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试 验

2018-05-15 08:22王甘翔宋之琦
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塘增氧水槽

王甘翔 彭 頔 杨 庆 宋之琦 马 荭 徐 军

随着各级政府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减少自身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俗称“跑道鱼”养殖模式)是当前浙江省主推的高产高效、新型生态的养殖模式之一,通过在池塘内设置一定数量长方形养殖水槽,将养殖品种集中“圈养”,并综合集成增氧推水、集污、水质在线监测等先进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技含量高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健康养殖系统,是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2017年,笔者开展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总结了相应的技术要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条件

试验在平湖市一代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进行,该基地水源充足,进排水通畅,远离工农业污染,养殖用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要求;基地供电充足,通讯、交通便捷。试验池塘面积16亩。

1.2 池塘准备

1月底前,完成养殖池塘改造建设,清整池塘,整修塘埂塘底,并将养殖塘分设为流水精养区、大塘水质净化区和废弃物收集区三个功能区。

1.3 养殖水槽建设

在流水精养区,建设长25m、宽5m、高2m的养殖水槽4条,水槽底部用混凝土浇筑,墙体用PVC板隔离,前端进水口与末端出水口用金属网片、聚乙烯网片等制成拦鱼栅。

1.4 设施安装

1.4.1 增氧设施

在养殖水槽前端,安装5.5kW的气提式增氧机2台,并在4条水槽内配置3kW的底部微孔增氧设施2套。在大塘水质净化区,配置1.5kW的水车式增氧机4台。通过增氧推水、设置导流坝,在整个池塘内形成流水循环系统。

1.4.2 集污设施

在养殖水槽末端的废弃物收集区,配备3kW的吸污动力装置。建设三格式沉淀池,用于收集处理残饵、粪便等废弃物。

1.4.3 其他设施

配备自起式发电机,确保养殖水槽24小时不间断增氧。配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并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可实时查看水温、溶氧、pH、氨氮等水质指标。

1.5 鱼种放养

5月26日,在每条水槽内,放养体质健壮的规格为75尾/kg的草鱼鱼种1.5万尾;大塘水质净化区放养规格为15尾/kg的花鲢320尾、白鲢1280尾。鱼种放养数量详见表1。

表1 鱼种放养情况

1.6 饲养管理

1.6.1 饲料投喂

全程投喂优质浮性配合饲料,每天3次,每次20分钟内吃完为宜,具体根据水温、天气、鱼的吃食情况而定。

1.6.2 水质管理

池塘水位保持在1.7m左右,维持池水黄绿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cm。推水增氧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行,保证水槽和池塘水体循环流动、溶解氧充足。实时监测水质,每隔15天使用EM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1.6.3 水草种植

在池塘四周种植空心菜,在池塘内种植黑叶轮藻、苦草、睡莲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促进水质净化。

1.6.4 水槽吸污

每天投喂1小时后开启吸污泵吸污,每次吸污15分钟。具体视吸出来的污水状况而定。

1.6.5 病害防治

每隔1个月左右交替使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生石灰等消毒水体。一旦发现有病鱼、死鱼,及时捞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渔药的使用遵循行业标准。

1.6.6 巡塘检查

每天早、中、晚至少巡塘3次,密切注意池塘水色变化和草鱼活动情况,检查吃食、有无病害发生、是否缺氧浮头、设施设备运行等情况。发现问题,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1.7 起捕收获

2017年12月起,根据水槽中草鱼生长情况和市场行情,陆续起捕商品鱼出售。

2 试验结果

2.1 经济效益

试验共捕获商品鱼62606.4kg,按16亩试验塘计算,折合平均亩产3912.9kg,其中总产草鱼60488kg,折合平均亩产3780.5kg。实现总产值83.98万元,折合平均亩产值52487.2元;实现总利润22.78万元,折合平均亩利润14238.1元。具体养殖产量、产值及效益详见表2、表3。

表2 养殖产量、产值情况

表3 经济效益分析

2.2 社会效益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符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渔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在该基地的示范带动下,该市其他养殖户也尝试引进该模式,目前共建成养殖水槽20条。

2.3 生态效益

通过安装增氧推水设备,将水槽中的鱼类排泄物和残剩饲料推集到废弃物收集区,再通过吸污装置回收到沉淀池,经收集变为种植蔬菜、瓜果、苗木等的有机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养殖尾水零排放,整个养殖系统达到了绿色健康的要求。

3 讨论

3.1 技术优势

与传统粗放的池塘养殖模式相比,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将气提式增氧、底部微孔增氧、水质在线监测、养殖尾水处理等多项技术综合运用于整个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了技术集成。②将鱼集约化“圈养”在水槽内,可减小投喂、捕获等日常管理的劳动强度,同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起捕量,在无需干塘的情况下,通过简单操作就可起捕。③可根据水槽内鱼的生长情况,准确地计算投饲量和渔药使用量,从而减少残剩饲料,做到精准用药。④养殖用水通过大塘净化处理循环使用,残饵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再利用,达到了绿色发展要求。

3.2 今后研究方向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绿色生态、高产高效,是渔业技术创新的典型之一,有利于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但同时,作为一项新的模式技术,该模式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优化,比如水槽建设材质选择(如砖砌、玻璃钢一体式、不锈钢等)、增氧推水设备优化、水槽面积和池塘水域面积的配比、适养品种选取、集污效率提升等,这也是该模式今后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大塘增氧水槽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增氧灌溉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后脱贫时期民族村寨规划发展探索
锦绣“云城”春未央
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规划工作以广州市大塘社区规划为例
为什么水槽管要做成弯曲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