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日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8-05-14 10:34符婷
知识文库 2018年7期
关键词:日语应用型课程体系

符婷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国内的不断扩展和延伸,中国已深入广泛地融入国际商务活动,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日经贸关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与中日贸易相适应,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对传统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实行的只重外语专业知识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复合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在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总体趋势就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与时俱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日语人才市场的供需平衡,使学生真正成为日语人才市场上所需人才。

1现有课程设置分析

目前对于日语教学的理解、课程设置及其发展前景,很多学校都是处在探索的认知阶段,尚未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和教学体系。鉴于我校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面比较分散,重点不突出,还不是很系统和规范,因此提出适应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1.1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每所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发展来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确定。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但是,目前我校日语专业就存在课程设置雷同的弊端,课程内容有交叉重复的现象,前后时间安排不合理,并且课程设置面有些狭窄,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有限,与企业的要求也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合理调整和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

1.2实践课时设置偏少

实践是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对于我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实践已被考试、课堂的理论教学所掩盖,实践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对于上实践课来说,学生也仅仅满足于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没有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到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实践课程的安排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调整教育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使他们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而我校日语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也更测重于试卷考核的方式来进行。

1.3实用型课程设置缺乏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如何缩小课堂知识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目前能采取的解决方式之一就是借助建立实训基地,帮助大学生们完成通向就业的路程。随着湖南市场经济发展,日本一大批企业在湖南落户。如:汽车制造、椽胶制造等产业需要一大批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可以根据国内或地区产业实际,设置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培养实用型人才。

2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方案

中日经济交往日益密切,这对日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多元化趋势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性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急需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语)型日语人才。 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型、复合(语)型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能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2.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凝练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规格、预期培养效果、对应就业领域以及专业发展定位等。

应用型、复合(语)型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依托学校的办学定位,面向行业和区域产业,发挥产业办学优势,通过与行业企业及其业务应用领域的产学对接,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面向定位和专业发展定位。并在相同相近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例如,针对中日经济活跃的特点,依托本专业翻译师资较强的优势,侧重培养能在“外事、经贸、旅游、日企等部门从事翻译及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日语专业人才。”

2.2转变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复合(语)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坚定人才培养定位。同时,不拘泥与传统的只重视课内教学的模式,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可以采用“3 + 1”实训、实施企业定制培养等模式。具体表现为学生3 年基础课程的学习+ 1 年的综合实践或实习。即大学最后一年,通过语言的综合项目实践和企业实习,全面强化学生日语听、说、读、写、译的专业实践技能,了解日本文化和商务惯例,使学生在校便具备了一年的“工作经验”。企业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提供优质师资、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能了解日企业务流程、认可日本企业文化,提高个人专日语业技能、职业能力以及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等,顺利完成由“学生”向“公司员工”的转变。

2.3梳理课程体系,打造特色课程

打破传统观念的禁锢,面向就业市场,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将产学研项目和前沿技术知识,纳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在梳理课程体系时,要注意课程之间横纵向的关系,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或知识能力的割裂。对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培养的能力,要注意培养程度的递进。同时,在培养方案中设置面向前沿技术和产学研融合的特色课程。并对特色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环节等进行一体化的设计。

特色课程,主要指能够充分反映国家和社会需求发展方向,既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体现专业办学特色,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课程。特色课程既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便于随市场需求变化和专业培养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指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校的办学特色,在本专业现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为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扩大就业领域而设置的课程。

2.4深化产学融合,注重实践教学

应用型、复合(语)型日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学融合,更离不开语言实践项目。尽管已经初步设置了一些语言实训项目,但还是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日语语言实践项目。并且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项目的设计、训练和实现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通过逐级递进的项目实践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日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真实或仿真实践环境,将企业实习、实训、顶岗等实践环节列入培养方案的教育教学环节,并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定制培养。让企业能够认真参与到部分教学计划的制定钟来,细化实践环节的全程安排。还可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任实践课程的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去,从而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并累积经验。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把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起来,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注重内涵发展、推进日语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并进一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形式地教授文化差异,开拓师资力量,使学生真正成为日语人才市场上所需人才,提高我校日语专业学生在区内外的地位和知名度,提高就业率。

课题名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日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课题编号:2016JSUJGB30。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外国学院)

猜你喜欢
日语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