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旅游质量的三部曲

2018-05-16 02:45韦志中卫丽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散客低价美景

韦志中 卫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游客自主意识增强和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改变,使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旅游。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5.37亿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长13.5%;入境旅游人数6950万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长2.4%;出境旅游人数6203万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长5.1%。虽然国内旅游人数的增幅最大,但其满意度却处于最低水平,为78.90(入境游满意度指数81.07,出境游满意度指数是88.52)。旅游人数和旅游质量不成正比,这背后反映的问题不得不引起大众的反思。

旅游的本质是身体位移与身心放松,如果这一主要功能实现不了,那旅游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现在的旅游市场参差不齐,各种低价团数不胜数,再加上现在快餐式的消费,人们总是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很多想去的地方,种种原因就导致了快餐旅游的兴盛。但是去的地方越多,人就会感觉越累。人们和景色的互动没有了,留下的只是自己喜欢的几张美照;人们和文化的互动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人们对景区的失望和抱怨。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因于人们的旅游心态问题。因此,要想提高旅游质量,人们需要端正自己的旅游心态,不忘自己的旅游初衷。在旅游形式、文化互动和景色互动方面多下功夫。

一、合适的旅游形式

(一)自由出行

自由旅行,也成散客旅行,它由游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的旅游形式。散客旅游与团队旅游最大的区别在于旅游行程的计划和安排不同。散客旅游由散客自行安排和计划,自由度大,形式灵活,选择性强,而团队旅游是由旅行社或旅游服务中介机构安排的,活动受限制。

现代旅游者之所以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为的是寻求补偿和解脱,从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接触一些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做一些日常生活中想做而没有条件去做的事情。散客旅游在身心解脱方面,占有很大优势,这种旅行形式不必跟着导游从早到晚地跑,不必随着导游像过客一样来去匆匆走。

旅行是一个全身心的旅行,不是简单的一次行走,也不是简单的去哪个地方,而是愉快的心灵之旅。自由行能保证自己自由自在的状态。当然自由行要多带点钱,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窘迫的状态。

(二)抵制不合理低价游

“不合理低价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隐患,主要是指以低于经营成本的价格招徕游客,而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对游客进行强制额外收费、强迫购物消费、强行增加景点等手段获取利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等不法行为,虽然现在旅游者对出行方式的选择呈多样化和个性化,但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仍然有较多游客选择低价的团队旅游方式。

对于这种不良现象,国家旅游局成立了“不合理低价游”专项行动小组,在持续半年的整治中,旅游局严打不合理低价产品、严查合同签订、严管购物场所,建立专门台账,实行挂牌督办,责成相关省区市旅游主管部门依法严查旅游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罚166家,处罚金额485万元。

作为游客,要明白低价团的旅游费比其他团低,只能通过在旅行途中让游客强制消费弥补成本。因此,为了避免低价游带来的不良体验,也为了人们的旅游心情不受污染,最好避开低价游。

二、自我与风景的互动

现在大部分人选择去某地方旅游时,一定会通过某些渠道,如网页搜索、朋友介绍、图片搜索等方式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通过了解,就会形成一个期望值,于是游客们就带着这个期望值兴致勃勃地奔赴目的地。

然而结果往往是不遂人意的,要么是自然原因,阴雨绵绵;要么是交通原因,行动不便;要么是客流量原因,人山人海;要么是人为原因,破坏或污染严重。面对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人们往往会有“被骗”的感觉,心中的期望值一下子就降为负值。古人云:“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经验不如自己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又不如亲自去做更贴切。当人们真实感受到心中的美景时,应感觉到庆幸,因为它不再属于别人眼中的美景,不再是“画中物”和“心中物”,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人们眼前的,是人们长途跋涉、千里迢迢赶过来欣赏的“猎物”。因此,当人们觉得景色不如想象中完美时,不要忘记前来的目的,不要忘记自己的旅程。自身处于当下,就应该享受当下,随遇而安,与美景进行互动。

当人们与美景进行互动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景致中去,放下一切的遗憾,丢掉所有的不满,感受大自然给予人们的馈赠,或者是能人巧匠的鬼斧神工。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呆在钢筋水泥中,为什么人们不愿享受都市的灯红酒绿,反而对既费时间又费金钱的旅游情有独钟呢?这就要说说风景的独特魅力和人们的心理潜意识。

人类学家做过一个统计,迄今为止在这个星球上生存过的人约有800亿,其中90%是采集狩猎者,6%是农业生产者,工业社会的成员只占4%。这就告诉人们,这800亿人口的90%以上,都生活在迁徙状态之中。这种游行的意识世代相传,左右着人类的行为和生活。现在的人们,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回归到自然是放松心情的有效方式。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些自然美景、美声,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古色古香,古楼古阁,这些历史的沉淀,又何尝不让人耳目一新、神采焕发。基于此,人们需要生存,但更需要生活,人们需要生活,但更需要有滋味的活着。风景名胜,就是人们

的增味剂,就是人们心灵的归属。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不仅仅是指清华大学的那一池荷花,也是其自我心灵的折射;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仅是指泰山的高大,也是作者豪情壮志的宣誓;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又有摄人心魄的气势,这何尝不是作者被自然美景所震撼、心胸激蕩的表露。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美景动一方情。”不管人们对旅游抱有多大的幻想,也不管自然风光是多么的不尽如人意,只要人们诚心地欣赏它,它就会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际遇。

三、自我与文化的互动

中国的旅游产生于中国这一具有特殊社会特质的文化之中,带着鲜明的区别于别种文化的地域和时代特性。不管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参与性旅游还是休闲保健性旅游,本质上都是文化活动,都涉及旅游者遇到的异域文化适应问题。如广西龙脊梯田的壮族农耕文化、丽江古城的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西双版纳的生态文化和自然特色等等。

作为行走在路上的人,需要的不仅是用照相机记录下美好的山水,还需要和美好山水进行互动,当旅客和山水进行心灵互动时,不仅仅感受到的是唯美,还有文化和底蕴。如《桂林山水》中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心境,才是诸多游客向往的境界。

入乡随俗是旅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人们看见一座山,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座客观存在的山,但是这个山后面的故事又有多少人懂得呢?懂得故事或传说就是懂得这座山的文化,就是懂得当地的民俗风情。当人们了解背后的文化时,眼前的山就不是山了,佛学讲究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当人们在和自然互动时,又何尝不注重欣赏的三重境界呢?如果人们只是单纯看一下美景,这就是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当人们与背后的文化互动,让这些自然美景有自己独特的风味时,就已经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如果人们了解这些文化后,重新审视这些美景,这时的心情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最高境界。

因此,当人们游览大江山水,只看到美景的骨时,人们是表面的肤浅观赏;当人们品读了当地文化,懂得了美景的魂时,才是深入的欣赏;当人们把风景和人文结合起来,旅游的骨和魂融为一体时,才能体味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只要人们经历了这三重境界,那人们的旅游效果,可以说就接近完美了,既可以在风景中洗礼自己,又能在文化中滋养自己。

总之,旅游质量的提高,既需要选择合适的旅游形式,又需要与风景及文化互动。只有人们身心和景区融为一体,才是最完美的旅行。

(作者单位:广州市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

猜你喜欢
散客低价美景
低价≠实惠 吃喝玩乐购,切记避开这些“坑”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海洋美景
伦理视域下城市散客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为什么高价总能打败低价?
复合肥低价促销是否会成常态
田园美景
合理低价法在公路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