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作文“批”与“改”

2018-05-14 02:37黄腾飞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明白习作习惯

黄腾飞

长期以来,学生一听到要上作文课或写作文,就有如闻风丧胆。究其因是作文教学弊端的存在,其主要表现为“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这样就造成作文教学存在“量少”、“心怕”、“质差”、“费时”现象。这同“改”的工作没有引起重视、不甚得法有很大的关系。结果作文只停留在形式,完成作文任务,形成“写——交——批——退——扔”的过程。这样即使做得再多,也很难有长进。因此作文教学很大程度要在“改”字做文章,下工夫。应该从教师的改过度到培养学生的“改”,即学生合作改,学生互改,学生自改,并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教师修改学生的习作是动教师的脑筋是教师在思维,在运用语言文字,学生的思维和语文实践都未得到训练,哪还有思维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再说,修改习作也是作文能力的一部分。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所以说既会写作,也会改作,才是作文能力的全部。因而,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是很有意义的,也是捷径。

一、教给方法,培养修改能力

修改习作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修改习作能力需要掌握修改的方法,还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对于初学习作的小学生来说,修改能力在于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之有法得、得法,训之有方。

1.教师要给学生做好修改的示范

教师的批改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很多教师对作文教学可谓是煞尽苦心,功于批改,却不见学生的习作能力大有长进。究其因是教师的批改学生未能认真揣摩,或许根本看不懂,教师的语言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至教师批改起不到示范作用。试想,如果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语言能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启发性,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留有想象空间;修改符号正确,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明白其意,何愁学生不会打开思维闸门,动笔修改呢?这样一来,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就会在训练和语言实践中得到潜移默化,得到培养。作家老舍先生给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批改就是一个典范。它给肖复兴指明修改的地方,使他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并懂得修改,终身受益。

2.从名家的草稿和定稿中学习修改方法,培养能力

鲁迅先生在谈写作时曾有一句精辟的阐述:“凡是已有定评的大家,其作品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的。只是读者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是必须知道‘不应该那样写,着才会明白要这样写的。”这就启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怎样写,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能那样写。为此,教学时应把名家的一些作品初稿印出来,让学生把它同修改后的定稿对照来读,从中明白‘不应怎样写,而应怎样写,体会作者在哪些地方做了修改,是怎样改的,这样改有什么好处。这样 的方法对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习作能力是奏效的。

3.采用各种方法指导修改,形成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种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掌握训练方法,而且有一个 训练过程。开始时,学生不大回,甚至不会发现自己习作中的毛病,即使发现了也不知道怎样修改。因而,训练时教师应先‘扶着走。教师可以在需要修改的地方做上各种固定的修改符号,提示学生这个‘字、‘词写错了,这个句子不通顺,这儿意思不明,这 儿前后不衔接、词序混乱等,再发给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组成小组相互交流习作,评议后再各自修改,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应怎样改,掌握修改的方法。对个别学生也进行面批。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修改,再进行集体反馈、评改。最后再一次让学生自改。通过这样语文实践与训练,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就能逐步提高和形成,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學生修改习作能力形成以后,贵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修改习作的习惯要从练习习作之日起就开始培养,要从认真修改一个标点,一个错字,一个错词开始到认真修改一个句子,一个片段,再到认真修改成篇的习作。评讲作文时要鼓励进步的,表扬写得好的,更要表扬修改得认真、修改得好的,也不能忘记合作互改取得成绩的,这样学生尝到自改成功的喜悦,就能把“写”和“改”给予同样重视,“学生作文老师改的观念”就会改变,学生也摆脱了依赖性,消除畏惧心理,增强习作的信心,明白了优秀习作离不开认真反复的修改,才能使文章的情节更完整,语言更优美、生动,有感染力,从而树立起自己能改好习作的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

猜你喜欢
明白习作习惯
想不明白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跳跳兔明白了
习作展示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
Understand?(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