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 完善 内化

2018-05-14 17:13王翠萍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坊建构规则

王翠萍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而规则是生硬的。一日生活中,有时出现幼儿违反规则的现象恰恰是由于教师不合理的活动安排引起了消极等待,为了约束消极等待中的好动幼儿,教师只能颁布生硬的规则。其实,如果教师如果能让幼儿自主建构规则、灵活运用规则、充分环境暗示,就能很好地化解幼儿好动与规则生硬间的矛盾,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1.自主建构,提升规则意识

为了让参与游戏的幼儿能自主遵守规则,我们开始尝试将问题抛给孩子,即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和建构过程,从规则的“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比如,针对中班区域游戏结束后材料的收归整理问题,孩子们进行了集体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寻找到如下解决方法:给对应的材料和最初取放的地方做上标记(可用数字、图形等符号来做对应符号);游戏结束时,根据相应的標记,把材料送回指定的地点;所有参与区域游戏的幼儿必须在游戏结束后将所有的材料物归原位。经过自主讨论,不仅进一步明确了要求,而且也帮助幼儿提升了规则的意识和认知。

2.灵活运用,完善规则意识

区域活动中的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游戏的时候,规则会因为环境、人员、游戏内容的改变而产生执行上的困难与问题。在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的改变,以期规则更趋合理。

如,班级新开放了一个“建筑工坊”,很多孩子都特别喜欢这个区域。但原先的区域规则是:用游戏插牌限定人数,每次游戏只能有5个小朋友进区游戏。不少小朋友很想参与“建筑工坊”游戏,于是就开始重新商讨规则:能不能增加一个房屋检验员的角色?能不能有一些参观团来进行参观?是否能拓展建筑工坊的活动范围,扩大游戏区域……经过讨论,孩子们修改了建筑工坊的原有规则:人数从原来的5个增加到8个;游戏的空间也进行了拓展,即从教室内搬到走廊外进行;增加了类似房屋检验员、看房帮帮团等角色,丰富了游戏的情境。这些规则的讨论和调整,不仅解决了游戏中“人数限定”的问题,拓展了游戏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能让幼儿通过体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有效深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3. 隐性环境,内化规则意识

在幼儿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中,我们主张让幼儿自主地开展活动,但这种自主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遵守规则和自主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幼儿的自主实践活动中,有时老师是以常规的形式明确告诉幼儿,这是显性的规则意识灌输。但是,在更多时候,规则其实隐藏于环境和情境中,这是隐性的规则意识养成。

比如,在每个活动区域的主题墙上,教师就用图标的方式把规则画成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

再如,每个活动区域前,我们都设有区域规则的指示图标。在图书区,我们会通过眼睛、书本、房子、嘴巴、房子等多种图标的组合,让幼儿了解图书区的规则:安静地看书、一次看一本、看好后要把图书放回到原来的地方。

因循形成、提升、完善的过程,我们可以在游戏中自主建构幼儿的规则意识,让规则形成、提升、完善于师幼共同的游戏和生活。

猜你喜欢
工坊建构规则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拖把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蚂蚁工坊
让规则不规则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