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马哈之行林园和他的1200美元

2018-05-14 10:46李壮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林园股神巴菲特

李壮

众所周知,巴菲特股东大会的主角是巴菲特和芒格。但在《红周刊》巴菲特股东大会特别报道组里,随报道组一起前去参访的《红周刊》荣誉顾问、林园投资董事长林园,也是我们报道的主角。

林园本无意参访巴菲特股东大会,他也的确从未参与过。他今年选择去,一个原因是本刊的邀请——他是《红周刊》刊的老朋友;另一个原因是林园投资的一众同仁中有许多“巴粉”,有些人最近几年连续参访巴菲特股东大会,这些“巴粉”每到巴菲特股东大会时间都会“怂恿”他去奥马哈“朝圣”。就这样,似乎是碍于情面,又似乎是要给同仁一个“交待”,才最终有了林园的此次行程。

既然是去美国,去价值投资圣地奥马哈,林园自然不会空手,他带了1200美元(约合7200元人民币)。这点钱有些少,少于他当年以8000元买入深发展进而打拼出数十亿身家的初始资金;远少于2016年中国游客赴美平均消费3200余美元的平均线。这点钱自然不够“送礼”——他也无人可送,那么他又能买到些什么?

“爱谁谁”的林园

虽然有“中国股神”的身份标签,可出现在北京机场的林园,“平头、花衬衫,运动鞋加斜挎包,张口就眯眼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像“西服领带皮鞋,一说话就是宏观微观、市场抑或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也不像满口“蜡烛图、均线和MACD”的普通投资者,而是像一个“今儿没事,咱們到山里玩吧”的萌大叔。

让他恢复职业投资者身份的是一位深圳私企老板。此人和《红周刊》报道组同乘美航,且航班十年不遇地延误了5个小时,导致旅客稀少。那位老板因此很容易就在候机大厅和林园搭话,并请林园在其带的《中国股神林园炒股秘籍》上签名。

他们的对话也很有趣。

“林总,我是您的粉丝。”“是我的粉丝就买我的产品,已经买了就再多买点儿。”“我就告诉你,现在是15年不遇的大机会,跟着我你就不用忧虑晚年。”

林园看起来股神的“真身”,但无疑更像一个糟糕的产品推销员。记者问,你这样连个PPT都没有的“推销”怎么能让人家信你?林园回答说:“信就买吗,不信就算了。”“其实我不是什么股神,我就是个炒股的!

记者在私募排排网上看到,林园投资共有28余只产品,其中2007年3只,2016年2只,2017年19只,今年以来4只。从业绩表现来说,截至5月17日,2016年12月发的“林园投资2号”累计收益率为106.37%,年化收益率为72.18%;今年4月2日成立的“林园投资29号”累计收益率为3%。全部产品为正收益。据了解的人介绍,林园投资正筹划新的产品,基金总数达到34-35只。

这样的业绩在当前的私募圈可圈可点。因此,和林园随行的林园投资的人就像林园一样,也是“买了就不会错”的说辞,最多是拿出手机给对方看看业绩。每当这些同仁“推销”产品,林园就坐在一旁默不作声,或者微笑甚至大笑。他偶尔的提醒就是,“说那么多有什么用,信了就信了,不信就不要买嘛。”

信林园的人,一类是林园的粉丝,这些人都读过《中国股神林园炒股秘籍》,长期跟踪林园的动向;一类是林园粉丝所熟识的人,慕名前来。

以上提到的那位深圳老板就是慕名前来的。在奥马哈,那位老板不知道如何晓得林园及《红周刊》一行人正在一间饭馆用餐,便紧随而至,其随行人员多出了几位。在饭馆,其随行人员对林园“信与不信”的说辞就有不同态度。当然,这些不同似乎没有影响那位老板的判断。在后来的伯克希尔5千米长跑中,《红周刊》记者再度和那位老板相遇,他一方面询问林园是否有时间再见,再有就是表态马上买林园的产品。

林园说,关于“信与不信”他完全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旗下产品能不能跑赢市场——尽管他总是给出一个乐观的预期。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把“旗下的产品的钱当作自己的钱来看待”挂在嘴边,“因为每个投资人都会小心翼翼,他们对风险都是非常敏感的,我们要在建仓后就让投资人看到业绩。不然的话,投资人怎么快乐?投资人不快乐,我也无法快乐投资。”

在奥马哈几天,林园为旗下产品吸纳2000万元左右的资金,除时间成本外,实际付出的成本为零。用林园的话说,他是在帮这些投资人保住自己的财富并增值。

那么,林园看到了怎样的风口,以至他有如此肯定的判断?

林园的逻辑主线

在一家中国门户网站在奥马哈举办的中美投资论坛上,林园公开表示,未来30年只投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相关领域。“投资投的是确定性,控制风险,未来30年除以上三大病领域,其他行业的投资风险都相对较高。”

这不是林园第一次提“三大病”投资,他在最近两年的自媒体号上或接受《红周刊》采访时都反复提及要投资成瘾性的医药行业,而三大病具有显著的药物依赖性或者说成瘾性。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如果加上正处于中年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口(1.6亿以上),中老年人口达到4亿人以上。庞大的中老年人口必然催生巨大的医疗服务市场,在林园看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数量会随之升高。

事实也恰是如此。林园对“三大病”投资思考了5年,调研了10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他发现最近三年,内科医院门诊病人增加了一倍,而治疗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的药品销售额占医药总销售额的70%以上。

梳理A股药企公告发现:全国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1.4亿、糖尿病患者1.1亿、不孕不育2亿、乙肝携带者1亿……

从看好医药股到事实印证其前景以至到目前大张旗鼓地公开自身观点,林园在医药股上的布局逐步加深。2016年初,林园全面买入医药股,并开始发产品;2017年林园投资发了19只产品,全部投入医药;今年的林园投资还在积极发售产品,方向依然是医药即以上的三大病。

从投资策略来说,林园进行的是一揽子股票配置。他买入的主要是中药企业,因为“看不到龙头,那就买整个行业”。至于以后龙头出现,林园也表示当然会根据形势调仓。

按照林园的预测,未来30年在中国企业市值百强里应出现30多家制药企业,在全球企业市值百强里应出现超过10家的中国制药企业。而目前,中国企业市值百强里只有1家制药企业,全球企业市值百强里制药企业总数约为11家,但中国制药企业数量为0。

林园在A股市场布局的同时,也在其他资本市场配置中国制药企业——成本更为低廉,适合长期持有。以此来看,林园是把医药股当作了他当年买入茅台的翻版。

林氏调研

林园对自己的判断有信仰般的虔诚,那就是他常说的确定性。而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调研,这种调研又完全不是那种拜访式、走马观花式的调研。

了解林园的人都知道他在买入贵州茅台前曾对茅台公司的生产、销售以至管理层做过深入了解,不知道的是从持有茅台至今,林园从未对白酒行业放松观察的神经。而在买入医药股这个新方向上,特别是在记者与之同行的奥马哈,他对医药的调研也在继续。

在到达奥马哈的第一天(美国当地时间5月3日,下同),吃中午饭时,林园询问附近是否有药店,当知道确有药店(美国零售药店巨头CVS的店面)后便说要去看看。餐后,林园和大家步行前往,路上聊了他关心的一种药。到了药店,因为语言不通(林园赴美最大的感受之一),只能由翻译代劳。林园询问了那款药的價格、产地、含量和购买方式等。他是以一个药品使用者的角色询问一款药,而所得信息对他无比重要。

5月8日,在纽约最大的奥特莱斯,记者和林园一起去购物,但没走几步就跟丢了林园。途中再度碰面,是在奥特莱斯的一家药店附近。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这些调研显然是有用的,因为据《红周刊》记者了解,回国后林园便加仓了一家A股制药企业。

林园针对医药调研是顺理成章的,但他似乎对很多事都有兴趣。林园是“不喝酒,不赌博”的,可他还是和大家一起去了临近奥马哈的爱荷华州的一家赌场。在那个赌场,他停留了不超过15分钟——走完全场的时间,然后丢下一句“都是老人”也没有再看或者赌一把的意思就转身离开。

在此次行程中,林园注意到,美航的机长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转机时的头等舱服务员是60多岁的老人,行动迟缓。“我都不好意思叫他服务”他说,“美国的空乘人员都是老年人,从侧面证明美国老龄化已经比较严重。“大家都注意到中国的老龄化,其实老龄化是世界性的问题。这里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在巴菲特股东大会现场,看着如织的人流,林园说“这都是来学习的。”而林园自己,正如开头所言,他尊重巴菲特和芒格,但还没有到朝圣的程度,如果说有期待,那就是希望和两位智者有深度交流的机会。

不过林园至今也不太相信,只要是好股票就可以越跌越买的理论。在他看来,要介入一只股票就要赶在其向上的拐点即将来临之前,买了后就上涨才会让人有好的状态,有好状态才有长期持有的可能。“买了就跌,人就会很压抑,很难做到长期持有”,“买了就涨,人就会舒舒服服地持有,快乐地投资,这都是人性使然。”

在林园看来,最近十年,包括普遍认为的2015年的杠杆牛,都不是牛市,“最近十年就是熊市”。最近两年他之所以全面发力,当然是因为牛熊转换的拐点出现。

这次参访奥马哈以及一路的观察,林园可能只是想进行一次确认,即他的想法是否会在巴菲特和芒格的字里行间被印证。如果巴菲特和芒格连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他所关心的话题,那又有什么关系?林园说,20年后再看,世界最顶尖的投资者一定在中国。

因此,林园的1200美元一分不少地被带了回来,因为美国实在没有消费这个钱的去处。

猜你喜欢
林园股神巴菲特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回乡
看水 听涛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巴菲特的测试
股神榜
股神榜
股神榜
股神榜
蓝色的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