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避暑山庄的文化和文物价值

2018-05-14 22:15王海霞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摘要:中国的避暑山庄原始是天然山水名胜区经过人工去清除凌乱,再稍加修饰整饬成自然园林用作为私家园林或者皇家园林。中国避暑山庄的实用效应是为了满足私人或皇家用来居住游憩生活的要求,其实中国避暑山庄的文化根植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二者在崇山峻岭、水态林姿的自然风光中交相辉映。

关键词:中国避暑山庄;实用效应;文化根植;天人合一

一、我国避暑山庄发展概况

晋代石崇的金谷园可能是最早的属于私家园林的避暑山庄。宋武帝刘义隆445年在建康(今南京)的北湖(即今之玄武湖)雍蓄山水,筹措资金建设因借而成为自然胜区。成为早期的初具雏形的皇家园林。唐朝王维的辋川别业纵谷交错,有泉有瀑,有涧有湖,成为流传至今的私家园林。汉武帝刘彻把骊山下原来秦朝以石作室砌池的“神女汤泉”或叫“骊山汤”加以扩建,成为著名的皇家园林。到583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时加以扩建,到了唐朝,这里变成皇帝的游乐胜地。唐太宗李世民644年命令建“汤泉宫”后也称“温泉宫”,唐玄宗李隆基747年又下令大肆扩建使池在宫室中,取名华清宫也称华清池。唐朝帝王每每十月而往华清宫,冬尽而返,冬宫之名因此得来。夏宫的得名源于隋唐时代的离宫九成宫,九成宫地势高耸,并且有凉爽的气候,是隋朝唐朝皇帝的避暑胜地,九成宫最初的时候叫做仁寿宫,隋文帝开皇13年也就是593年建好。唐太宗李世民631年下令工匠修复仁寿宫,此时也改名为九成宫。唐太宗、唐高宗也经常来九成宫避暑,更有甚者,在一年四季中,他们要居住半年甚至半年以上才回长安,这样的情形九成宫又可称为夏宮。清朝的避暑山庄规模比较宏大雄伟,很多也都属于皇家园林,风格上和唐朝的皇家园林比如说华清宫、九成宫是不大相同的。清朝的避暑山庄不以优雅的自然美为主要内容,建筑者往往为了主人居住游憩生活方便而修建了一些亭榭斋殿,有点儿自然山水宫苑的意味儿。清朝的避暑山庄的典型代表当然就是承德避暑山庄,它开始建于康熙朝1703年,耗时89年经历清康、雍、乾三朝。承德避暑山庄是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的,同时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同时吸收了江南塞北的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二、我国避暑山庄的实用效应

我国避暑山庄建立的地方大多是人烟稀少风景秀美之地,兼具“南方之秀美,北方山川之壮丽”。这样的地理环境能迎合了山庄主人对避暑山庄实用效果的要求。中国避暑山庄建设的过程中对小气候条件的改善非常重视,建造者会想尽各种办法营造更加宜人舒心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方向、布局走势,植物的种植、植物种类的选择,亭廊楼阁的建构等,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山庄主人和园林的建造者都想以气流、温度、光照和阴影等影响人体舒适性的因子为依据,形成宜人舒心,适宜生活居住的理想环境,借此来实现避暑山庄的实用效应。避暑山庄会栽植大量树木花卉,这些树木花卉以乔木、灌木为主,不仅极大丰富了避暑山庄的景色,提高了对避暑山庄景色的艺术欣赏,更对“宜人调养之功”的避暑山庄的“小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我国避暑山庄的实用效应。

三、我国避暑山庄的文化根植

《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用“地六”、“天一”来克火。我国的避暑山庄从早期发展到现在,都是自然山水和建筑群水乳交融的结果,在避暑山庄建筑群如各种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的设置都会用到易经中的这种独具中国文化气质的要求与布局。避暑山庄作为著名的文物古迹,融汇了天、地、人和谐共融的和合思想,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解读了个人和盛世的辉煌、和合文化的真谛。很多朝代的很多城市的建立正是在这种和衷共济、兼收并蓄的“和合”文化的背景下兴起的。因此,我国的避暑山庄的发展创新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文化理念,展示了中华五千年“和合”文化当代发展的新境界,对于当前城市文明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我国避暑山庄的实用效应与文化根植之交相辉映

我国避暑山庄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都会引自然山水入园,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容”的理念,展示出中国古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那就是人类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同时古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建筑美与自然美必须揉融、交相辉映。这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避暑山庄的实用效应也可见一斑,我国避暑山庄无论是私家园林建设的初衷都是为了方便园林主人过上更舒适惬意的生活,同时在避暑山庄的皇家园林方面,还会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拿承德避暑山庄来举例,清帝兴建避暑山庄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避暑用意,山庄的兴建是清政府联络蒙古各部及巩固北部边防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众蒙古的相继来归,觐见者日益增多。山庄的建立使蒙古各部落和清朝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接见、册封、赐宴、赏赉等各种形式,康熙帝、乾隆帝为自己树立了崇高的政治和文化上的威信。清帝每年用近半年的时间在山庄从事政治、军训活动。避暑山庄是其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实际上成为清帝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在建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这种把避暑山庄的实用效应,自然美与文化根植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构想,是中国避暑山庄建立之初,无论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主人积极营造的,这样才可以长久地发展下来,形成中国避暑山庄的实用效应与文化根植之交相辉映。

参考文献:

[1]何圳泳.从万里长城到避暑山庄看明清两代夷夏观[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2]孙继新.避暑山庄与“和合承德”历史溯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1).

[3]辛良.学者畅谈避暑山庄[J].民族团结,1987(10).

[4]张亚玲,冯雪君,田鑫.承德避暑山庄中“天人合一”的艺术美[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5).

作者简介:王海霞(1980-4)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单位: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管理委员会,职称: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利用保护及景区承载量研究。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