前利益”转变为“着眼长远利益”。通过“林改”,全村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60.4%提高到了97%。中央10号文件的下达,更是为白沙村“林改”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全体村民享受到了“林改”带来的实惠。白沙村内经政府划定的公益林达3.7万亩,按浙江省现行标准,国家给予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每年就达120余万元。白沙村按照中央精神要求,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70%落实到户,人均1000多元/年。为了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方面,白沙村村民们以太湖源生态旅游景区为基础,向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销售林农特产品,村民不用出家门,就可以将家里的茶叶、笋干、山核桃等产品销售出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青山绿水、林木繁茂的良好森林生态环境,发展森林休闲度假旅游业,努力让旅游三产收入发展成为全村第一大支柱产业。

优化林业资源配置,促进林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为落实承包林地处置权,白沙村在基本完成林业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配套改革。在政府的牵头下,白沙村大力推行林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林业的集约化经营,加快了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吸引了大量工商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山林开发,促进了林业的规模化建设。通过充分合理利用引进资金,白沙村成功开发了以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太湖源生态旅游景区”。在林业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白沙村在2009年就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工作。村民以林权证为载体,将自己拥有的林木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贷款融资,村民除了可以享受降低利率的优惠政策外,还可以享受政府的贴息政策,极大地解决了村民在发展林业产业生产、扩大农家乐经营规模中的资金需求。据统计,各金融机构累计向该村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100余万元,白沙村完成了一次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的飞跃。

推动林业股份合作,促进林业产业效益化发展。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动了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林业科技创新进程。随着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林农依靠科技增加效益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但大多数村民又不愿意失去林地。为改变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经营粗放的状况,以夏宏根为代表的20多户村民在林业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全村第一个笋干竹低产林改造股份合作社。通过科学改造,该林地一亩笋干产量从3.5—4公斤上升到20公斤。在笋干合作经营获得良好效益的示范下,白沙村村民成立了多个培育茶叶、笋干、山核桃的合作经营主体。经营丰产笋干竹林2500亩、山核桃800亩、优质茶园500亩、高山蔬菜100多亩。股份合作社实现了林业产业的规范化经营、契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管理,节省了成本,增加效益并按章程分红,保障社员权利,为社员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社员也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多措并举   实现生态经济双效共赢

调动林农生产积极性,实现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白沙村是个纯山区村,耕地资源少,山地坡度大,但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而衍生出大量可开发利用的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全村现有毛竹林、经济林面积2.2万亩,在林业科技人员指导下,通过村干部带头、科技示范典型带动,白沙村村民大力开发“临安三宝”特产:茶叶、笋干、山核桃。同时,为游客提供大量绿色、安全、新鲜的森林旅游食品,随着生产量的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2017年全村“临安三宝”实现年收入2600万元,林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实现收入1200万元。临安生态旅游的首个景点龙须峡谷即现在的太湖源生态旅游景区,深受江浙沪等城市居民的青睐,景区建成当年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收入达100多万元。白沙村结合生态旅游开发,大力建设农特产品市场、茶室、饭店、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并积极开发旅游配套产品。全村现从事农家乐特色旅游经营的农户达到170余户,床位6000余张,带动了全村97%劳动力和500多个外来人员就业,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经济收入达8700万元,占村经济总收入的70%。

稳固林业生产责任制,促进林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白沙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始终坚持稳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不动摇,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促进了林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林改”加快了白沙村从“砍树”到“看树”再到“赏树”、从“卖山头”到“卖山货”再到“卖生态”的发展历程,白沙村村民也成功地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2017年白沙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万多元。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从“林改”前的薄弱村发展到现在每年仅山货市场、景区停车场租金收入就高达50万元。全村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兴林富民”示范村。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乡村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今的白沙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局面,还成为国际示范林中国网络合作伙伴,并获得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村、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林业观光园区、杭州市旅游特色村等众多荣誉称号。白沙村已成为临安生态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颗明星,是临安现代林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今后,白沙村将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联合临安观赏竹种园,依靠国际国内林业科技组织平台支持,开展“乡村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本着“一户一景、一步一景、村域大景区”的规划,做好控污治污,开发农家乐升级版——健康养生农家乐产业,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经济、循環经济和科技兴林之路。为实现林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和谐统一,林业产业的融合发展而努力。

猜你喜欢
临安白沙林权
赠我如你一般的骄傲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岁月也曾可期
被误会的白沙漠
游白沙坡温泉
杭州,下一个一线城市?
林权供求信息
刘翔白沙广告的烟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