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一生视国之需为己之责的科学大家

2018-05-14 16:06沈黎明
中华魂 2018年5期
关键词:姑父中科院院士

沈黎明

2017年国庆节前夕,中科院为了庆祝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原所长张存浩院士90华诞,特地在大连举办了“庆祝张存浩院士90华诞学术研讨会”。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转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张存浩院士的问候:预祝本次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祝张存浩先生长命百岁。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宣读了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写给张存浩院士的贺信。会议期间,与会嘉宾一致盛赞张存浩院士为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称他为科学巨匠。

目睹民族危难,发奋苦读立志报国

张存浩,祖籍山东无棣县,1928年2月出生在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张存浩9岁那年父母将他送到重庆,请他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姑、姑父代为抚养。或许是受身为化学家的姑姑和物理化学家的姑父潜移默化的影响,上中学后张存浩对物理和化学课情有独钟,学起来劲头十足。谁知这种相对平静的学习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肆虐中被打破,重庆经常遭到日军轰炸,张存浩和姑姑、姑父与广大市民一样常常会直面生死。一次敌机来袭,他们躲到防空地道内,结果地道通风口被炸弹击中,一时间硝烟弥漫,很多人因通风不畅活活被闷死。目睹发生在眼前的日军恶行,屈辱感在年少的张存浩心中不断升腾,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用知识报国、救国,绝不能让日本人再这样肆无忌惮地欺负我们!”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

1943年,张存浩不负父母、姑姑姑父厚望,刚学完高二课程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第二年又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完成大学学业后又考上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研究生。几年间,尽管时局动荡,辗转求学,但不管到哪里,张存浩都一门心思用在学业上,发奋苦读。1948年,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在姑姑、姑父建议下,张存浩远涉重洋留学美国。到了美国,他顾不得欣赏异域风光,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两年后便获得了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时值1950年下半年,当时朝鲜战争刚爆发不久,原本想继续读博的张存浩,从中美对待朝鲜的态度上感到,两国关系将日趋紧张,思想敏锐的他料定,随着美国对中国的敌视,他们一定会阻止中国留学生归国,而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正需要大批人才,如自己不尽快回国,少年时立下的知识报国梦很可能一时难以实现。想到此,他决定放弃读博深造,迅速回国。于是1950年10月张存浩放弃了在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国之路。

国家需要第一,屡挑重担不辱使命

回国不久,张存浩急国家之所急,放弃了北京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邀请,来到党和国家为加快新中国建设,在东北重要工业基地之一的大连设立的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开始了实现报国梦想的科研人生。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国石油产量很低,满足不了新中国建设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自力更生解决问题,于是将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重任交给了“大连化物所”。接到任务,所领导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一致认为张存浩堪当重任。领导征求张存浩意见时,他十分清楚这项任务的难度,但更清楚国家面临的困难,毫不犹豫便一口答应。

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开发,当时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做了多年,其成功与合成提取量的高低关键在催化剂。为了完成任务,张存浩开始大量查阅资料,废寝忘食地研究、思考,满脑子都是任务,常常一干就是大半夜,有时累得坐着就睡着了。经过一段时间反复攻关,他和同事们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做到能从每立方米煤气中得到200克产品,不仅超过当时国际上从每立方米煤气中得到160克的最高水准,更是将美国只能得到150克的水平甩在了后面,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张存浩的成功,得到了所领导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鼓励,1955年9月,张存浩当选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6年1月,张存浩又作为全国政协特邀代表,进京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不久他们研究成果获得我国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刚刚二十七八岁就取得如此成就,张存浩很快成为同行中令人瞩目的佼佼者。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西方国家的核威胁让我国高层领导萌发了独立自主建造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的想法。火箭推进剂作为原子弹发射、卫星上天的重要燃料,被提升到发展国防尖端技术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上级将任务下达到“大连化物所”后,领导鉴于张存浩在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中的不俗表现,指派他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研究,这一次张存浩又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历经几年艰苦奋斗,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圆满完成任务。1964年,他的研究成果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勇攀科研高峰,化学激光世界领先

自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后,激光便因亮度高,不需强大电能,而在军事、民用方面展現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国际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国家决定加强这一高精尖技术的研究,“大连化物所”领命后,领导力排众议采纳了张存浩应搞化学激光的建议,成立了“化学激光研究室”,任命他为室主任。

研究室组建后,张存浩又像当年研究火箭推进剂一样,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市郊山沟里的试验站。“这次搞激光比搞火箭还困难,主要是缺资料、仪器、设备,甚至连基本的光谱仪、示波器也没有。”后来张存浩回忆起当年情况时,如是说。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张存浩率领大家从零开始,“赤手空拳”拼搏起来,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仅用了半年时间,便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超音速燃烧型氟化氢、氟化氘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张存浩在化学激光器研发上不断攻关,引领着中国这一领域的发展,傲立世界潮头。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1992年又牵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多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一系列大奖,他也因此赢得了“中国化学激光之父”的美誉。

张存浩几十年来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与此同时他还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2014年1月10日,张存浩荣获了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后有记者在采访时问他:“您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张存浩回答:“从青年时代起,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科研的方向!”这短短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正是他60多年来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张存浩先生,一位真正的科学大家、巨匠,令人高山仰止。

猜你喜欢
姑父中科院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14位女科学家获首届中科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怀念姑父
陪姑父吃的最后一顿饭
联想“又”上市了
母狼的护犊绝唱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