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探析

2018-05-16 11:16
克拉玛依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微时代形势校园文化

(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总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其中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和新兴媒体接触最多的群体,他们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上表现出的新变化也彰显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方式是当今人们交流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并持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习惯产生影响,可以说,人们已经进入“微时代”(见表1)。

表1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部分)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时代”给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更加丰富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平台,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微时代”及其对高校的影响

(一)“微时代”的概念和特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敏指出:“一个热词背后就是一个热点事件,热词浓缩了时代,也记录了时代发生的事情。”作为一个新的时代命题的“微时代”涵盖了信息交流、人际互动、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概念和含义。“微时代”重点在于“微”,代表了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微时代”同时也体现了信息传播中文字数量少、内容精炼的特点,更适合当今的快节奏生活。以微信为例,朋友圈中传播的内容以图片和视频为主,文字为辅,且一般不超过2000字;以微博为例,每次仅可推送140字符以内的文字内容。“微时代”同样离不开阅读载体的支持,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与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相遇,造就了“微时代”的巨大威力。

表2 微信、微博功能及特点介绍

与传统媒体相比,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微时代”具有信息的大众化、传播的即时性、沟通的交互性和内容的迷你性等显著特点。“微时代”的个体都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发表自己的见闻,这充分展示了“微时代”信息大众化的特征。“微时代”即时性的特点表现在信息传输效率的极大提高,社会热点问题的传播更加具有冲击性和时效性。例如,热门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不只是一线记者和媒体,还包括广大网友。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对信息作出回应、成为信息时代的参与者。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加热衷于浅显易懂的内容,往往没有时间接受冗长、复杂的信息,这也造就了“微时代”内容迷你性的特点。

(二)“微时代”对高校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最深入普及“微时代”能量的高校同样也受到了最深刻的影响,高校已成为舆论的聚焦点和热源地,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微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舆论平台。“微时代”的兴起在不经意间改变了高校的教育环境: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抬头率,与手机“抢学生”;从校园管理来看,通过“微平台”,规章制度普及程度会更高,大学生通过“微平台”已经成为校园文明的监督者和倡议者;从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微博与微信的出现在为高校校园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无“微”不至的“微时代”虽然是高校管理和发展创新的新契机,但同时也给传统的高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高校各项工作。

不同时代的青年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微时代”成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并且对他们的价值观、交往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等都形成了显著影响。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各方面的信息,在不同社会观念的影响下,思维更加开阔、灵活。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力,这就使得他们展现更强的个性特征,喜欢标新立异,主体意识较强,更加重视主观感受。“微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更多途径接触时政信息,更加关注政治经济形势、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时也更加具有责任意识。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网络查找资料,让网络成为服务者,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不善于独立思考,而是依赖网络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三)“微时代”对高校影响力的相关研究现状

周炯认为,“微时代”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用包容的思维方式接纳、科学的工作方法驾驭、长效的眼界发展是建构具有主导效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必然路径。徐万一认为,“微时代”中通信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应该将“微时代”的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融合,创新高校管理方式,同时应充分利用“微时代”的媒介工具,发挥其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现有研究“微时代”的文献数量虽然较多,但同样存在着显著的问题。首先,研究的关注点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关于“微时代”的理论体系;其次,研究内容和对策措施浮于理论,可实施性较弱。通过了解当前“微时代”及其高校影响力的相关研究现状可以使我们明确方向,有助于做好下一步研究工作。

二、“微时代”因素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机制

时事政治素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其政治素养、鼓励其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要求我们做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微时代”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的新契机,能够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发展。

(一)“微时代”的特点契合形势与政策教育新发展

如今以手机、电脑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遍布校园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高校生活的一部分。“微时代”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更新速度要快、内容的信息量要大、教育手段要灵活开放、教育环境要现代化、教育追踪要及时有效等方面,这些新发展更加彰显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色,也提高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微时代”的特点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海量的内容和即时传播的信息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更新提供了有效支持,微信、微博的共享性和交互性能够吸引学生。因此,“微时代”如能契合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发展要求,那么,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微时代”网络工具,也有助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发展。

(二)“微时代”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符合大学生接受心理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和物质文化的丰富是“微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由此所形成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做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应该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律,也应充分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式方法。从接受心理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呈现新的特点,传统的知识灌输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当代大学生接受心理中显著的特点是追求“新”“奇”“多”“变”,我们应从这个角度出发,积极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做出适应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改变。“微时代”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一方面,大学生接受心理的变化特征为“微时代”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微信、微博的了解和掌握为“微时代”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不仅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积极性,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

(三)“微时代”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也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适宜的文化环境。随着微信、微博在高校的普及,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不再限于实体性活动,网络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将“微时代”的观念和技术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校园文化的新发展。从观念上,“微时代”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主流思想在高校的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正能量,抵制腐朽落后思想的泛滥。从行为上,“微时代”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移动互联网工具的正确使用,使移动互联网技术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推动力,最大程度地克服其不足。

三、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顺势而为,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微体制”

物质决定意识,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也要顺势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要求我们树立新思维,落实新举措。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从体制方面加以创新,改变单纯依靠课堂说教的教育方式。要提高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其边缘学科的现实情况,规范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堂内容和教育方式,目的是要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的时效性优势为契机,改变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印象,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到实处。例如,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课题组,组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课老师集体备课,将大学生所关心的国际形势变化、民主政治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国防军队建设等问题集体研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最大程度地避免与实际脱节的说教。

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微体制”,要改变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状况,积极建设专职教师队伍,改变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的情况。建设专职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专业性和时效性。我们处于“微时代”的浪潮中,建设一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的专职时政教师队伍能够改变形势与政策教育被“牵着鼻子走”的局面,能够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给予令人信服的答案,树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对热点解读的权威性。

(二)师生联动,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微头条”

“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信息的交互性,每个人都能够对自己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有理,人人都可以成为“大V”左右参与者的观点,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形势与政策教育由教师主导的模式。针对这种情况,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故步自封,而要顺势而变。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头条新闻出发,将党的政策方针和时政要闻用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动员师生联动,做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排头兵”。

动员师生联动可以从大学生广泛使用的微信、微博入手。以微信为例,高校可以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类微信公众号,发动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微信公众号一方面可以将社会热点问题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教师优势,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权威解读。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类微信公众号可以充分发动大学生参与,以文章署名、优秀个人展示、资金奖励等方式加以鼓励和支持;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传播的同步性优势,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同步传到微博上,最大限度将经济、时事和政治热点问题覆盖全校师生,真正做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引领“微头条”。比如,国内许多高校在宣传教育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就充分运用了“微头条”。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工具,将授课内容即时推送到每位学生的手机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积极作为,强化校园文化“微意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更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理念,积极主动将“微时代”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是“微时代”的受益者,同样享受着“微时代”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在工作中应该积极探索将“微时代”与教育结合起来的方式,推动教育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从学生层面来看,“微时代”所带来的不仅是娱乐享受,更是学习条件的升级、信息获取的便利和生活学习相结合的优化。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微时代”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新契机,把握时机,顺势而上。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范围甚广,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将主流思想和社会热点传达给大学生的主要途径,是校园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一环。将“微时代”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结合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升正确思想在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中所占的比重,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意义重大。在“微时代”势不可挡的浪潮中,我们应积极作为,强化意识,充分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方式,创新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四、结语

“微时代”已成燎原之势,现有研究成果有不少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前沿》《求索》《中国青年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重要报纸和期刊。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此为契机,我们要积极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与新时代相呼应,积极适应并引领“微时代”,做好高等教育、尤其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为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更好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微时代”的理解,提出并落实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9次)[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01-22.

[2]林婧烨,焦信敏.“微时代”下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

[3]唐平秋,耿卓.微文化背景下高校舆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

[4]杨婧,陆奕焕.微时代条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

[5]周炯.论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3).

[6]徐万一.“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应变举措探讨[J].中国培训,2017(6).

[7]胡飒.微时代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6).

猜你喜欢
微时代形势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