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2018-05-14 11:53许正中
先锋 2018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总书记改革

许正中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大旗,顶层设计、系统集成,用全局观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进改革。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把握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旗帜,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改革开放40年,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成为国际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依靠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不仅要“走上”世界舞台,更要“走近”舞台中央。只有通过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才能增强走近舞台中央的底气。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增强“四个自信”,在国际舞台上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取得国际制度性权利。

(一)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发展重点的转变,从“治穷”“治短缺”到“治不充分”“治不平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早在改革开放提出的初期,邓小平在《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中讲到:“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影响下,中国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初步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开始迸发。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显示出其优越性的同时,其背后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与质量之间的不均衡问题成为新时期制约中国经济向更高处发展的阻碍。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新时代共产党人,以问题为导向,深化对于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式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发展的目标,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发展路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向发达国家学习到自主创新,从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的全球布局。改革开放初期是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开展的。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放开步子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细心和不怕犯错的决心。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要采用全局观和系统思维来谋划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有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把握发展的契机。不仅要学习先发国家取得经济成就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创新将学习来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技术核心,要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理论创新来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既要提升硬实力,也要提升软实力。

(三)从“实现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的目标也发生了阶段性改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明确指出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总体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1世纪末实现现代化。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党对于小康社会的内涵也不断拓展和更新。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作為最大的直接对外投资国、外汇储备国和第二大出口贸易国,中国在世界上拥有着绝对的经济体量和规模。但是中国长久依靠人口红利和加工制造业而进行经济的发展,对于目前的国际市场形势已经失去比较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大而不强”是中国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十八大以后,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将实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当前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从“对世界舞台的开放”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外开放的程度发生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自立更生”到“合作共赢” 的转变。邓小平把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领头羊,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带动沿海和内地的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扩大开放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新的道路。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平等参与,发挥各国优势实现合作共赢。“一带一路”也是中国实现全方位走出去的关键之举,是中国经济深度融合世界经济的具体路径,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当今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不断加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中国将为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在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既要自力更生谋发展,更要合作共赢促进全人类的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确立开放的新原则新航标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情怀,总结历史,立足当下,与时俱进对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升华,并加以创新,形成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新航标。

(一)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改革开放是中国命运关键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时隔6年再赴广东考察,向世界宣布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步伐不止步的决心,强调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

(二)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推进的改革。在改革的方向问题上,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改革的大方向。

(三)确定改革开放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达到这个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确定了“三步走”的方略:第一步,到2020年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坚持改革原则。中国改革开放是有原则有底线的,要坚持“三个不能变”改革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五)确定了改革的范围。改革是全面的,是统筹推进各个领域改革,是全面系统的改革,各个领域的改革和联动是集成的,在总体上取得效果。包含了经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等。

(六)明确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中。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依然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七)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方法论。首先是问题导向的改革方法论逻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改革。发展永无止境,伴随发展必然存在问题,改革就永不止步。问题的性质决定改革的方法,问题的复杂程度决定改革的力度。 其次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改革方法论的精神实质。只有解放思想我们才能看清楚各种利益固化的癥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突破点。实事求是就是要遵循改革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进行改革。与时俱进是面对新的问题,运用新的改革方法,适应新的发展潮流。

(八)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系统性就是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整体性是指改革是全领域的改革,是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体制等的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九)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检验标准:“两个是否”。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明确提出:“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新时代改革开放就是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行动上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命题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不断发展和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鼓励自主创新,提升改革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国际经济合作与科技竞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国内也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经济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领域存在多处短板等。当前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和艰难程度不亚于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任何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改革开放也不例外。

(一)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全面改革。强调改革的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积小胜为大胜的改革方法论应当贯穿改革开放始终。改革是全领域的改革,要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正在不断的考验中逐步壮大,淬炼成钢。当前中国经济从内部看,经济结构性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外部看,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挑起的经贸摩擦等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准确研判形势,提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为未来经济工作指明重心和方向,也为民生保障提出了要求。中央出台一系列稳预期、促发展的深化改革措施,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放管服”改革再提速,改革举措不断发力。

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结构性的,要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减少无效和无用的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的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创造性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供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推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采取的是实事求是的渐进转型方式,对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转型期给予必要的保护和补贴以维持其稳定,针对中国存在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差的问题,设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区等,集中有限资源在这些区域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把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迅速变成中国优势产业,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带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市场化转轨。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强调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中国基本经濟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 在改革大潮中,民营经济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活跃,民营经济已经撑起了“半壁江山”,并将面临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在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在面对当前民营经济的困难和问题,要认识到这是多重矛盾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然会面对的结果,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有政策与企业自身的原因。但是越是面对困难和挑战,越要看到机遇,改革中的问题要靠改革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和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支持包括民资、外资等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国家重点领域的门槛,改革推向纵深,更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民营经济“不离场”,各种所有制经济百花齐放,日益融合才是改革的大势所趋。

(三)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同科研人员交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时不我待,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若要在今日世界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掌握高端科技。科技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获得。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能只依靠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被其他国家的技术所束缚。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才能不断增强创新自信,不断开创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当然,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不忘初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讲话时做出的重要宣示。“不忘初心”与“改革开放”的结合,是要始终牢记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出发,发展的方向在哪里。人民是贯穿改革开放历程的一条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形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治国理政核心理念。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是由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和当下的复杂现状决定的。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而面对考验我们需要“紧紧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只要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越不过的坎”。

(二)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以创造更多财富,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目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发展人民民主为目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人民感受司法公正,获得公平正义为目的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以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生产环境为目的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解决好人民最为关心的,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三)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群众大胆创新。人民群众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要在改革中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改革中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要鼓励人民群众“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再提了。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同时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在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探索和鼓励基层改革创新。

通过试点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付诸于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要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要鼓励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改革试点探索,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

(四)民生是改革发展的落脚点。改革发展中,重点集中财政力量支持脱贫攻坚、教育、社保、医疗等重点领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六个稳”要求中,稳就业居于首位。不仅为未来经济工作指明重心和方向,也为民生保障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可见,改革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要解决民生痛点难点。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总书记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