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2018-05-14 10:59李忠芬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评价教师学生

李忠芬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有些教师由昔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壁上观”

3.教师缺乏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没有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很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于是每次分组学习,总有人做“话霸”,也总有人一声不吭。这就造成一些能力低的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从而产生“搭便车”效应,同时,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少作努力,以避免去做所有的工作,即“吸盘”效应。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缺乏相处技巧,影响学习效果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学生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

3.不专心,易受干扰

仔细观察一下平时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学生不够专心,精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强,易受干扰,甚至过于喧哗,从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改进的措施

对策一、优化合作组合,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

在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个人责任。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学習小组的可竞争性。学习小组由4~6人组成,按照异质分组,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知识基础、学生成绩、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外,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乐于助人,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较好的学生,每一小组中优差生搭配,以一帮一或二帮一的方式。各组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竟争。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组长"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控制发言的时间;"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发言人要代表本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通过给各成员分配互补的或相互联系的任务,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这就能够提高低成就学生的表现,也解决了“搭便车”效应和“吸盘”效应。

对策二、有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无可置疑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更深入的合作学习。例如,当学生碰到学科知识问题时,老师应介入讨论,以便给与及时的点拨。如笔者组织学生学习“网页制作”时,在巡视时听到一位学生在嘀咕,“绝对路径”与“相对路径”有啥不同?我便注意倾听这个组的讨论,我发现同学们是不能够理解“绝对路径”与“相对路径”的内涵的,当学生都向笔者投以期待目光时,笔者就不失时机地发表了“高见”。这样的多边互动,无疑是利于教学相长的。可见老师并不仅仅是讲台上的智者,更不应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管理者。

对策三、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1)表达自己的见解习惯:在“主持人”的协调下,组内成员轮流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意见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2)尊重别人的发言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一位学生要认真倾听同组成员的意见,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发言。还要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3)小声交流习惯: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这样就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措施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如果能定期调换各种角色的话,还能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

上述社交技巧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这些技巧,而且需要通过长期训练逐步内化为自动行为,成为自己的合作机制。一般而言,中学生在与人合作时显得比较“被动”,不习惯与他人(特别是陌生人)主动交往。因此,我们在教学可能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利用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对策四、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须把握以下几点: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评价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