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与运用

2018-05-14 20:48刘瑞尧
知识文库 2018年21期
关键词:窗帘橘子创设

刘瑞尧

物理学科是一门探究色彩极为浓厚的学科,由于染上了这样的色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照本宣科,简单、枯燥、生硬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概念、定理、法则等知识,而要给学生创设有价值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进而品尝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物理情怀,锻铸学生探究品格。

1 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探求动机

教育改革专家钟启泉教授强调,实验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经验到的现象呈现在他们眼前,运用实验结果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之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进而在内心深处产生“知其所以然”的需求,形成学习动机。在此思想指导下,教师应注重发挥各类实验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探求新知等不同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产生探究热情与动力。

比如,关于“沉浮条件”的教学,在提出学习任务之后,跟学生一道做了下面一个小实验——笔者拿出一个橘子,问学生这个橘子放入水中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肯定浮在水面上,有的说会下沉到水底,还有的认为会浸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为证实学生的猜测,笔者将橘子放入水中,学生发现橘子浮在水面上,即一半浸在水中,一半露在水面上。接着,笔者将橘子皮剥掉,问学生此时若把橘子放入水中结果如何。根据刚才的经验,有的学生说橘子仍然会浮在水面,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会下沉。当笔者将剥了皮的橘子放入水中的时候,学生都睁大眼睛观察着。果然,不出一些学生所料,橘子迅速地下沉到杯底。同样是橘子,在剥皮与不剥皮两种情况下,将其放入水中,却出现了不同结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时,学生头脑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认知冲突产生了,探求动机出现了,他们急于寻求问题答案。

由此可见,小小的实验就能够创设一个理想的问题情境,进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发积极联想,使之迈开探究的步履,由被动变主动。

2 运用原始场景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教育家杜威指出,学生思维的触发,必须依赖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有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思维触发。在此思想指导下,物理教师可以运用自己敏锐的目光适时地捕捉曾经发生在生活中的“原始场景”来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探讨的资源,让学生发现、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得以锻炼与提升。

比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活动,上课伊始,笔者播放了事前拍摄的本班学生打扫教室的镜头。学生擦窗户、擦黑板、扫地、拖地的场面呈现在眼前,倍感亲切。学生观察之后,笔者发问:“看了咱们自己进行大扫除的场景,你发现哪些动作跟摩擦有关?”“擦玻璃、擦黑板都跟摩擦有关。”“我看到一位同学打扫走廊时差点儿滑倒了,是因为水洒得多了,鞋子跟地面的摩擦力减少了。”“拖地也是一种摩擦。”……学生迫不及待地讲述着自己的发现。笔者则适时地予以肯定。学生所以获取了这么多的发现,一些因为笔者播放的场景唤起了他们的经验,二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与思考。而如果没有先前那些打扫卫生镜头的播放,只是教师直白、简单地告诉,学生的学习热情显然不会如此高涨。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让学生倍感熟悉、亲切的“原始场景”,来拨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自主理解与建构概念。

3 利用现場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归纳结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思想。此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于各科教学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当然,对于物理学科来说亦不例外,它为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指明了一个方向。其实,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能够服务且每时每刻都在服务于人类。物理现象的存在为学生了解、掌握物理知识开辟了一条通道。因此,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并善于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比如,在引导学生研究“功率”时,笔者适时利用身边的资源创设了如下两个情境——场景1:笔者要求学生将教室的卷帘拉上去,让教室更敞亮一些。当学生完成这一任务时,笔者发问:“这位同学拉窗帘的时候用力了吗?生答:“用了”。“那么,窗帘在力的方向上是否通过了一段距离?”生答:“通过了。”笔者适时总结:“此时,就可以说这位同学对窗帘做了功。”场景2:笔者发问:“我们知道做功有多少之分,那么是否有快慢之分呢?”学生陷入思考状态,不置可否。于是,笔者请两位学生走到窗户前,要求他们将全部落下的两个窗帘分别往上爬拉,且根据笔者号令做到同时拉,同时停。两位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此时,笔者要求全班学生观察窗帘所处的状态,重点观察它们所处的高度。学生发现一高一低,一个同学拉得多,一个拉得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马上回答:“一个拉得快,一个拉得慢。”此时,笔者引导总结:“那么,你认为谁做功快,谁做功慢呢?”学生回答:“××拉得快,拉得多,做功快;××拉得慢,拉得少,做功慢。”笔者给予认可:“相同时间内,拉得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做功的快慢”。接下来,继续实验。笔者要求两位同学将窗帘全部放下,再分别拉上去。结果两位同学一先一后完成了任务。此时,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做功的快慢怎么判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组内交流,达成一致认识:“做相同的功,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拉窗帘这个司空见惯而又非常鲜活的事例,帮助学生建构了“功率”的概念,理解了“功率”的含义,并学会如何判断功率的大小。教师对身边的素材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有效地完成了抽象概念的教学。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让物理知识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增强物理意识,培养物理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古邳中学)

猜你喜欢
窗帘橘子创设
橘皮猜想
窗帘儿跟我杠上了
创设未来
赶路人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摘橘子
沉下去,浮起来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相思湖
窗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